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peowei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设计说明
2021-11-24 | 阅:  转:  |  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是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3节《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课时。根据教材和教学情况,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时经历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的过程,掌握了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基本上学会了寻找等量关系并建立方程模型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例1“牛饲料问题”,本节课的例题比前面的更加接近现实,分析解决的难度更大。本人对教材进行了整改,把例题改为求每头大牛和每头小牛1天各需饲料多少kg?,把“饲养员李大叔估计每只大牛每天约用饲料18~20kg,每小牛每天约用饲料7~8kg.你认为他的估计正确吗?”改为课后讨论。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中方程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研究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之一。通过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后续学习“数与代数”的内容有铺垫和促进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通过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的过程,提高运用方程组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增强应用意识与建模思想。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认知基础: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且初步经历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过程上开展的。初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多的初中知识的学习之后,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但,我校是区的一间普通学校,学生的素质较差,有一部分学生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具备了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学好本节课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2.难点分析及解决策略:

本课的实际问题比前面更加接近现实,分析解决的难度也更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估计学生学习的难点可能是:(1)如何转化题目的要求;(2)题目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针对以上学习难点,本课我在引例、例题,部分练习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这表格包含未知数的设置,量与量的关系,还有等量关系。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表格的填写,加强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法特点

整体上看,本课教学时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索,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教学内容和流程上看:(1)引入部分承上启下。由鸡兔同笼的算式或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2)在讲解例题部分,由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对比,二元一次方程组更具有优越性;(3)在巩固和提高部分,3、4、5题是例题的变式题,是为了学生的提高和巩固;(4)最后的小结部分再次回归到理性思维。

2.从教学手段和课堂组织形式上看,整节课“小组合作讨论,讲练结合”的教学手段运用的恰到好处,层层推进,有条不紊。例如:(1)引例、例题的表格的填写是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然后由教师板演解题过程,最后归纳反思解题过程;(2)练习都是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每道题请一名学生到讲台讲解思路并展示这一名学生的解法。

3.从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看:本课教学过程抓住“如何分析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开展,突出了“转化问题,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这一重点,采用了填表格来突破了难点。如,引例,例题还有3到练习题都设有表格。学生在转化问题时感到困难,这时通过表格的填写,不仅找到等量关系,还解决了学生的困惑。

四、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如下教学效果:

1.通过审题、表格的填写,把问题中关键语句中蕴含的等量关系转化为方程、解方程组和验证解的合理性,使学生掌握列方程组解实际问题的方法及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运用方程组模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再次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与建模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1









献花(0)
+1
(本文系peowe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