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战略,坏战略》6:修炼判断力的3个小工具

 新用户36625prl 2021-11-23

《好战略,坏战略》这本书对我的最大的启发,就是它对“好战略”核心要素的定义:调查分析、指导方针和连贯性活动。

我的理解是: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外部的趋势、机会和挑战,识别内部的资源、能力和问题,从而制定指导方针和连贯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虽然三个核心要素很简洁,但为什么制定好战略还是很难?或者即使知道这三个要素,但是不同的人制定的战略还是会千差万别?

我理解最关键是我们的思考方式,就是作者在第三部分提到的”战略眼光“,我觉得这太抽象,分享一下它提到的提高我们判断力的三个小工具,它们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减少我们的思维局限和偏见,从而提高我们制定好战略的概率。

这三个小工具分别是:列清单,心理专家组,和预先记录判断。

1 列清单

关于清单的价值,我在VUCA时代,你需要一件称手的武器中分享过,而在《好战略,坏战略》中,作者从另一个视角进行了解读。

作者分享了一个典故,就是1890年,卡内基给年轻的顾问弗雷德里克.泰勒开了1万美元的支票,主要用来回馈后者提出的一个管理工具,而泰勒给出的建议是“请列出您10项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从第一项开始做。”

听上去挺不可思议的,当时作者也不理解,后来他想通了,卡内基得到的好处绝不是一张清单,而是列清单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其实包含了两个内容,一个是想清楚“重要事项”和“可做事项”之间的关系,从而聚焦重点;其次,是通过这个过程,理清楚实现的路径和方案,这个列清单的过程,其实是对我们思考的问题的再审视和思考。

我自己在工作中也尝试过类似的方法,当我发现自己头脑里面有很多的事情的时候,我通常不会立即挑一件开始做,而是拿出一张A4纸张,把我脑子里惦记的事情,无论大小一条一条列下来,通常会有10多条,甚至是20~30条;然后,我会把这些事情归一下类,看看哪些事情是可以合并处理,那些事情要先做,其它事情才能顺利开始;最后,我在确定它们的优先级,然后从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做,而且,如果这个事情本身比较复杂,我还将其拆解成为具体的动作,然后像执行程序代码一样开始执行,直到完成。

通过这种方式,我的脑子会清醒很多,而且内心会淡定很多,因为我知道我在在做的事情,是经过我的思考和判断的。

2  虚拟专家组

列清单的方式,还主要是从我们一个人的角度思考,难免还是会有局限,书中提到,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虚拟专家组,来提高思考的全面性。

作者提到了他给TiVo做战略研讨会的例子,当时TiVo面临棘手的处境,参会人员在会前都写下了自己的一个判断和建议方案,作者发现,每个人通常都只给了一个方案,有人提议要降低包装的成本,有人提议不要提供太大的硬盘,而还有人提到不应该抓住卫星电视不放,而是要考虑有线电视领域。

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直觉,给出了判断和建议方案,但作者认为第一瞬间想到的方案,可能有洞见,但常常也容易偏颇,因为人们对于一个复杂问题,一旦想到一个可能的方案,而且是自己好不容易想到的,就容易抓住不放, 但这个方案常常是比较局限的。

你可以设想,在一个公司的产品,市场份额下降了,当召集公司不同的部门进行讨论方案和原因时,人们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判断,比如有人会提出产品的质量下降了,有人可能会说市场推广不够,还有人可能会说没有了解到用户的需求,总之,任何一种解释看似都合理,但对于错综复杂的现象,很难分清哪个是真正关键的,而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观点。

从我们个人的角度,有没有更好的方式,降低这种可能的认知偏见呢?作者提供了一个小工具,就是“虚拟专家组”,也就是在你的头脑当中建立一个虚拟专家组,这些专家组的成员是那些你比较熟悉他们观点的人,最好他们有不同的思考问题角度,而且你对他们的个性有所了解。

当你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和洞见的时候,不急着固守,而是把它抛给你的“虚拟专家组”,听听他们不同的意见。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他的专家组中包括了他的论文答辩会主席布鲁斯.斯科特教授,钱德勒教授以及乔布斯等,每当作者产生一个想法时,就会问他的专家组“这个方法有什么问题吗?在这种情况下,你们会怎么做?”

比如前面的TiVo公司问题,作者设想,如果这问题抛给乔布斯,他很可能不喜欢TiVo的业务,因为它不能给用户提供真正酷的体验。

这个“虚拟专家组”的方案,我也有过使用,不过主要是在我处在困境的时候,我会设想:如果他们碰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处理?如果我咨询他们,他们会给王双什么样建议?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我切换视角,重新审视自己面临的困境和应对方法。

3 预先记录判断

我每年在制定年度计划的时候,都会站在未来给自己写一封信,预测自己这一年发生的变化,等到了年末的时候,我就会翻出这封信来对照看一下,看看自己的判断是不是准确的,这就是典型的预先记录自己的判断。

通过预先记录判断,我们就能把后来真实发生的结果和自己预先判断比对,从而分析自己当时为什么这么思考,为什么预测和最终结果有偏差,该如何调整?反复练习,就能让自己的预测和判断更精准。

比如我们在听一个报告前,可以先把自己想问题的问题写下来,并写下如果是我们自己,会怎么回答,最后现场提问,再看看演讲者是如何回答的, 别人为什么这么回答,和我们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分析这个背后的思维不同,从而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力。

总结

好战略的关键三要素很清晰,但为什么不同人制定的水平不同,关键就是背后的思维方式,具体说是自己的思维局限和判断力,如何修炼判断力?作者提供了三个小工具:列清单,虚拟专家组和预先记录判断。持续训练,就能够让我们的判断变得更加精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