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十八岁了,却发现跟他没有了话语怎么办?

 智慧为师 2021-11-23

现在的人大多都喜欢手机、电话、微信、短信,甚少人来写信了吧?我唯独爱写信,写的时候,笔尖轻触,写下当时的心情,感悟,或是自己的近况。想象着对方收到信件时的开心,自己也提前体会下。

还记得上学时,给妈妈打电话总有聊不完的话,但是挂断了电话,就不记得讲了什么了。而跟妈妈写信,则会在很久很久以后也可以翻出来看。看看当时的世界都发生了什么事。现在是否还会有那时、那地的感受。

而今天,我却在别人的书信中体会到了亲情的流动。这就是著名的龙应台作家写的《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家,永远是所有人最温暖的港湾。不管你开心了、难过了、成功了还是落难了,你都会回到那个让你感觉到安全的家。因为那里有爱你的家人。

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合出的这本《亲爱的安德烈》,是适合两代人,甚至是三代人共读的书。

龙应台说: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

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

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

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

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孩子一天一天长大,父母慢慢的变老,这个世界慢慢的是在年轻人的手中,而父母则会一点点的和这个世界脱节。

当龙应台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好像一下子就有了距离,十八岁的孩子,已经是她不认识的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特别是距离遥远,相隔两地。不能碰触到对方,更无法知道对方,怎么办?这时候作者想到一个方式,想跟儿子共同写一个专栏,安德烈同意了,这才成为我看的这本书。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第一封信 十八岁的那一年

妈妈写给安德烈的第一封信,当她只能从电话中得知儿子的事情,儿子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想问问妈妈的十八岁。接下来妈妈给孩子讲了很多她十八岁时候所经历过事情。

在妈妈讲她的经历时,会把儿子小时候的经历过的事情带入,一个妈妈,别的事情也许记不住,但是有关孩子的事情,都会记得清清楚楚。

而讲的过程中没有落下她的儿子安德烈,不时的称呼对方,还会在讲过去的时候,提到现代所拥有的一切现代化设备。龙应台提到了那个她曾经待过的小渔村。而三十年后的她,明白了她和那个渔村的关系。

那个曾经可能是“愚昧无知”的渔村,没有给她知识,但是给了她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这种能力让龙应台在日后面对权利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可以穿透并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对比妈妈的十八岁,生活在现代的安德烈似乎是优越的,可以有更多更好的资源,但是也恰恰是这些资源让人没有了方向。那么,结尾给了安德烈一个问题,让他去寻找他的“定锚”价值是什么?终极关怀是什么?有问,之后才会有答。期待着孩子的回信。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很大一部分是认为自己长大后,就可以独挡一面了,不需要把样样事情都跟自己的父母说。但是亲情的羁绊,恰恰又是我们中国人最基础的文化。

我们有“父母在,不远游”,我们有“父母呼,应勿缓”,当你的孩子长大后,当你对于他长大的匆匆不适时,我希望你能看到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我想你一定会有所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