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相伴走天涯,一路风景一路歌

 张苏君 2021-11-24

2014年,阳春三月,体重有渐增趋势。

为遏制事态发展,相约饶中小友晨跑,并以“野蛮体魄、文明精神”自勉。效果很明显,至少内心不焦虑了。某日归途,闲聊中谈及《水浒传》。我提出观点:梁山只有走招安之路,除此别无他选。基于对老同志的尊重,他客气了几句,附和了几声。

朋友的表扬,大多时候只是鼓励,不可当真。我很认真地当真了,又花费数天时间,凑成长文《宋江招安的必然之路》。主席老人家讲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其实,“认真”可怕,“当真”也很可怕。

一年后的3月,受空空之邀,开《大话水浒》的讲座。对于一部国人耳熟能详的作品,要谈出新意,颇有难度。

斟酌再三,决定谈两部分内容:一是梁山内部山头。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山头是必然存在的,单纯的否定没有意义,如何均衡与引导,才是关键。二是梁山的职场智慧。作为一个组织,梁山管理者也面临诸多考验,他们的应对智慧,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选了领袖宋江、高管公孙胜、骨干燕青作为对象。

思路很简单,但准备的工作量极大。因为要印证观点,查询资料极为费时,如为印证晁宋的业务之争,便要查找梁山共有多少场战役,谁人指挥几次?要确定引进人才的战略需要,便要弄清何人何时上山,何人引荐……业余时间,晚上闲暇,前后月余,《水浒传》翻阅三五遍,若非有浓厚的兴趣,执着的探究精神,是难以坚持下来的。

然苦并快乐着,尤其是在阐前人之所未发述,言前人所未言。颇似在一座瑰丽的宝藏中,虽经前人数次探寻,仍能于此觅得数个珍宝,此份喜悦,惟己可知。原本无心插柳之举,无意间长成一片柳荫。

当年7月,受友人罗罗鼓励,开通公众号。尽管无KPI考核,没外力督促,也不敢偷懒。保持3天一篇的高频更新,34天就开通了原创功能。当时是件蛮难的事,很是自豪,牛气了好多天。

谁知1年后,公众号全面开放原创功能。费老大力气办下指标,人家政策放开二胎了。汗水流得不少,不如赶的时代好。更新速度快,库存文章很快用完。唯有硬着头皮,想办法码点文字、堆些文章,刷刷存在感。《梁山的基因与情怀》、《逼上梁山未必坏事》,便成于此时。

11月,黑江湖转载了数篇文章。创始人李宗明先生,此前曾是《今古传奇·武侠版》的社长、主编,他给予充分鼓励,“自成一体,切入点新,立场持正”云云。于是颇受鼓舞,干劲十足。

大年三十,春晚播得正热闹,我坐在客厅写《公明哥哥的圈子》。正月初二,全家外出游玩,夜宿余姚,毫无困意,坐于桌前奋笔疾书。神人榜、苦人榜、二把手管理手册等文成于此时,并被《今日头条》、《管理智慧》、《北大纵横》等平台转载。

作为业余选手,漫漫写作路,犹如一场马拉松的长跑。曾有偷懒之心,曾起收笔之念,所幸有很多朋友,雨金、头领、青青、和平鸽、李天宇、布衣公子、方芳……他们的鼓励喝彩,让自己能有更大的勇气,继续笔耕不辍。

印象特别深刻的,有数位素未谋面、兴趣相投的朋友,李少鹏、姜永福等人,常来关注,频频打赏。在效率至上的时代,能静心阅读并予以赞赏,是一份至高的肯定。

为对照学习、查遗补漏,买下市面上《水浒传》相关书籍,包括金圣叹《批评本<水浒>》、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李卓吾《评本水浒传》、十年砍柴《闲看水浒》……林林总总20余本。

置身其中,犹如当面向诸位大师讨教,受益良多。又觉同行者众,颇欣欣然,数百年来《水浒传》的阅读者、探讨者、思考者、解读者,络绎不绝,共聚一堂。我能于中滥竽充数,甚觉光彩,幸莫大焉。

动笔至今,转眼五年,冷暖自知,颇有感触。

做人还是要有点小爱好。多一些不功利的爱好,不为稻粮谋,不指望升官发财,能让我们保持生命的温度,享受生活的温情。

做事还是要下点笨功夫。不急于求成,多些耕耘少问收获,学曾国藩之韧,扎硬寨打呆仗,持之以恒,总有进境。

心境还是要看淡成败事。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人生归途大体相似,精彩全在过程。交三五好友,失意时淡然,得意时坦然,不寂寞此生,无闲事挂心,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谢遇见,感谢美好。

@ 施耐庵巨著《水浒传》

@ 贵人之相助、友朋之相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