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解密部分泉溪谱》之谬误的分析

 荷香月暖 2021-11-24
族谱研究

对《解密部分泉溪谱》之谬误的分析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20211123日一位湖北黄梅人士在“全国董氏族谱提供交流群”转载其QQ空间发表的《解密部分泉溪谱》一文,初略一看其罗列的论点有七:泉溪谱,1563年才有谱;是投靠流坑谱系的产物;泉溪利用此谱制造假的“熹公”;熹公是南宋人;熹公武宁令涉嫌造假;熹、珪、辅、辙、钟奇等皆为广济人;泉溪谱代言人高级现代谱匠。

古人云:君子处世,树德建言”,需要立德、立言。讲文德是道文合一的德性之义。西周时期的文德既指具体的德行也指有德行之人。孔子提出修辞立其诚,将言辞和道德紧紧联系在一起。刘勰在《文心雕龙》展现以原道为目的,以文德为逻辑起点。因此,但凡信口雌黄都是轻浮的、想当然所为,是丧失“德性”的行为,是令人不齿的行为。与言必有据、论之有理是悖逆的,是与研究的做法格格不入的,根本不像一个研究者所为,顶多只是族谱爱好者。但这“爱好”逾越了把“但凡记载黄梅的”,都自以为是黄梅派董氏后裔,岂不荒唐可笑。

诚然,大胆假设,需要严谨求证,不等同于无凭无据胡乱假设,若如此,则如《庄子·秋水》所论的“贻笑大方”了。

一、炮制的“泉溪谱在1563年才有谱”,是无知、愚蠢

《解密部分泉溪谱》以“现代谱匠泉溪谱代言人,把'熹’公考证为唐末生人,并号称有金谱为证”,也就否定南宋右丞相董槐的修谱,以“泉溪谱在1563年才有谱?”

1563年是哪一年呢?如此精确的时间,是从哪里凸显冒出来,连只言片语都不见,也不去考证董槐修谱的事实?这样的狂妄无知,别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看来,这样的哲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狭隘眼光。

我倒要奉劝该黄梅作者,看看《宋·泉溪董氏原谱序》,文天祥为此作序“盛赞金谱”,后是如何演化为多有官职的流坑派《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的?不管如何,《金谱》已经成为南方各省不同派系,不同族谱记载的《谱序》,难道因为该谱序有一些瑕疵,就予以否定?

《信安广川董氏宗谱》谱中,嘉庆丁卯仲五公廿四世孙贡生楷(流坑派后裔)谨撰《统宗重立字支派序》“晃(huǎng)公之孙曰谊、曰让、曰谦,三大祖庭焉。夫发源吾家,前有槐公成金谱牒,主修世系。

董槐谱序毫不避讳“述子二,曰炎与熹。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

可见,泉溪谱修于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年(1563年),如此大言不惭,要怪就怪槐公当时咱就没有发现“苞信县”(或新蔡县)有个“志一公”呢?

 
 

二、“投靠流坑谱系的产物”之说,是极尽污蔑之能事

董槐的《金谱》,不是投靠哪个地方的产物。以“投靠之说”,巧巧暴露这些人井底之蛙的狭隘,槐公金谱世系,曾经一度成为各大支派的骄傲。

流坑“元季时天衢公修者,曰:原谱;尚公修者,曰旧谱。……嘉靖初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谓之新谱;(嘉靖)董润《新谱事略》:“按今新谱续旧谱,旧谱续原谱,原谱刊刊于宋,新谱刊于国初,至今续之为新谱云。”;“嘉靖辛卯(嘉靖十年1531),族念祠既新矣,命润、赞韶、开尧等,遍采十六代生殁娶葬,编集成帙”,流坑静轩公(董开尧)属于嘉靖年间流坑修“新谱”之人,嘉靖丁未(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为流坑支系水松(松溪)董氏作序。见冬十月朔日二十二代孙静轩开尧识《董氏世次考》……唐贞元间,丞相晋封陇西郡公,故董姓者郡曰陇西。陇西本河中人,唐末游宦江南。(南唐)值李氏乱,避之抚州扩源。晋生溪,溪十三传至清然难道这“溪十三传至清然”是笔误吗?

擢为文华殿大学士(即宰相),钦赐“紫禁城骑马”的工部尚书董邦达长子董诰于清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11)撰《辛未董氏统谱序》亦云“十数传而有晋公为唐德宗朝名相始迁临川,迨十一世全公、含公、合公支派益蕃。”;水松董氏族谱中,万历己巳年(1605)江泰和罗明卿用极父敬书:保昌松溪固乐安流坑派也,江粤均以董氏重哉。流坑肇陇西郡公晋十四世孙居中,居中九世孙玮”;道光十三年(1833)邱应墉为松溪撰《董氏六修族谱序》“晋公故公之后裔,自河中徙抚之临川,十四传至清然,清然九世至玮。这些谱序,明确无误告诉人们,不是瞎猜测的“笔误”,而是事实。

就在皇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岁次丁卯仲夏月谷旦重修,仲三公之裔孙爰廿三世裔孙太学生董顿春百拜撰《扩源源流考序》:“晕,生子二,长曰让,次曰谦。剪生子一,谊守旧让迁霍源,谦为观察御史解组至乐安之流坑,流为三派,曰谊,曰让,曰谦,三大祖庭焉。……述公生子二,长曰炎,幼曰熹。……以上十余支因徙居疏远不及详载,惟熹公贤良博学为武宁宰而生子五。”。

要说,董槐修谱,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以《董槐修谱的重大影响》一文,阐述了董槐谱世系不是“投靠哪个谱系的产物”,而其谱系已经深刻影响了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陕西、贵州等地。

 
                         (浙江谱)

三、董槐不会利用此谱制造假的“熹公”

 孔子的学生曾参被误解“杀人了”;董槐谱有唐末“董让”、“董谦”,而《明史·列传第七十》记载“江西董让”、《明史·第一百八十四·孝义》记载有海宁董谦。如此以《解密部分泉溪谱》信口开河推理,那岂不是想把“唐末人”篡改成明朝人?如此,岂不是可以把隋唐时名臣李纲,误作宋朝抗金名臣李纲;把西晋文学家李密,误作瓦岗军首领李密?如同“万一”、“万二”不同派系族谱出现,就如麻城第一世奉高公的二十世裔孙“董德昭”与南宋董德元的兄弟“德昭”同名,流坑有:1董合→2祯→3文肇→4渊(1014中举)→5董任(有堂兄弟董傪1041解试)→6董子晋、(得俊。止)7大椿→ 8德昭()、德辅()、德刚。麻城有:1奉高---17汉举----18钟典---19良科----20德昭不能因同名就混淆,不能因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 《乾隆统谱序》:“……辛巳年(1761)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彦仪、彩有常以联谱事”,我倒要劝告这些人睁大眼睛看看同在一谱序中记载的后唐兵乱,长眉隐公讳珪遂家于此生子嵩、崇、山广。三派鼎立,蕃衍日盛,居者,徙者不知凡几矣。”,若拿此《乾隆统谱序》可以休矣。不知写“解密”之前,看不看过《泉溪董氏谱系订讹》。就如继承把后唐“熹公”(德照)想当然误作南宋的“德昭”衣钵一样如此以《解密部分泉溪谱》胡说八道,岂不可以混为一谈?

然而,《解密部分泉溪谱》却来个“泉溪利用此谱制造假的'熹公’。”

 
                                          (浙江谱)

      作为官居高位 位居南宋的右丞相,在《宋·泉溪董氏原谱序》:“述子二,曰炎与熹。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子五:珪、璋、珮、琨、瑗。时珪随父在邑,好游观骑射,性耽山水,因畋邑中,至安乐乡二都泉溪里,爱其山秀泉清,遂买田筑室而家焉。然虽家自珪公,实由熹之令武宁始也,故曰肇迁祖。珪生子三:嵩、崇、山广。嵩之子姓守旧业,崇之子姓居同乡四都、尚漳,山广之子姓居同都之修坡,各择其地之胜者而居焉。”写的是董槐的迁徙祖“熹公”,是迁徙“泉溪里”,把董槐的谱序,认为是泉溪后裔制造的,难道怀疑董槐制造一个假 “熹公”,为“泉溪”造势? 岂不玷污一个堂堂宰相的智商?过于“抬高”泉溪后裔的能力,泉溪后裔也受不起。

   因此,写《解密部分泉溪谱》的人,挑拨是非,恶意搬弄,逞一时口舌之快,满口污粪,是害人害己的行为。 

 

                                                陕西柞水谱

四、以北宋的有林公先辈“园公”的俞氏标注错误,臆想后唐“熹公”为南宋人,是心态不正所为

其把后唐的“熹”公作为南宋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否则是别有用心。

不得不说《解密部分泉溪谱》貌似研究,以北宋有林公的先辈“园公”娶余氏,后人修谱以南宋“余玠”之女,就是泉溪后人修谱标注有错,也不至于南宋生一子北宋人吧?

如此以“熹((文忠公,后唐天成时(926-929)任武宁令,字:德昭,号啸壑)------2珪(壬辰公元932年起兵,癸丑公元953年秋奉命领兵出戌淮徐)-----3屵公-------4园、囿、团、囮(官名有林,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115472岁)”之间有“园”俞氏标错,也不影响整体,况且泉溪董氏后人亦提出:“确认有误,予以更正补缺。实在找不到佐证的,则宁可付诸阙如,而不妄加揣测,胡乱增删”。即使个别地方,后人增补修谱出现错误,包括标注皇帝年号,也无法改变有林公是熹公嗣孙的称谓。

《解密部分泉溪谱》把这修谱中的一些增补出现的错漏,否定熹公不是“有林”公的先祖,有林公墓尚在,江西“建、星、都三邑”后裔一直在供奉祖坟,出生时间有《南康府志》、《钦定四库全书.梁溪集.卷五二.奏知赏罚董有林、冀景等札子》等记载坟墓位置,崇宁二年(1103)中进士,历次修谱,都以熹公为先祖。就是后人修谱错误标注园公的俞氏,也不能佐证熹公是南宋人。否则属于凭空捏造了。何况,就是远在福建,《开闽董氏沙堤分派宗谱》都在族谱中刻有熹公的画像,其他在江西、湖北、陕西、贵州、江苏、河南、安徽等地族谱皆有出现,包括不同支派,都在画像中标示:“武宁令,文忠公”。这位黄梅作者,却大言不惭说“熹公”是南宋人,其目的就意在推翻整个泉溪谱系,无异蚍蜉撼树。那倒是心态不正的问题了。

 
                                         (福建族谱照片)

五、以“熹公'武宁令’涉嫌造假”的臆想,是荒诞无稽的可笑之举

    《解密部分泉溪谱》的作者,说他是不学无术吗,起码懂一点凭空捏造。不去研究历史,仅凭小人的心态,这样的“口无遮拦”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却拿不出任何证据,岂不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武宁令”虽是南宋董槐修谱时,叙说自己迁徙祖的始端。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然五代末及宋初,皆视后梁为闰,究其原因,是因后唐以中兴唐祚为号召,用唐天佑年号,复唐立国,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仍然是十几年前的唐,是为唐庄宗,史称后唐。南方诸国除南吴、南汉外皆奉后唐正朔;930年,后唐控制国土到达极盛;有今豫、鲁、晋、冀、湘、渝诸省,陕、川、鄂之大部,宁、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苏、皖淮北等地。徐知诰经过10年苦心经营,触合了北方人与江南人两大势力,所谓"羽翼大成,伸佐弥众"。终于在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徐知诰废吴帝杨溥,登上皇位,国号大齐,年号昪元。升元三年(939)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史称"南唐"。安定、富强的南唐,社会文化之盛史所有的割据政权中是绝无仅有的。升元七年(公元943),烈祖李昪驾崩,子李景继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即南唐元宗,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政治腐败,国力下降。后周世宗柴荣分别于公元95511月(40岁)、公元9572月(42岁)、公元95710月(42岁)三次出兵南唐,南唐元宗李璟一败再败,最终被迫迁都洪州(南昌府),去掉帝号,自称唐国主,向后周世宗柴荣请降称臣。

董熹历经南吴与南唐,作为六品知县,知府也是从四品。中书省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而《五代史》记载南唐不详,若以怀疑“中书省参知政事”可能会有一定市场,怀疑一小小小的“武宁令”,就匪夷所思了。

是不是觉得董槐修谱有缺陷,怀疑董槐不是“南宋右丞相”?

 
                                        (浙江谱)

   六、把泉溪后裔迁徙广济,也不是黄梅世系后裔

《解密部分泉溪谱》的作者,自己寻找自己的源流无可厚非,可是偏偏喜欢在地图上忽悠,把泉溪谱这个记载广济、那个记载安乐乡,而且把安乐乡划为广济县梅川作为安乐乡地,即使撇开黄梅历史变迁,也没有他这般画地图。

   黄梅世系从第一世绍兴庚辰年(1160)迁徙,历经九世,才弄来一个《万姓统谱》,从弄来《万姓统谱》“抄而不修”者至其玄孙才正式首修族谱,也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要说字辈相类似的,各地到处是,还需看上下关系是否符合。

不能因距离地域因素,就脑洞大开,认为个别字出现类似,或者有几个相似,就认为别家的谱是黄梅后裔。我看,泉溪后裔也不认可。

泉溪谱历代修谱,各支系修谱。即使个别地方后来的续上,也是经过双方核对。

即使广济,清朝时期,谱序也认可是泉溪后裔,那更早的谱序则需要各支系查询了。即使发挥臆想水平,也不会把广济作为黄梅后裔,脸皮不是一般的厚,毕竟是厚颜无耻之人了,那岂不自取其辱。

七、把考证等同于“现代谱匠的代言人”,可谓鼠目寸光

文如其人,作文也就需要的是信而有征、言之凿凿。《解密部分泉溪谱》的作者,整天把泉溪谱与黄梅谱整天对照来,对照去,心态不正,没有任何考证,凭想象就可以得出结论,当别人探讨他的族谱就以“抠字眼”、“玩文字游戏”、“曲解”等讥讽,以“有黄梅谱系在会坐卧不安”,这样的小肚鸡肠,却在自己信口开河不用考虑他人的评判,似乎自己真的似狼一般,泉溪派,都已经作为“三大庭”之一,迁徙繁衍至各地,如远在陕西的柞水,柞水老谱都历历在目。自己不去寻找自己的祖源也就罢了,妒忌别人整理外迁的名字去向,你不去寻根问祖,别人也会寻根问祖!你不做好事,别人做事“考证”你却说成坏事,我看持这样心态的,会被人唾弃的。心态不正也许是受到蛊惑,甘愿被人驱使,偶尔犬吠,是没有主见的。心术不正,则是贻害无穷,只能让人痛恨。说成“能把江西、湖北、安徽甚至广西各省的,都能'考证’为泉溪谱系”。《解密部分泉溪谱》的作者不了解各地族谱,想当然不会那么多泉溪世系后裔?却不知 “三大庭”从何而来?广西有董槐的履历,董槐在广西明朝嘉靖去世裔孙至今碑文犹存,刻有“南宋右丞相槐公裔孙”,他是不看不闻的,这也显得傲慢无礼了。看来,不是自认为自己是一只狼,我看仅仅是一只病态的猫而已。

最后,奉劝凡是要深思,不可一触即跳;文如其人,积善行德,一个没有德行的人,要想被别人尊重,先要自己尊重自己,否则玩弄“小把戏”是天方夜谭。

                       (下为:浙江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