分享

死于千刀万剐,成于日拱一卒

 新用户36625prl 2021-11-23

请不要被标题所吓到,今天不会讲血淋淋的故事。本文的启发,来源于我很欣赏的一个专家,也是原Tesla 和Lucid(一个豪华电动车品牌)的NVH经理——Greg Goetchius(下文简称Greg)
我和他有过几面之缘,对他感兴趣是源于他在《Sound & Vibration》上的一系列文章。他的文章围绕NVH展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乏智慧。本文就是受他2012年写的一篇文章《Death by a Thougsand Cuts》。

标题很形象,那篇文章说出了很多NVH工程师,特别是声学包工程师的心声,它重点介绍的是,在NVH沟通中,常常被项目或者零部件工程师挑战,一个方案效果不显著,是不是可以取消?如果你很轻易就让步,那么你后续很难守住类似的要求,最后性能就大打折扣,但是比较纠结的是,你很难从逻辑上严格证明。针对这个问题,他在文中提供了两个案例,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沟通工具,除非你碰到的是很难缠的“杠精”,这里分享与你,如果不是做NHV的开发,后面有些内容可能理解有些困难,没有关系,我后面会用其它案例进行补充说明,道理相通。

1 这块吸音棉能减吗?

很多汽车厂商宣传自己的静音技术,其中有一类就是使用了多少效果优异的声学包材料,也就是你常常看到的那些顶棚,地毯以及它们下面很多的吸音材料,它们的主要目的就是阻断或者吸收噪声,你在4S店进行降噪处理,通常也是增加这些材料。

在汽车开发中,这类材料本身会占用空间,也会带来成本和重量 (对电动车很重要),但是因为它不是硬性的边界,而单一微小的变化,对整车的影响,常常很难精确评估,所以在项目管理容易被平衡和牺牲掉;和其它零部件工程师沟通中,也常常容易被问到看似合理的问题:厚度能不能再薄一点?这一小块能不能减掉?你能不能给我证明一下,去掉之后对于整车NVH性能的影响?如果实在不行,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主观评价,如果没有影响就去掉呗,也省成本。

咋一听,人家考虑多合理,从逻辑上来讲,也很正确。而且别人也是跟你讲道理。你还好不好意思说他说不对,但现实往往是,一旦当你很轻易的给一个人开了口子,后续就很难抵挡蜂拥而至的人,怎么办呢?在回答方法前,我们先简单说说为什么上面“减材料d”的逻辑是个坑,为什么会产生?

2 量变与质变

从NVH工程角度来讲,我理解通常有3个原因:木桶效应、误差掩盖和听觉法则。

①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通常说的是一个木桶装的水量是由其最短板决定的,这个类比到声学包也是一样的道理,也就是说声学包是个协同效果,如果其它地方都很好,一个地方很薄弱,那么结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必须尽可能控制好每个点。

②误差掩盖

如果上面的逻辑成立,我们去做实验验证单个小部件的特性变化对整车的性能的影响,会发现尴尬的地方,因为实验通常是有误差的,特别是道路实验,完全相同的条件,偏差0.5dB或者1dB都很正常,而单个零件或者局部变化带来的影响可能只有0.2~0.3dB,这个效果本身就会被实验误差掩盖。

③听觉法则

主观评价一下,看是否有区别,听上去挺合理,但是评价单个零件,常常是靠不住的,我们知道在主观评价中,有个“3dB原则”,也就是说,对于普通人,一个声音,声压级变化如果不超过3dB,人们通常很难明显感知,而单独套一个声学包零件,几乎很难达到改变整车噪声3dB的效果,而且评价本身还受到环境、人员心情的影响。

上面这3条理由可能还是很难说服别人,于是Greg提供了下面的两幅图来说明。

第一张图是关于车身焊点对车身连接的分析,如果车身上有很多焊点把车的板件和梁等连接起来,如果现在选择其中任何一个焊点,将其取消,你能证明取消前后对整个车身连接的影响,如果不能证明,那么在那个点旁边再取消一个点呢?以此类推,最后你会发现零件散落一地。

第2图是关于声学包的,横轴是 方案,纵轴是声压级的变化,从几乎没有方案到方案全部实施,结果可能相差20dB,这是非常显著的差别,但是你看相邻的两个方案,它们之间的差异几乎是很难察觉的。如果你也认为不重要,很轻易就答应了第一个零部件工程师的要求,后面就会一马平川,你很抵挡。

这并不是要让我们故意为难别人,而是说口子不要轻易开,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除了上面用于沟通的例子,在文中Greg没有给出根本解决方式,他也承认有的时候也不是一根筋坚持到底,也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评估,这里就需要有弹性,学会适时的妥协,这个比较考验平衡能力,当然工具的改进(比如统计能量分析、更高精度的实验)也能更好帮助我们。

3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跳出具体的NVH领域,其实这也代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遍——渐变。比如你今天跑了5公里,你能证明它对你体质和精力的影响吗?很难,持续一周也可能没有明显感觉,但是如果你持续1个月,1年、10年,累积的效果可能就比较明显了;类似的事情是学英语,昨天练习了半小时,到公司碰到老外,发现交流还是磕磕碰碰,而如果持续3个月,就会有感觉,如果是3年,相信肯定会很不一样。

至于不同的事情,多长时间有效果,取决于它自身的周期,我们有时候没有习得一个技能,很有可能就是放弃太早。而古人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回到Greg的论文,我觉得他的题目取得很好“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在文章的开始,他借用了中国的古代的一种刑法——“凌迟”,的确很形象。
总结

基于工作中的痛点,受前辈的启发,有此文。渐变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通常很难感知每一步微小的变化,但是不能因此去否定每一步的价值,或者轻易打折扣,每天都是变化1%,是往正向还是负向,日积月累的效果会形成天壤之别。

Greg 的文章我附上了链接,有兴趣可以去看,Greg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文章,后续再分享~
参考:

Greg Goetchius 《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

PDF链接:

http://tsp./uploads/attached/file/20181120/20181120171231_57644.pdf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