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2年对印作战,攻到山下的战士越打越有劲,甚至有人脱掉棉衣,只穿单衣追击印军

 鸢飞九天2018 2021-11-23

1962年10月20日,面对印度政府的一再挑衅,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下,中印边境的1.6万余解放军分东西两线,对入侵印军的自卫反击战。

反击战爆发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在历时一个多月共两个阶段的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军队先后取得西山口之战、瓦弄地区反击战、克节朗等战役的胜利。

不但彻底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置的所有据点,而且接连击毙和俘虏了超过8700名印度官兵,更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几乎完美的胜利。

尤其战争后期,当追击的解放军不断收复失地,由喜马拉雅山的山脊向南路一路对敌人追击之后,从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地带一路走向下走,大家越打越痛快。

因为,不但战争的不断胜利让解放军士气愈发高昂,而且,从缺氧寒冷的高海拔地区逐步走向了氧气充足、气候温暖的低海拔地区,战士们的身体也越来越舒服。

青藏高原与印度半岛的地势差别

因此,追击的解放军甚至有人脱掉棉衣,只穿着单衣追击印军,大家的呼吸更为通畅,心情也更为舒畅。此时的解放军面对狼狈逃窜的印度军队,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

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们有足够的信心彻底追歼残敌。而且,在环境更为舒服、解放军也更为适应的低海拔地区作战,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取得更大的胜利。

2005年时,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亲历者、曾担任藏字419部队政委的阴法唐中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到了这一点:

从喜马拉雅山的山脊向南路一路追下去,上面是高寒地带,都穿棉衣,我们指挥部还烤火取暖,高山缺氧,越往下气温越高,在公路上追击敌人时,有的扔掉棉袄只穿单衣,氧气充足了,呼吸顺畅了,打了打胜仗,收复了被侵占的国土,心情欢快的不得了。

投降的印军

但是,就在这时,上级的命令下来了:停止追击,部队后撤。战士们步步往高处走后,上山的路本来就不好走,大家越走越冷,氧气还慢慢稀薄,呼吸也变得更加困难了,心情就更沉重了。所以,“思想上的弯子也是有的”。

事实上,不仅是参战的战士思想上有“弯子”,而且迄今为止,仍许多人对于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解放军占据巨大优势的情况下停止战斗,释放俘虏,甚至放弃了作战中收复的国土表示不理解。

因为,对印自卫反击战,解放军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印度军队就是“嘴把式”。虽然印军并非网上许多人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但在对印自卫反击战时,甚至有印军部队表现得还颇为顽强。

但是,他们依然不是解放军的对手,即便中国在后勤补给、自然条件、国际支持等诸多方面都居于劣势地位,但这依然不影响解放军将印军打得落花流水。

更为重要的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之后,胜利甚至比预计的更为辉煌。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前线的印军就一溃千里,最近的一支解放军部队,甚至距离首都新德里只有80公里。

印度

以当时良好的态势和解放军高昂的士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继续进攻,解放军能够取得更大的战果,更辉煌的战绩,甚至彻底收复印度占据的中国领土。

既然如此,面对如此天赐良机,解放军又打出无可比拟的优势,为什么毛主席和党中央却在我们占据最大的优势的时候主动停火并后撤呢?

其实,中国军队在取得巨大胜利的时候突然下令停火撤军,不但让当时有些战士感到思想上有弯子,而且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让许多西方国家目瞪口呆。

英国记者内维尔马克斯维尔在谈到1962年中国对于自卫反击战时,就曾说道:

“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没有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未作出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

那么,毛主席为何出人意料地下达停火和撤军的命令呢?

毛主席

首先我们要了解,如果没有停火,而是继续乘胜追击,中国有没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战果,彻底击败印度,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领土被印度侵占的现状呢?

答案却并不是乐观的。毫无意义的是,解放军在战斗力远比印军强。正如战场上战士们的乐观心态一样,在发起对印自卫反击战一个月之后,人民解放军已经彻底了解了在战前嚣张不可一世的印军战斗力。

事实证明,印度军队并非毫无战斗力,有的印度军队甚至颇为顽强,但是也仅止于此。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种姓制度林立、民族纷争矛盾、战斗力意志也普遍不强的印度军队,不可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对手。

我们能在后勤补给、国际环境、包括国内经济都居劣势的情况下击败印度军队,在取得中印之战的优势之后,解放军当然也有信心有能力取得更大的胜利。

然而,对印自卫反击战毕竟只是一场规模并不大的边境战争,当时,中印参战的双方最多时也只有6万余人,这比之中国和印度的体量和规模而言,其实是很小的。

驻扎高原的解放军战士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兵力数以百万,人口与中国是同一个体量的印度也有上百万的军队。如此庞大的规模,意味着如果解放军的继续追击,本就不甘心失败的印军无论出于面子还是国家利益,他们必然集结更大的兵力发动反击。

正所谓“烂船还有三斤钉”,继承自英国殖民者,还曾在英国的统帅下参加过2次世界大战、脚步几乎遍布全球的印度军队,也并非不堪一击。

所以,即便是蚁多咬死象,在印度集结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如果想继续取得对印作战的优势,那么,唯一的选择只有和印军一样继续增兵。

而这将意味着,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战争不但规模会扩大,甚至有可能进入全面战争。这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显然是十分不利的。这样的战争,即便中国最后取得胜利,也是得不偿失的。

印军

因为,发动对印自卫反击战,从始至终,毛主席的定义都是一场有限度的惩戒战争。当时,无论是党中央还是毛主席,都从未想过一劳永逸的彻底解决印度问题。

因为,毛主席早已准确地判断出,对印自卫反击战,绝不仅仅是中国和印度两国的战争,而是一个国际问题。事实上,早在中国发动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前,1962年7月14日,毛主席就确定了中国对印的方针:

我们和印度的斗争是复杂的国际问题,不仅仅是印度的问题,美帝国主义、苏联等都在支持印度。他们想利用我们存在暂时困难的机会推我们上阵,整我们一下,但我们不上他的圈套。

当时的中国正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国内的经济本就十分困难。而且,千里迢迢地将物资运入海拔4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不但极其困难,而且成本也十分高昂。

再加上当时中国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区,印度只是次要方向。所以,无论是基于复杂国际环境的应对,不让美国和苏联渔翁得利,还是因为自身的困难,中国都不可能将对印自卫反击战扩大为中印之间的全面战争。

毛主席

当然,我们顾全大局,绝不意味着就任人欺负,所以,在印度一再挑衅的情况下,毛主席对这场自卫反击战做了精准的定义:

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境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事实也证明了毛主席这一战略决策的高瞻远瞩。当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取得辉煌胜利之时,不但印度倒驴不倒架,纷纷叫嚣着反击报仇,而且,国际上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也开始纷纷援助印度,试图将中国拖在这场战争中。

例如,美国肯尼迪政府一方面发表偏袒印度的宣言,另一方面开始大力援助印度。美国为印度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军事情报,拉上了北约国家一起向印度提供自动化武器和弹药,甚至开始赤膊上阵,派驻军事人员帮助印度建立并部署军队。

苏联也是如此,苏联一方面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一方面大肆向印度出售先进的武器装备。所以,当时的两大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都不约而同地希望利用印度来制衡中国。

苏联

甚至,就连败退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也不甘寂寞。虽然当时的蒋介石一口拒绝了印度联合的想法,但是,心心念念“反攻大陆”的蒋介石也没有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不甘寂寞的蒋介石制定了所谓的“国光作战计划”,试图将他惦记了十几年的“反攻大陆”付诸实践。由于当时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之下,依然拥有海军和空军的优势。

因此,为了应对蒋介石有可能的骚扰和登陆,中央发出了《关于准备粉碎国民党军侵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指示》,开始自抗美援朝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调动。

当时,解放军分两批调动陆军和空军36个师又30个团进驻福建省。如此规模的调动,比之前只有2万余人参战的对印自卫反击战,相差不止一个数量级。

这也证明了,即便是爆发了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印边界方向依然只是中国的次要战略方向,东南沿海地区才是中国的战略主要方向。

台湾省

当然,不可忽略的还有后勤和经济方面的困难。当时的中国正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本身经济就十分困难,与此同时,还要应对一场边境战争和蒋介石、美帝国主义、苏联的挑战,自然愈发困难。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与低海拔的内陆截然不同,双方的交通、物产更是有天壤之别。而且,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业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许多战争必须的物资,甚至需要从东北地区起运。

而进藏之旅,虽然有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但是,由于环境太过恶劣,这些公路甚至无法做到全年通车,因此,向青藏高原运送物资依然极为困难,且代价庞大。

所以,虽然因为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前,高原上的解放军已经储存了不少粮食,再加上西藏人民踊跃的支持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中国军队并没有遭遇多大的粮食危机。

毛主席

但是,这也只是针对当时的规模而言。事实上,如果继续扩大战争,西藏地区的粮食产量是远远无法支撑这种烈度的战争。而从数千公里之外的内陆调运物资,在青藏铁路修筑完成之前,又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发动对印自卫反击战一个月之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辉煌胜利的情况下,毛主席果断下令撤军,既是高瞻远瞩的决策,也是当时对中国最有利的选择。

至于参战的战士们思想上的弯子,其实从来不是大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毛主席、党中央在战士们的心目中拥有极高的威望,我们的政工干部只要对战士们说,“这是毛主席党中央的决定”,即便大家暂时无法理解,也不会有丝毫的异议,只会坚决的执行。

大家都坚信,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而且之后,干部又组织大家进行学习,战士们开始理解中印边境问题十分复杂,不能光靠武力解决,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思想的弯子也就彻底就转了过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