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一种无性繁殖的作物,利用块茎进行种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因素,除了栽培技术和种薯的好坏外,栽培环境条件如土壤、肥料、温度、水分、光照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些问题,如肥料没少用,产量却没有提高;土传病害频发,越来越难治;根结线虫年年有,总是防不住,如果把这些问题比喻为一团乱麻的话,那么这团乱麻的主线就是土壤。土壤的生物性质发生病变,那么随之而来的影响,就是地里的马铃薯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不能顺利的成长,进而导致马铃薯减产。 1、施肥不科学,过度依赖化肥。 化肥成分单纯,不含有机质,没有养土培肥的作用,并且化肥会加剧土壤酸化。长期过度依赖化肥,磷、钾以及微量元素固化失效,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通透性差,出现板结。 2、种植不科学,多年重茬连作。 重茬会造成土壤微生物菌群严重失衡,病原菌大量累积,土传病害增多,马铃薯减产。同时土壤逐年积累过多的盐分和毒素,加剧了土壤板结。 土壤酸化,酸化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必然低,有机质含量低,相应的土壤中的团粒结构就少,所以土壤就会板结;土壤板结,上下不透水、不透气,土壤不疏松,马铃薯的根系就长不好;根不好,吸水吸肥能力差,马铃薯块茎难以膨大,长势弱,抗病能力差。 另外,土壤酸化、板结,同时还会影响肥料的吸收利用,肥料利用率下降,施磷后仍缺磷,施钾后仍缺钾,补啥还是缺啥。土壤变成了根结线虫和病原菌的“大本营”,马铃薯猝倒病、枯萎病、青枯病、黑胫病等土传病害频发。 1、冬季深耕 冬季深耕,深翻土地,可以有效预防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需要在上冻之前,深耕35~40厘米,利用低温杀伤藏匿在土层中的虫卵、虫蛹、病原菌等有害生物。经过后期不断上冻和化冻,还可以使土壤活化,土壤结构变得疏松。 2、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 在深耕时可以配合使用微生物菌剂,使菌剂中所含的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大量定殖,在数量上压倒病原菌,随后通过竞争、拮抗、挤占病原菌的生存空间,其代谢产物也可杀菌、溶菌,从源头上抑制了土传病害的发生。同时有益微生物还具备分解土壤中被固定的磷、钾元素的功能,间接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大量繁殖,还可起到活土松土,预防土壤板结的作用,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 来源:庄稼帮手 |
|
来自: 深海之星ccpsl0 > 《土豆洋葱山药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