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韦东奕现象看天才的养成

 趋势商业评论 2021-11-23

作者:曹惺璧

来源:趋势商业评论(微信公号ID:caoxingbi)

高考前后,北大数学系助理教授韦东奕的一段受访视频火遍全网。

视频中,他身穿一件普普通通的黑衬衫,怀抱矿泉水瓶,手拎着刚从食堂买来的三个馒头,回答记者的问题简单而质朴。然而,在朴素的外表下,他却拥有令人颇为艳羡的数学领域的顶级光环:北大数学系2010级本科生、2014级博士生;在2008年、2009年举办的第49届和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获得满分、金牌第一名;由菲尔茨奖得主、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丘成桐于2010年发起的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设立“华罗庚奖”、“陈省身奖”、“周炜良奖”“许宝騄-林家翘奖”四个奖项,分别对应“分析与微分方程”、“几何与拓扑”、“代数、组合与数论”、“计算、统计与应用数学”四方面能力,每位学生可参加最多四个科目的竞赛,根据三项最好成绩,评选出“个人全能奖”,即丘成桐奖,其难度与国外知名大学的研究生资格考试相当,而韦东奕大二代表北大数学系参加该竞赛时就获得了代数项的金奖,大三暑假更是斩获了四个科目金奖的大满贯,自然也获得了当年的“个人全能奖”,令数位在场老师们及一同参赛的很多知名院校选手们大开眼界,据说“韦神”“韦教主”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数学天才们因为其研究的话题难度太高且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而往往很难走入大众视野。从有限的关于“韦神”的报道中,我们还可以管窥到他在数学研究领域的特别领悟力:研究生期间,他就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正则性问题和二维不可压缩欧拉方程的线性阻尼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于2018年被国际顶级数学期刊Comm. Pure Appl. Math.等接受并发表;在2019年读博士后期间,他与冯仁杰博士、田刚院士合作的论文“Small Gaps of GOE”获世界顶级数学期刊Geometr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GAFA)接受并在线发表;他还曾与人合作,在随机矩阵理论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世界闻名的布尔巴基讨论班1948年兴起于巴黎,是一个现代数学讨论班体系,以数学研究的最新且最重要的成果为讲题,且讲者不是报告自己的成果,而是介绍他人的成果,由于其内容的精辟,影响已远远超过法国国界,韦东奕与其合作者通过构造波算子等工具将Oseen涡算子的拟谱和谱下界的估算这一数学领域的长期公开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因而2019年11月16日,布尔巴基讨论班组织专题讨论班,讨论其研究成果。

除了超凡的数学天赋外,韦东奕也非常注重自己在生活中的修为。曾经与韦东奕共事过、同样博士毕业于北大数学系、现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的韩京俊曾经撰文,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向公众展示了“韦神”人性中闪耀的一面:

- 他觉得杀生是不对的,

所以不吃肉;

- 他觉得纯净水的制作过程污染环境,

所以常常步行10多分钟至理教接开水;

- 他觉得空调浪费电,

所以将遥控器束之高阁;

- 甚至他觉得开灯也是一种浪费,

所以晚上时常躺在宿舍的床上,

在黑暗中思考数学,

将数学思想照耀人类。

自陈景润之后,中国数学界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太久没有影响世界的数学家诞生了。韦东奕的出现,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一股清流。他今年还不满30岁,做学术正当时,没有成长在高压的环境中而是自小就展现出非常高的数学天赋,为人谦虚,生活俭朴,淡泊名利,思维独特,喜欢独立思考,适度孤僻,这些都是成为一位好的学者、一位优秀数学家的美好特质。

耳边响起清朝诗人龚自珍《已亥杂诗》中那句响彻天地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虽然这是一首政治诗,但用于教育领域也非常合适。天公不拘一格地降下韦东奕这样的天才只是第一步,而如何真正去成就天才,让天才成为天才,才是更重要的。这其中培养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保护。

天才是保护出来的

从韦东奕淳朴的面庞和接受采访时单纯的语言,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任何世俗气,其简朴的生活习惯、对于名利的淡泊、对于环保的意识、对于生命的珍爱让很多人感到颇有一股大师风范,雅到了极致。在当今这个商业气息颇为浓郁的时代,我们可以想见,他的父母和成长中遇到的老师们是花了多大力气去保护这样一位天才。

我们试想,如果韦东奕的父母发现他在数学上花了太多时间,以至于多少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后,果断停止让他继续学习数学,而去补其他学科的短板,那我们今天是否还能看到一个天才的韦东奕?韦东奕的高中老师、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张永华分析得很对,人的大脑思维分了很多功能区,那些数学天才大脑思维的功能区可能相对单一或不均衡,这导致他们往往在情感沟通和生活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点很容易理解,天才的大脑是绝对不会等同于普通人大脑的,智商那么高的人不论从思维方式上,还是从看事物时关注的重点上与普通人都是很难有交集的,所以孤僻在所难免。(在这里也想提醒大家正确地理解“孤僻”一词,自社会学诞生以来,社会学家们赋予这个词太多负面意义,殊不知很多在某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真正的大师们都是“孤僻”的,因为什么都随大流的话,是无法真正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特性研究的。)所以,一个天才的培养,教育固然重要,但传统的教育模式能培养出适应这种模式和体制的精英,却无论如何不能培养出天才。在天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应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条条框框,给予天才足够的保护。

来看看在韦东奕的成长中,身边的贵人们及好的环境是如何给予他保护的:

-父母。韦东奕父母均任教于山东建筑大学,父亲是数学系教授。出身在这样的教育土壤肥沃的家庭,韦东奕自小就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数学书籍,他在一年级时就曾读到一本书《华罗庚数学学校》,虽然书中的数学题难度很大,但一旦解开了第一道题,他便从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由此喜欢上了数学。不仅如此,父子俩没事就会打趣说“来,我们做一道数学题”,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天才的成长以及天才好奇心的保持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高中老师。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独具慧眼的初中数学老师(虽然并没有查到该老师的名字)以及高中数学老师张永华在发现和保护天才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韦东奕还在读初中时,初中老师就向已经带了多届数学竞赛班的张永华推荐了他,张永华在韦东奕用很好的方法解出自己出的几道高中数学题后,意识到他的潜力,于是便去韦东奕家做家访,与数学系的韦东奕父亲沟通,希望韦东奕能够提前跟着他学习数学竞赛知识,双方一拍即合。

高中时,韦东奕连续在两届IMO中以满分的成绩获得金奖,这是此前从未出现过的,张永华更加敏锐地意识到韦东奕并不是一个只为了竞赛成绩而学习数学的应试人才,其在数学方面确实有很大潜力。这样,张永华除了发现韦东奕的竞赛天赋外,更为他指出了未来进行数学研究的康庄大道。

张永华对天才的保护,一方面体现在教学中,有时在他的数学课上,韦东奕会突然站起来,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思路写下来、讲清楚,张永华对这位天才非常赏识,并且谦虚地认为“他的解题方法确实比我们惯用的好”。

他对天才的保护,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自身及呼吁社会对天才短板的包容上。在意识到一些理科生在生活问题上存在天生的短板后,张永华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引导,比如让他们轮流当班干部、轮流做课代表等。他还呼吁社会要发挥其专长,就应该给予其短板足够的宽容和帮助。

在韦东奕被保送北大数学系后,张永华又专门与北大校区沟通,要保护好天才韦东奕,“建议不要对其有偏见,也不要用常规的方式去培养他,应该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比如在科研上,给予其必要的指导和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潜力。另外,在生活问题上,北京大学可以给予其适当的照顾,这是我希望看到的。”足见张永华对天才的爱惜。

可以说从韦东奕初中时发现这个天才,到高中、大学培养和保护这个天才,张永华一直扮演着“贵人”的角色。这真是一位高尚的老师,这种既具有优秀的教学水平又关爱学生、懂得发现人才、保护人才的老师谁不爱?得遇一位这样的恩师,是天才韦东奕的幸运。

-多所高中对数学人才的爱惜。有了张永华的帮助,韦东奕数学方面进步很大,所以虽然他在参加中考时总分并不高,但他凭着数学方面的明显优势依然受到济南多所高中的争抢。最终即使他的分数并没有达到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录取标准,却仍然被破格录取了。“这在学校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张永华如是说。

多所高中对韦东奕的争抢,以及山东师大附中最终破格录取韦东奕,客观上都极大地保护了这位天才,让天才得以在各种关爱与一路绿灯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北大数学系。人才的发展离不开适合其成长的环境。北大数学系号称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据说“怪人”特别多。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专门谈到了人才培养的问题,核心观点就是“北大数学系从来不是培养人才,而是保护人才”。他指出,北大数学系“怪人”特别多,有一些看起来完全“不懂世事”,而“北大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让这些'怪人’在北大能够生存下去。”所以北大数学系并不是要培养他们,因为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靠天赋和情怀自己成长起来的,北大数学系的责任第一就是要找到这样的人,第二就是要保护好他们,第三则是让他们有成长的环境。

高度赞同张平文院士的观点。外面的世界诱惑太多,如何能经受得住金钱、美女等世俗层面的诱惑,甘愿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地做学问,特别是进行我国当前极端缺乏的基础数学的研究,内在要靠天赋和情怀,外在主要还是靠环境的保护而非培养。

当时韦东奕之所以选择北大数学系而不是其他大学,学术环境和氛围应该是其主要的考虑因素。他在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中拿到“个人全能奖”也验证了其选择的正确。

-田刚。本文开头提到的田刚院士是世界领军数学家,北京大学数学系讲席教授。他发现并培养了多位在全球颇有知名度的数学家。韦东奕在博士期间便师从于田刚,仅用三年就获得了学位,并在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田刚一个问题“你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天才的本科生?”,田刚回答“有一个,现在已经毕业了,就是韦东奕,他本科的时候我没有跟他直接接触,但是在他研究生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做出了很好的成果,他在数学技术上很强,确实是一个数学天才。”可见他对韦东奕数学天赋的高度认可。二人还曾经联名在数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常人对天才要有更大的宽容心

讲了这么多,更主要地是想说,天才的诞生和养成并不容易,他需要一系列主客观条件。而既然韦东奕这样的天才诞生在中国了,我们就应该好好地去珍惜它。

这种珍惜应该不仅仅表现在天才做出斐然的成就后我们对天才的尊重上,更应该表现在天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异己”的态度是包容还是刻薄和打压上。

社会的进步一方面靠天才在前沿的研究领域开疆拓土,另一方面靠我们普通人去积极实践。我们在允许天才韦东奕比常人智商高那么多的同时,就应该接纳他在生活、人际交往上适当地不及普通人。一个社会对天才的包容程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和谐程度和文明程度。

数学能力将是未来世界的顶级技能

“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数学基础,就没有良好的科技”,“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中国培养出最顶尖的数学家”。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菲尔茨奖及沃尔夫数学奖得主丘成桐曾不止一次在国内重大会议上表示。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也在加大力气致力于数学家的培养上。例如华为在全球设有26个研究所,拥有共计700多名在职数学家,任正非还开出百万年薪聘请8位“天才少年”,这些都对华为核心科技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腾讯的马化腾也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从过去的互联网到现在兴起的人工智能,背后都是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工作成果。”足见这些巨头们对数学能力和数学人才的重视。

结语

李克强总理曾经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根子还是在基础研究薄弱。

当前,我国科研非常关注应用,但在基础研究方面却比较薄弱。以人工智能(AI)为例,中国在AI相关的数据和应用场景上都颇具优势,但在基础研究特别是原创的算法上却存在明显的短板, AI领域重要的算法很少是来自中国的。张平文院士指出,数学的最高层面是基础数学,就像我们要从几何、拓扑学的角度来看神经网络的结构一样,数学研究也要深入地去研究基础数学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才能真正将人工智能推向前进。

而这么专精的研究,更多还是要靠数学天才们。未来不论是社会层面的的竞争,还是企业层面的竞争,以及国家层面的竞争,都是“得数学者得天下”。所以,我们要像珍惜中国的希望与未来一样,去珍惜、包容和保护这些数学天才们,让天才们不用为世俗所困,让天才们真正成为天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