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提到菲尔丁认为小说家必备的条件,一是天才,二是学问,三是经验,四是爱人类的心。 只有天才才能够写小说吧,有人口才一流,叙述精彩,可是你要他写作,门儿都没有。最典型的是法国女作家柯莱特的所谓小说家丈夫威利,除了奴役枪手创作,自己只会夸夸其谈。要把一个故事讲出来,其它的形式都不及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来得直接和有力。而要讲好一个故事,显然也只有天才才能够。而且小说几乎是跳进天才的脑子,不写出来都不行。托马斯·沃尔夫遇到了编辑珀金斯,他的故事就源源不绝地流淌出来。 小说里有学问。这学问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情的练达,是感悟,有哲理。所以,好的小说能满足读者的多重需要。小说里的学问有趣,生动,相比科普读物和教科书,小说显然更具有可读性,所以也就具有了不可替代性。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自己就是一个穆斯林。小说结构严谨,人物集中,知识性比较强,介绍玉的知识、穆斯林风俗习惯、六十年代初北大风物,学问很大。小说塑造的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君玉、韩天星、韩新月、楚雁潮、郑晓京、谢秋思、罗秀竹、蒲寿昌、侯凤山......个性鲜明,生活中几乎都有原型。小说以玉为主线,写了回族梁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葬礼有两场,一是玉匠梁亦清的葬礼,二是梁亦清的外孙女韩新月的葬礼。 经验必不可少。很多小说家岁至中年,笔力雄奇。比如叙述视角的称谓问题很有意思,也是经验的体现。《红楼梦》里称谓是贾母王夫人贾政宝玉凤姐,这个叙述的视角是谁的?因为小说没有一个最固定的主人公,所以这个叙述视角显然不是某一个人的。里面又说了,一般人不许称宝玉的名字的。那么,又都是谁可以称贾母?这都是经验。那些纯粹虚构的,过于集中矛盾冲突的,总是不能吸引到读者。而体现了作者的经验,既独特又具备普遍性的,往往能够引起人共鸣。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小说里没有爱情,就像菜里没有盐,没滋味。小说家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具有怎样的缺陷,因为倾注了创作者的心血,成为鲜活的独特的经典的形象,那就是爱人类的心使然。 写作长篇小说实在是一件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工作,其中充满了探险、尝试、纠结、酝酿,有惊喜,有具大的存在感,可能也有沮丧,甚至挫败。然而相比最后形成厚厚一本书甚至成为旷世之作的巨大收获,这一过程实在来得太有价值。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表平台的多样,写作在今天已经不是少数精英垄断纸媒的特权,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拿起笔来创作。即使不是天才,不具备前面那四个要素,尝试写作长篇小说,也可以像找矿一样一路探索,万一找到了呢。谁知道我们中没潜伏着马尔克斯和莫言? 人类永远也不能离开文学,不能离开长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我们一想到长篇小说,第一想起的莫不是《红楼梦》《围城》《金锁记》《平凡的世界》《黄金时代》《晚熟的人》《额尔古纳河右岸》《雪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百年孤独》《高老头》《悲惨世界》《简爱》《飘》《朗读者》《追风筝的人》《葡萄牙的高山》(艾玛,不能再列举下去了,不然大后天、大大后天也写不完)......文学史的星空中,它们恒星般熠熠生辉。 ~~~~~~~~~~~~~~~ 图一,知博小姐拍摄于福建厦门。 图二,文友芳子拍摄于日本京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