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镇学霸”一去不返

 新用户6328eKXl 2021-11-24

前先天看了大文豪木子美写的一篇有关乡镇学霸的文章,深以为然。(注:此女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虽然生活方式有悖于主流价值观,但是思路之清晰,文笔之干脆,实为女中英豪。)文章由今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一席话谈开来,熊同学原话的大意是:“我之所以成为状元,是因为占有了帝都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受益于外交官父母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而农村甚至一些小城市的孩子想变成状元变得难上加难。”事实也证明了熊同学的判断,从大数据角度,各省的高考状元几乎全部来源于省会城市或大城市,当然,个别特例除外(如衡水一中等,实际上,衡水现象并不是文章的反例,从教育资源和生源的角度,该城市在教育层面绝对算得上一线城市)。

从纵向看,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个别的特殊年代外(如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科举制下的精英基本上也是以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子弟为主,从寒门出来的贵子毕竟凤毛麟角,也许正是由于其凤毛麟角,才让“寒门出贵子”变成名言流传下来。

如果说二三十年前,“乡镇学霸”在成绩上还可以跟精英们一较高下,那么现在看来,这种现象可能将不复存在,好多农村小学和初中,学生的整体成绩着实差强人意。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1、从“基因决定论”的角度,由于文革等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80后的父母可能是被埋没的一代,他们携带优良的基因潜伏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他们的后代势必破土而出。而随着改革开放和人口流动的频繁化,优势基因势必向优势区域集聚。

2、从“经济决定论”的角度,但凡家里有点钱的又比较重视后代培养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县区、市区读书,而“被剩下的”将面临教育资源的不足与学习环境的弱化。

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牛逼的人放在哪里都难掩其光芒。

以前,我奉行朴素的自由主义,认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应该放任自流。当然,现在也还没改初衷,但是,有一些事情引发了反思:

1、一个亲戚的孩子,成绩不行、没有特长、长得不美、不是太富,平时是极轻松的,到高考的时候傻眼了。

2、有的孩子基础没有打好,到高二、高三发力时力不从心,而且自觉性欠缺。

3、周边同龄的孩子开始上语、数、外三科的补习班,不上补习班的孩子根本凸显不出来,而凸显不出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变成类似隐形人的存在,每天上学都没有什么信心和动力。不知道是哪一批人先发明了课外补习这套东西,这明明就是在抢跑,把全部孩子都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但是,人家想多学点东西有错吗?还真是不太好指责这些破坏平衡的人。

4、二三十年前的乡镇学霸周围,有一大批绿叶在衬托,这些绿叶几乎从来不学习,成绩也只是刚刚及格而已,而现在,已经很少有这样的绿叶存在,要想在成绩上领先,靠自由主义怕是不行了。时代已然不同,方法论也必须跟着改变。

目前还没有想好,只是意识到,不能因为父母要装纯天然的逼而耽误了孩子,这样就真是要贻笑大方了。电视照看,pad照玩,该疯还继续疯,只是,买了《新概念》和《奥数》,开始给她们灌输一个概念:“作为生在中国的女孩子,不管长得漂亮还是不漂亮,当学霸,是分内之事,只有当好学霸,自由才能向你敞开怀抱……”,老大似懂非懂,变着法的让我帮她做作业;老二更是一脸懵逼,“7”和“5”都是反着写的,也许,应该降低预期:只要不当学渣,就应该天天烧高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