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日记】书山有路

 行者老鱼 2021-11-24

行山的时候,走过的路线重走又会有不同的感觉、身体和心灵也会有新的触动。发现看书也是这样,读过的书如果再次翻开,虽然故事的结局和情节已经知道,再次的阅读仍让人手不释卷。行山和看书象一对龙凤胎,前者喜欢东奔西走用脚跋涉;后者喜欢诗意栖居,用眼睛来阅读。但是在家还是在外,都喜欢其中而获得的发自内心的快乐,其心的享受是共同的,而这正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有的人喜欢通过行山来阅读自然,因为行山对心灵的触动更直接、更干脆,自然本身就是一部大书,空前绝后、无与伦比,所以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能“人为之书”永远比不上“自然之书”)。

玄奘西游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对自然之读。贞观元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在途中昼伏夜行,穿越时空17年,历56国西行5万里。贞观十九年,玄奘返抵长安,时年46岁。玄奘西游经历了高山、峡谷、大江、戈壁、沙漠、雪山等你能想到的所有的地貌。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冲锋衣、登山鞋、高山帐或者什么头灯的情况下取得的。玄奘西游的最后结果是佛教经典进入中原,教化万民。

   有的人喜欢通过读书让万里之外美景立于眼前,跨越时空让古今中外的思想诉之脑海,通过这捷径让心灵有了跨越时空的能力,也感受到身体下地狱、眼睛上天堂、心灵归自然的酣畅淋漓。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有文“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此情此景此文,可谓全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范老先生从未到过洞庭湖,其千古奇文皆因其读万卷书以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旷古情怀所生。

近现代代的许多学者、文人少有远行之经历,可以也写出了许多惊世之作,最典型的金庸、古龙,僻居台港之一隅,却在中原之三山五岳、江河湖海恣意挥洒,仗剑而行,真正做到“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有些人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这样的人最典型的应属徐霞客,徐霞客自二十二岁到五十六岁,历时三十三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同样没有现代户外装备、交通极度不发达,著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走遍了九州五岳。

从其游记来看,其所到之处东到浙江的普陀,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北至天津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徐霞客经30年考察撰写成的2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地理游记的“千古第一奇书”。清代学者钱谦益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问亦不可无此书也”!近代崂山之中,我想周至元、蓝水等也是这样的人。

 其实人活着就是一次行山或读书的过程,人生之路就是一部大书,知道了结局但不知道情节的大书,情节的作者就是自己。这部书可以在家里书桌上慢慢的用手写,也可以在千山万水中用脚写,也可以手拿一支笔,在行山中随行随写,只要记住人生这部大书没有多少酝酿的时间,如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