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山走水】三味崂山(一)

 行者老鱼 2021-11-24

崂山之三味,有的说是山海道,有的说是水云间,还有人说是幽静谧。在这里我说的却是三种草木。它们或标识着某个重要的地理位置,或某个传说的起源,或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

印象最深的是银杏。

行山途中,会发现山内的所有道观佛寺都栽有银杏。这树一般年岁久远,长的可达千年之久。随着岁月的流逝,即使有些庵观已经倾颓,甚至片瓦无存,但树还在。

银杏仿佛庵观的灵魂,虽然肉体消灭了,但灵魂永存,记录着曾经的故事。

崂山原不产银杏,所以人迹罕至的深谷大壑是见不到它的身影的。既然不是天生,那就是手植,大多数有名有姓的银杏都有自己铭牌,铭牌中一般记录着自己是由哪位大师“手植”而成。如上清宫的银杏树的铭牌就记录此树为刘若拙所植。

按时间来算,这些树早的植于汉代,晚者植于明、清。上清宫的银杏树有三个乳状树瘤,据说一千年方能长出一个,则此树已历三千载矣,应为目前在存的最久远者。其他如华楼、明道观的也有千年以上了吧。想一想,千年的树什么样的风雨没有见过啊,想到这些,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不由的对这些树充满了敬意。

目前崂山几乎所有的庵观都存有银杏,包括太清、上清、驱虎庵、明道观、华楼、法海寺、竹子庵、蔚竹观等。树像一位智者记录着这些建筑的故事和传奇。

如白云洞的银杏,当然会看到云洞蟠松的娇娆、道人早起的诵读、山民荷薪的艰辛、战争杀戮的血红、青龙阁的衰败、迎宾馆的倾圮;也会听到卧风窟的吼声、借粮台的枪炮、道人王真吾“人生所重义耳!”的怒吼。

明道观的银杏一定会看到孙昙采药、浴日奇观、棋盘仙弈。会看到樵夫的斧钺在一边化为泥土,会看到蓝水与工友陆贵臣荷梯同寻孙昙摩崖,并赋诗一首的情景:“如此妙年知好古, 荷梯拂拭石华皱. 九泉倘使有知者, 君是孙昙感激人”。

太清宫的银杏则会听到梯子石上行者的吟唱,太清水月的明洁,“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来”的潮起潮落,海印寺的盛衰、“汉柏凌霄”的沧桑。!

多少为修者、为儒者、为官者、为民者、为行者从其脚下或去而复来、或来而不返!都去了,只有这树静静的伫立在洞前体味着时间的流逝。

崂山有诗“逢庙必栽银杏树,劳山风气古来殊,至今到处依然在,幸免斧斤得散俱”。所以银杏树成为崂山宗教的象征,行山的人常常把这些树当成行山的节点,再疲累的人见到远处的银杏也会走到近前再歇息,目的就是为了感受这树的神圣,感受到前路在望的愉悦。

最有传奇性的是耐冬。

耐冬者,号山茶。值瑞雪飞舞之际其花最盛,其花分红白,届时瑞雪、红花、白花,盛开之时可能分不清何处为花、那处为雪,但片片红花出自瑞雪,其白又色傲霜雪,想想都让人心驰神往。

传说耐冬最早盛于崂东的诸岛上,其为花却有似树的枝干,干径盈尺、龄可达千年。一种花可以长到一千年,所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描写了美丽的绛雪,我想一株一千年的花确实可以称为花神的。

崂山耐冬与银杏一样非本地所产,而为张三丰自千里岩移植而来。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就有明确载:“明初,辽东人张三丰,自海岛上移植耐冬于崂山下”。目前耐冬在北方除崂山外,别处再无。

耐冬最有名的数太清宫的绛雪,可惜已经香消玉殒,但院内仍有大小七八株,其中白色一株、余皆红色,其大者围六尺。其三官殿正殿院内的耐冬,更是崂山唯一独有品种“重瓣白雪塔”,为崂山天然造化而生,花涌雪峰,层层铺开,凡见其花者皆流连忘返。再者上清宫有一二株,大小不知。原张仙塔二塔边各有耐冬,南红北白,寓意南阳北阴,塔居太极鱼眼,真神仙所设,可惜无缘得见。《崂山续志》说张仙塔:“耐冬亡矣,塔不仆”,不知真假。

 带有传奇色彩的耐冬现在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中,耐冬已成为青岛市花。目前崂山山民、青岛市民多有养植耐冬者。耐冬就如一个自山外移居崂山并祖辈生活于此的山民:来自外岛民间、在山内依山而生、子子孙孙繁衍于此,耐冬是崂山的另一个化身。

最普通的是崂山的竹。

与银杏一样,重要的庵观周围都有大片的竹林。古人曰:“居不可无竹”。竹,既有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又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与古代修行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的情操相契合,所以竹成为庵观周围必备之物就理所当然了。

目前规模最大的竹林在华楼宫的夕阳涧,因涧坡朝西偏南,长满修竹树木,日近黄昏,涧坡色彩艳丽,故而得名。该涧坡上的竹林,品种特异,竹干多呈金黄色,唯有生杈处呈碧绿色,该品种是竹中珍品,称为“金怀玉”。

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该片竹林中的小路,按说竹林中是没有路的,但如果你误入了竹林,却总有一种痕迹带领你在林中前行,若有若无,仿佛行走在迷宫中,左突右转,前盘后桓。走过了很多山,越过了许多河,眼前的风景却仍然不变,当你怀疑自己已经迷路,感到绝望的时候,忽然破竹而出,华楼宫就在面前。

名声最响的属于蔚竹庵的竹子吧,这里的竹子与庵观一起组成崂山十二景“蔚竹鸣泉”。其意义我想是一大片的竹子,蔚竹庵掩映其中,而其中却又涧溪成韵,泉水汀咚。真是难得的意境。蔚竹庵殿壁上曾经有首古诗:“峭开青石壁,嶙峋不记年;叩门惊宿鸟,隔涧听流泉。树老含秋色,峰高入暮烟;蓬君栖隐处,遥望白云间。”把这座世外桃源刻画得有声有色。

竹林是因庵观而生。沿着仰口到滑溜口的山路上行,行至半途的时候会忽然遇到一片的竹林,但你却几乎找不到这竹林的的缘由。忽然竹暗花明,在路边露出一座小小的庵观,小的几乎只能容纳一个人打坐,这就是崂山最小的石障庵。

石障庵所处位置在崂山腹地,道路蜿蜒崎岖,森林密布,前有大石,后有绝壁,其西山顶上有陨星石高高悬置山头,摇摇欲坠。其庵虽小,但五脏俱全,小巧玲珑的建筑、道家的对联、修炼的山洞、修竹无一不全,诠释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行走崂山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到这三种灵物的身边坐下,歇息疲累的身体,听风吹过林,品茗一壶,与草木共语,人生之幸事矣。【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