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市人,门槛精!

 张明儿 2021-11-24

在德清县境内,有一句俗语:“新市人,门槛精!”,此话一听,褒贬兼具,一语双关,赞美中带刺,而刺中有七分的佩服成份,就好像上海人对“滑头”的理解,让人莫衷一是。
这里说的“门槛”两字,应该是指做人为事的尺度与原则,“精”一字,既有对做人办事尺度与原则把握严谨的认可,也有见机行事,与时俱进,以自己不吃亏为底线“滑头模子”的讽刺。一分一厘计较,只算进,不算出,门槛精到九十九。
 
既然说到“门槛”,必分里外,说得通透一点,就是自己与别人的利益,要有区别。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门槛”一词,通常可用来衡量一个人办事胸怀与风格,眼量与手腕。在对待“门槛”的理解上,还存在着“远”与“近”的关系,这涉及到一个人的世事洞察能力与人情练达修养程度。

 
“门槛精”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恐怕很难判定。有时候,“门槛精”是好事,会规避很多法律风险,会避开江湖上的很多烦恼。例如:新市人有一句俗语:
 
不做中,不做保,一世无烦恼。
 
的确如此,一个人乐于“做中”(中间人角色),乐于“做保”(担保人),容易招致麻烦,弄出许多难于预料的后果之责。如果“门槛精”一点,永不“做中”,永不“做保”,一生平安轻松,永远没有是非相伴。
 
有时候,“门槛精”却是坏事,会遭致世人的指责,让自己的公众形象等级下滑。一个人死抱“门槛”,不愿付出,贪图安耽,明明可以举手之劳而助人解困,却不愿担当。这种逢事视作不见,不承受社会义务,这于社会道德的客观要求是严重背离的,必然遭来人们的私下非议,使其尊严自损。按老百姓话说,“门槛精”,不积阴德,必有恶报。
 


当然,从“门槛”意义上看,操作意义的空间非常巨大。这依赖于人的理智与能力,才有“门槛”的操控力。有时候主观上想达到帮人的效果,结果把自己弄得一塌糊涂。只有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才会让“门槛精”获得更大的效能空间,此所谓“双赢”即此。帮人是应该的,但必须求正求进,不能越帮越乱, “门槛不精”,证明自己能力低浅,不小心上了风险的船,自己就难于下船,弄得自己一生不安,非常难堪。
 
民间对“门槛”的尺度还是有共同点的,过份伤及别人,而背离社会道德礼仪的“门槛精”,会遭人非议的。自己巧妙规避风险、给双方带来利益的“门槛精”,是受人褒奖的。人来客往中,讲究的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如果仅仅是报之以桃,还算勉强过得去,若是报之以烂桃,或干脆不报,那就会授人以“门槛精“的话柄。

 
在实际生活中,有两方面,使外地人对新市人评价为“门槛精”,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一是在待人礼仪处理上,如请客送礼,新市人“门槛精”主要体现在“投桃报桃”,或仅仅报以小桃,甚至不报,贪图小便宜,不愿对等付出。又如做人风格过于谨慎,让人感觉不易接近,有资源独享,不愿与人分享。二是在事务风险处理上,如对资金投资保持谨慎态度,不轻易放手,不轻易相信别人。又如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善于“炒长线”,不以权位财势为重,将眼光放远,避免政治与世俗风险,从平淡中获得长远利益。
 
总体来看,做人为事有“门槛”总比没有“门槛”要好得多,但人们要求的是,既要有“门槛”,但双方都不应受伤害,或者双方都有利益可图,这是一个全社会应当共同遵守的为人为事守则。反过来,做人办事没有“门槛”,或者有“门槛”而主动撤除,那等于无法保护自己,被人利用而伤害了自己,自己弄得人生很狼藉,这就让人视为愚钝。
 


真正的高手则是将“门槛”游戏于规则之中,视“门槛”为无“门槛”,或将“门槛”隐形于事务细节之中,让别人感觉不到“门槛”,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循循善诱,用心不倦。到最后,还是能够让自己获得很大利益。
 
从历史发展看,新市所处地域为商贸繁华的“小上海”之地,是江南运河的浙北大码头,井邑市人遍布,三教九流皆备,人员来源复杂,“惊、疲、飘、册、风、火、爵、要”八大江湖样样俱全。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稍不留意就会受骗上当,长期的警惕与留意,养成了“门槛精”习惯,主动保护好自己,警钟长鸣,备藏强烈的风险意识,才会让自己安然生存于江湖风浪之中。
 
反观德清其他地域,民风清简,思想单纯,无临江湖之险,村落街巷之内族亲绵连,或婚戚毗邻,户户借贷无讼,不欺不霸不谋,鸡犬之声相闻,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信任与亲近。这样环境下,做人做事不设防,不需“门槛”,或者有“门槛”也觉得多余,没有“上当受骗”概念,这样的传统入世思维与新市人的习惯思维。是不一样的。


但愿“新市人,门槛精”一词,能够作为一面镜子,照见自己,也照见别人。扬其长,避其短,让它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能体现出正能量的智慧光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