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川地理】形胜即墨

 行者老鱼 2021-11-24

环墨皆山也,有诗为证!

诗曰:

初开墨水列三关,气取崂峰在巽间。

盟旺马鞍震兑位,灵浮主案坎离班。

乾方流水坤宫去,艮位爻虚寅上间。

借得六鳌心内土,修成八足镜容山。

这首七律所言之地正是三面环海,右伏马鞍,北住灵峰,二崂拱其南,天柱维其东,号称“形胜为东方冠”的即墨古城。其诗将围绕即墨的山川巧妙的按照八卦方位排列,分别为崂峰、盟旺、马鞍、灵山、浮山、镜容山,可谓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其他地方还好说,何谓三关、又那来镜容?且听老鱼慢慢道来。

且说这即墨不过目前青岛所辖的一个县级市而已,若按当前流行的什么线来说,估计基本也就算是五六七八线吧。不过在战国期间,其地位与此不同。当时山东为齐鲁之帮,临淄为齐国都城。秦灭后,建立胶东国,即墨即为胶东国度,与临淄齐名。估计属于当时的二线城市,与目前的省会地位相当。不过当时的城市位置与现在不同,原在在今平度市古岘镇朱毛村。因临近墨水河,因水而名称即墨。西汉时,胶东国康王曾经建都与此,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康王城”。

古即墨城在当时即有很多神奇的传说,一传有“朱毛城、临淄土”之说,说当时筑城所用的土和砖瓦全部从临淄人工传递而来,动用人力之多可想而知。二传有“一旦打开康王坟,胶东人民不受贫”之说,这个康王坟主要是指古城附近的六曲山古墓群,其中以康王刘寄墓为重点,分布有大小墓葬360余座。要说康王墓中是否真的有大量葬品,不得而知,反正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墓中就出土了轰动世界的“金缕玉衣”。还有一件大事也发生在这儿,就是举世闻名的田单大摆火牛阵。田单火牛破燕,为战国经典案例,挽救了齐国的命运,是古代以奇制胜的经典案例。

以上的即墨古城虽然显赫一时,不过可惜是昙花一现,随着岁月的流逝雨打风吹而去。隋开皇十六年古即墨城迁徙到现在的地方,新即墨版图有原壮武、皋虞、不其三县故地。包括今天即墨市、崂山区、城阳区和青岛市内四区的广袤区域,所以崂峰、浮山在列也不奇怪了。

即墨搬家时,应该是找某位风水大师认真勘察过,在位置的选择上颇有讲究,把县境放在中间,境遇内的数座大山按照八卦方位排列,并以此来形容县城位置的优越。

以上诗为例,诗中首先提到城临墨水。墨水河,我一直奇怪一条河为什么有这么黑的名字,原来这里的墨水河是因城而名,原来的墨水河据说在古即墨城,因发源于平度墨山而得名。老鱼认为,墨水河的由来或者跟墨子有关系,或者是当时的文人秀才经常在河中洗墨吧。

即墨新城开东、西、南三门,南门广收东南崂峰的钟灵秀气,东西方位上盟旺山和马山在震兑位置左右挟持,前后有浮山和灵山坎离位相依。墨水河南北两条河流在城的西北处相汇后,向西南方向的胶州湾流去,形似一个太极。这些山目前都存在,只有镜容山不知所踪,原来当时古城地理上的唯一缺陷是东北方位上空虚,为了弥补这一自然不足,便在城外的东北角上堆起了一座高不盈丈、阔不过数丈的圆形小山,上竖一方石碑,铭之为继盟山,取城由盟旺山来脉而建之意……。

很多文献又将此人工所堆之山称为镜容山,本人特别查阅了此山的相关资料。关于此山即墨县志中有如下的记载。

“镜容山在县东北郭外,筑土所成,高几一丈,建石为峰。”(万历版《即墨志》卷之二)

“镜容山县东北半里,高仅及丈,竖石为峰。相传水涨则山益高。”(乾隆版《即墨县志》卷之一)

“镜容山县东北半里,高仅及丈,竖石为峰。相传水涨则山益高。……按,镜容山一曰继盟。县脉来自盟旺山,于此筑土竖石,以继其脉。谓之镜容者,山小而圆,如镜容也。”(同治版《即墨县志》卷之一)。

看看这镜容山,高不过一丈,但几乎每个版本的县志都对其有记载,堪称即墨名山,真正验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道理。此山于1966年挖掉,据说地下方砖铺砌,理由石门、影壁;挖出物有铜扣、瓷坛等。可能是一些镇山之宝。

还有一座在目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在当初也是即墨名山。这就是目前仍存城东的天井山,不知怎地没有在诗中出现。天井山位于即墨城东留村镇大村村南,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山,因山顶有一深井,相传井中栖龙,也称“龙山”,又名“天井山”。其山虽不高,但在宋代的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中,载有:“天井山在县东十三里,周回二里,顶上有井,水味甘美,因名天井。”,此山在书中列即墨诸山之首,大名鼎鼎的崂山尚排名在其后,可谓一奇。

除了以上自然形胜,即墨古城还另建三门四阁,四围古城墙、48座古牌坊,还有县署、圣庙、学署、书院、考院、参将署、守备署及庙、寺、祠、庵、坛等形形色色的各类建筑。总而言之,当时的城建者煞费心机,把古城和周围的山川地理大势结合的完美无缺,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最完美结合。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在古城四周的马鞍盟旺、灵山浮山、二崂等依然存在,而厚重的古城墙、三门四阁都荡然无存。更不用说其中的楼阁、牌坊、桥梁及圣庙学署书院等,更是不见踪影。思之令人扼腕。

最近,即墨古城复建了,有些门阁已经建成开放,听说而已,还没有时间亲见。但我梦中一致有原先古城的样子,那是德国人百年前一些老照片给我的印象,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水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所谓的“水阁临风、古寺塔影、锁龙泉石、长桥卧波、平沙清流、岸柳含烟、淮涉春浣、高堤垂钓。”这就是“淮涉八景”了。

复建的古城是否能让这些景色起死回生,不得而知。不过有时候想,从生命的规律来说所有的形胜,自然的或人工的消失也是一种必然,或者天灾或者人祸,唯一可遗憾的是自己没有经历过。可是经历了又怎样,人的一生永远有消失和存在,经历了这个就会失去那个,最后都差不多。

即墨周围的山多,其实即墨城里的沉淀更重,什么周黄蓝杨郭,什么总督三边、四世一品,什么书院酒肆、还有高真宫万字会淮涉寺刘若拙墓鬼胡同,每一块青砖每一条小巷每一个门楼都有故事,故事太多仿佛所有的色谱聚在一起,反而没有颜色了,只剩下白花花的一片真干净,所以也不知道从何说起了,还是赶快结束吧。

用一首七律开始,最后用一首词结尾吧。

东莱即墨,始春秋,不比齐都逊色。横跨胶莱波万顷,蓬岛雄城一座。田单拒燕,火牛复国,司马载史册。田横西去,怆然别五百客。潮来夕往倏忽,多少兵戈,一统隋杨社。东撙形胜墨水畔,筑得鳌城巍峨。周黄蓝杨,郭江孙范,数文人何多!可叹城垣,今已影无踪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