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盐城:盘活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风之力1234 2021-11-23

本网讯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江苏省盐城市立足乡土产业特色,组织实施乡土人才“百千万”培育工程,用三年时间在市级层面选拔培养100名“三带”标兵、1000名“三带”能手、10000名“三带”新秀,让乡土人才在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广泛寻访选拔,帮助走出“深闺”

摸底建库。成立市县乡土人才开发培养联席会议,组织人才部门牵头抓总,农办、发改、经信、财政、农委、商务等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协力开展乡土人才调查摸底,为38万名乡土人才分类建档,建立完善的信息库,掌握全市乡土人才现状,发掘出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特色产业经营发起人、先进技术推广人、传统文化传承人。

分类定级。遵照“个人申报、专家评审、业内认定”的程序,按照层级管理原则,统筹考虑乡土人才知识技术水平、模范带动能力、经济发展贡献、群众认可度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因素,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市县分别评定“三带”标兵、“三带”能手和“三带”新秀,让乡土人才走向前台。市级层面首批评审确定了7个乡土人才名镇和56名乡土人才“三带”标兵、364名“三带”能手和841名“三带”新秀。

动态管理。对乡土人才“三带”培养对象,建立滚动培养、能进能出机制,3年为一个周期。期满集中进行创新创业成效、传帮带成效、带民致富成效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考核评估,考核合格的,列入下一轮继续培养支持;考核优秀的,可申请进入上一层次培养支持;考核不合格的,撤销称号,不再列入培养支持。

聚力培养开发,加快队伍“裂变”

精准授课集中“培”。按照选好一批培训对象、确定一批培训内容、建设一批培训基地、组建一批讲师团队、设立一笔专项基金“五个一”培训模式,依托职业院校、各级党校、农广校等培训主体,借力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通过跟班制、菜单式、常态化培训,培训乡土人才10万余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在市属高职校开办“非遗讲堂”,设立“传统文化社团”,推动传统技艺技能发扬光大。

结对传艺用心“教”。建立技艺传承大师工作室、传统技艺研习社,支持和鼓励大师级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乡土人才带徒授艺,大师“传帮带”作用得到发挥,一批传统技艺乡土人才中坚力量快速崛起。发挥农业专家、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优势,开展专家与乡土人才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开设随耕“田间学堂”、网络“空中学堂”、农技“流动学堂”,手把手传授技术,培养新型乡土人才。

搭建平台互相“促”。定期组织交流研讨,让经验丰富的拔尖乡土人才现身说法,讲农家话、传农家经。围绕发绣、柳编、麦秆画等传统行业,举办绣娘大赛、剪纸邀请赛等系列技能比武、技艺比拼活动,以赛促学,增进交流,提升才艺。组织乡土人才赴规模大、有特色、效益好的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和发达地区学习取经,启迪思维,开拓视野。

加大扶持力度,点燃创业“火种”

在政策上支持。建立乡土人才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完善配套政策,为乡土人才创业提供良好平台。汇集证照办理、用地审批、税费减免、创业培训等方面优惠政策,支持乡土人才干事创业。对优秀乡土人才,与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市“515引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相衔接,享受图书资料津贴、健康体检、休假疗养等服务举措。

在资金上倾斜。加大对乡土人才创业资金扶持力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人才资金,设立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基金,遴选一批优势特色突出、带富效果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乡土人才创业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资助,帮助做大做强。现已累计发放资金2000万元,扶持了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等一批乡土人才创业项目。协调农业小额贷款、创业小额贷款向乡土人才倾斜,通过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解决乡土人才创业中的融资难题。

在政治上激励。对贡献突出、影响力大的乡土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优先推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目前,全市在优秀乡土人才中培养推荐各级“两代表一委员”410多名,市乡土人才“三带”标兵、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曼光荣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发挥引领作用,释放富民“红利”

“乡土人才+特色产业”壮大集群。依托“一镇一品”“一村一特”等区域产业特色,抓好特色产业乡土人才整合,推动乡土人才由“单兵作战”走向“抱团冲锋”,形成集聚一批乡土人才,壮大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鲶鱼效应”。新街苗木、小海瓷刻、张庄藕粉圆、葛武嫩姜片等一批传统特色产业销售过亿元,带动近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乡土人才+合作组织”带民致富。支持乡土人才牵头组织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协会、产业合作社,搞好联合经营,引导农民走集约化、标准化、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之路,当好创业领路人。市乡土人才“三带”标兵卢克松领办富安茧丝绸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辐射周边12个乡镇8万亩桑田,每年将三分之一的经营利润反哺2.5万户蚕农,累计奖励资金达1.1亿元,用一根蚕丝拉动20万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乡土人才+贫困农户”助力脱贫。发挥乡土人才懂技术、信息灵等优势,引导和鼓励乡土人才采取“一帮一”“1+N”等模式结对帮扶贫困户,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困难,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市乡土人才“三带”标兵陈汉山带动周边50多户贫困农户进行家庭酱醋酿造,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