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崂山探秘】张仙塔

 行者老鱼 2021-11-24


崂山自古以来被称为神仙窟宅、道家仙山,但在崂山有记载并已被证实、能称得上仙迹的地方感觉仅有三处,三处之中最为神奇瑰丽者当为张仙塔,其居不测之地不为人知,有神鬼难测之机。笔者在亲近后只能说:“当日只应施鬼斧”,或为神工仙成或自然造化、非人工可为,确为仙迹矣。

张仙塔,传为张三丰入崂修行后,羽化而去的衣冠冢,为三丰手砌。几乎关于崂山所有的山志、记载、游记都有关于张仙塔的记载,可谓卷帙浩繁。其中憨山的“屹立千寻险,山尧一径通。坐观丹峤外,遥映白云中”为最早对其的描写;蓝水先生直接说:“倘使尽人能到处,那能奇迹至今存”。而最使我感兴趣的为即墨文人纪润的描写:“一塔在海边,数丈削壁顶上,北边又有一碎石塔,塔旁有一大耐冬树,至今几千百年。而碎石安如盘石,非神物而何哉?”

从明清以来无数游历之人对其描述来看,张仙塔的存在是毋容置疑的,并且在交通极度不便的情况下,古人每每游之并发出感叹之音,留下了大量关于塔的诗篇。奇怪的是在今天交通及探索条件非常好的情况下,再没有人真正看到塔的真容,也不见塔的任何影像留存。张仙塔就如张三丰一样从人们的视野中驾鹤而去。

 不得不说,古今修行之人确有我们凡俗之人无法达到的境界,目前在华山仍有一些道士住在我们无法走近的地方,如果你看到他们居住的地方,你会奇怪他们如何在高崖中上下,张仙塔的秘密与此有些类似。

迷雾是从周宗颐著的《太清宫志》开始解开的,其对塔的记载如下:“张仙塔,在劳山头左背海岸,石塔高数十丈,形势天成,于山顶不能见,乘舟由海面可以观之。塔底有洞曰仙窑,系张三丰养静处。”这里的关键词是“仙窑”!

以前我曾经无数次看到过这个词,总以为不过是山崖的一处豁口、或者海底的海蚀洞,被道家虚张了。其实我们只是凡夫俗子,怎会达到仙的境界,我们都没有理解三丰道长的真意!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塔”上,以为三丰手砌碎石成塔,或云其为衣冠冢、或云其为羽化之地,其实塔真正的根在仙窑,仙窑为三丰日常养静之处,塔不过为仙窑之门而已。其仙迹之本为窑、末为塔,可惜明清以来所有的人都本末倒置,去寻找什么“直探海中,人不能至”的石塔,应该说石塔在明清时代是存在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文人墨客写下那么多赞叹的诗篇,可惜他们和近现代人一样没有看到塔的根:仙窑!所以也就无法理解张仙塔鬼神难测之妙处。但他们比现代人更接近真相,他们看到了张仙塔,现代人可怜多了,无数研究倾慕张仙塔的穿行在荆棘危崖之间,寻寻觅觅仙塔终不所见。

 仙窑居崂山头八仙墩转东悬崖岩壁之巅稍下,面东而居,处不测之深,人所难至。第一次看到仙窑,我从内心发出了“太神奇了!”的喟叹,仙窑就如一个盘身跌坐的道人镶嵌在绝壁之上,这情形让我联想起达摩祖师在少林面壁九年后其影像浸入石中成达摩面壁石,其意几可直透坚壁,何其诚哉;仙窑又若一个上窄下宽的葫芦,暗合道家紫气东来之法,承潮海之托,吸纳天地之气。

可以想象每当东海日出之际、刚刚在太阳丹炉里炼成的精光火山猝发一样迸出、在清虚无尘的空中飞啊飞啊,三丰如仙一般端坐仙窑迎接这自然最精纯的光,此时他的面是慈祥的、他的脸应该是红的、他的全身上下都会被这光包围!而当日坠西山,满月之际,太清宫的道士们在喟叹太清水月之际,崂山头东覆盂峰下,浩渺波涛、天海一色,二轮明月空海相望,这太阴会将这月华毫无吝啬的广洒在仙窑之中的邋遢仙身上,我想三丰会主动的、主动的去迎合这至阳的光、至阴的华:“吸将乌兔口中吞”这大字就是此刻!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的几回闻。幸运的是,我们不仅闻了,而且亲近了仙窑。


  我想此窑若非天成,必为张三丰以不世神功或道法造化而成。在朋友的帮助下,自己以能达到的最近的距离观察了这大崂的神奇之地:窑宽约两米,高近三米,底深米半,其底略平。侧似有仙梯可蹬踏而上。混沌曰:“坐于其中,不见其它景物,只见海天相连,如同身处冰壶之中,面正东而吸纳东来紫气,看日月升落,星辰斗易,而不见北罡之凛冽;脚底浪翻涛涌,如悬空中。绝对神仙修炼之地,非凡辈所用矣!”信夫!

 仙窑之上有一南一北的塔基,可惜已看不出叠石为塔的风韵,只有片片碎石散落堆积,这可能是仙窑之上的仙塔遗迹吧,但遍寻崂山头不见耐冬遗迹,听闻早年间耐冬已被盗,惜哉。可能仙塔就如西藏的玛尼堆,人们把一些美好的愿望或对佛的祈求刻在或承载在一块块碎石上,慢慢堆成人们心中的佛,或许三丰在仙窑修炼或有所得,即堆石一块,石积为塔而终成大道;或许仙塔仅为三丰记仙窑之标记;又或许仙塔一左一右为仙窑之不二玄妙之门也未可知,谁知道呢?这些都随着仙窑下海潮进退之间、浪翻浪涌、潮来潮去融进了无尽的时空之中,成为永远的神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