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末,我问妈妈回乡下家不?她说:回去做什么?又没有事。她回去都是要做事的,比如院子里要种什么菜,要浇水什么的,比如一周过去了,回家打扫,从一楼打扫到三楼,干活干得汗流浃背,打扫干净了回城。我是没有事才回乡下,纯属坐沙发上翻书喝茶,想些事,真的发呆,不是装逼的那种。有时,我对打扫得起劲的我妈说:我泡杯茶你不?我妈说:回来不做事回来干什么?呵呵。如果真叫我回家打扫,那我宁可不去,所以基本上我回家时家都是干干净净的,每周妈妈都会拉着爸爸回去打扫一次,我享受干净空间。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爸爸妈妈到现在都没有在新家住过一晚,但是有没有这个房子是不一样的,那是他们的安慰,他们要的是“有”带来的归属感。我很多情感兼而有之。 我发现身体也是我的圣殿,吃必须吃得健康,少而精,又好吃。我妈现在修炼得做的饭菜都极其好,从她腿被车子撞了,伤养好了,重新争取到给小姨烧饭开始,做得更好了。妈妈是很聪明的人,十分隐忍。有很多的狭隘之处让她的勤劳勇敢弥补掉了。我当然知道怎么吃好,也在逐渐学习做东西吃。我懂得怎么让自己安然入睡,懂得休息运动。那是“我”的载体。 他人:真实的他人,他人呈现出来的他人多个面,我感受到的他人,我希望的他人,我想象中的他人。看了中岛敦的《李陵》,我体会到他人对自身的影响,概括了一下他人可以有那么多的分离,可以照见自身。当然,一个“我”字也有这么多。他人即环境,他人即地狱,他人即天堂。当然,我做的是更多地远离很多他人。远远地看看,很多交往也是有距离的。能说的话越来越少。 闯闯读大学一年了,这一年我安排得很好,从没让自己陷入哪怕一小会会儿的沮丧难过无聊状态,或许有过很少的几次茫然,那是吃饭的傍晚时分,但我都没有让这种状态超过十分钟,我知道提醒自己下面该去做什么了,去做了,回来又是精神饱满状态。不要犯贱的,闲着的好,要学会看到,我看到了。这是一个进步。自由自在,懂得自己,没有人败坏心情。我妈有时候说:你要找个人,以后老了有依靠。我大笑说:估计找个比我大的没问题,那以后我是别人的依靠。为他人做饭洗衣什么的吗?我看差不多年龄的人都没有我状态好,我都比他们健康,我以后做别人的保姆啊?要么找个小伙子啊?小伙子要找小姑娘的。我妈被我说笑了。我说:你好了吧,一切随缘。以后要谈恋爱的话,对方必须有很高的理解力,各自又愿意为对方付出的,遇到就遇到,没有拉倒,不要幻想。别指望别人,指望自己吧,像冯唐说的,找些志同道合者,吃喝玩乐,不知老之将至。这样也好啊。呵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