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南安!到九溪!到那“石狗蛋”的山中世界!!!

 鹭客社 2021-11-23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厦门以北  南安  官桥  九溪:

 “从整体上看,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翔安南部一直都是比较富庶的,北部则相对清贫。其不同之处从民居上即可看出,譬如,同为官式大厝,南部半岛多红砖厝,北部山地多石头厝,越往北用石比例越高。在一些山区的村庄,甚至连官式大厝的范式都放弃了,可以说是非常纯粹的石头厝。石头厝的石头,大多没有经过加工,砌墙技术高超得如同冒险,正如成语所谓的“危如累卵”,经过时,总会让你生怕,会不会随时塌将下来,但它却偏偏又极耐风雨。多少年过去,青苔都上墙了,老屋还屹立着,比那八九十年代盖的砖房还要结实。即使屋顶塌了,墙也依然不倒。当你路过老宅时,若看到这样孤兀伫立的不屈石墙,只会陡生敬意。这种粗犷的石头厝,显然在戴云山东南麓广为分布,其中以泉州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最有为名。这种奇特的用石风格,不仅仅是为了成本,可能也有善治石的习惯与传统。我想其发源地,应该就是泉州。从这个角度思考,我惊讶地发现了一条从福州的平潭、福清,经莆田,经泉州的泉港、惠安、南安至厦门翔安、同安、漳州长泰的“石头厝民居飘带”,与这条“石头厝民居飘带”相伴生的是沿海平原上的红砖厝民居,两者之间则有着形形色色的砖石混合建筑。” ——摘自《新圩古宅游记》

以上是2016年上半年考察翔安北部的民居风貌时,曾经写过的一段总结性文字。在文中,我首次提出了在福建戴云山东南地带存在着一条“石头厝民居飘带”,随后,多次著文向社会各界呼吁将“石头厝”列为福建主要特色民居之一。

2017年9月,我首次路过厦门以北南安官桥九溪村,续而于2018年7月再次路过,沿途见到大量沿溪而建的石头厝民居。这些数量庞大、保存完好的石头厝,有力地证实了前述的“石头厝民居飘带”的存在。为此,我在《鹭客社》发布了一些与九溪相关的图文,这些三四年前的图文,无论是关于《九溪桥重复记》的,还是关于九溪石头厝的,都在当地广为流传。那时,我就有预感,我与九溪有缘。

上周日,终于踏上了三探九溪的行程。

此次的九溪之旅,因为有一位叫“陈姐”的驻村干部的引导,走进了更多的自然村,看到了更多的石头厝,访问了若干有趣的村民,探寻了当地的一些寺庙,对九溪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九溪,原名洪浦内,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以后,沈氏前来开基,见山青水秀,宜人安养,改名寿溪。后又渐渐称为九溪。据称沈氏最早居于诏安,后经漳浦、漳平、长泰,徙至南安官桥九溪,至今繁衍21世,行政村下属的院头、院口、新田、深溪、玄大坑、溪坂洋、乌门、上厝、新厝口、东后、土堀内等11个村落全部沈姓。现在本地约有五千多人。

九溪有两大特产,一黑一白,黑的是“熟地丸”,白的是“水牛奶丸”熟地丸据称在九溪已传承了几百年。此行,我见到了熟地丸的非遗传承人沈跃基先生。沈先生医名远扬,隐居山林,竟然有不少人远程而来,寻医问诊。水牛奶是水牛奶和醋而制,咸香且奶味足。说到水牛奶,我是极为亲切的,因我的童年,母亲经常买来给我下饭,哦,得称和粥,因它最适合泡在粥里,变软后一点点地嚼着吃。

此行,我将寺庙列入了观察对象,走访了慈阁院、清水祖师公庙、灵安尊王(青山王)庙、杨府真人庙等四座寺庙,意外发现,九溪自古流传供奉风水祖师筠松与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信俗!从庙墙上的红纸契书看,九溪山民还有认齐天大圣为义父的风俗。

齐天大圣有了,牛魔王有没有?还真有!寿溪中有段可以让小孩子摸田螺捉泥鳅的浅溪,是九溪有名的网红地,据说聚集人最多时,可以达到数千人。在这里,我看到水中有一头与《大话西游》中的牛魔王极为相似的老水牛。难不成,那牛魔王的形象是取材于水牛。

这里再谈谈石头厝。一位村民大姐告诉我,砌石头厝所用的石头,她们称为“石狗蛋”,自古以来,她们便用这种从寿溪拾来的大大小小的“石狗蛋”,砌起了一个粗犷且又温情的山中世界。如果是个头特别大的“石狗蛋”,他们还尊称其为“大石公”,这或许已经有些石头崇拜的旧痕了。

用什么词能准确形容九溪石头厝的粗犷呢?我想说两个字——“怒放”!这是一个石头像花一样怒放的世界。

无论如何,由于与厦门之间的山道已经畅销无阻,溪山如画、石厝密布的九溪秘境,已经越来越成为厦门人北上泉州自驾旅行的重要一站。

稻田,总是让我想起故乡。

由于没有污染,溪水较为清澈。

九溪生态环境较好,2011年,曾有三米半长的野生蟒蛇下山偷吃鸡,被捕后无罪释放。

电线上的栖燕,这种情景,曾在梦中多次出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