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山走水】三味崂山(二)

 行者老鱼 2021-11-24

如果要找到代表崂山的三种味,我想大致应是苦、甜、咸。

清代学者顾炎武考究崂山名字的由来,提出了“崂山之名源于秦始皇”的见解,他认为,始皇东游,及至劳山,因山路险峻无路必得万人开道而致劳民伤财,齐人苦之,而名曰劳山。加了山字旁的崂则由此衍化而来。

顾炎武的考证说明当年之山路艰难,至少没有可供始皇帝东游之路。其实始皇帝前也有名人登陆崂山,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不过夫差不可能自行开路去得经吧,所以第一个开路者应是不见经传为生计而忙碌的山民。

可以想象当年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崂山山脚下以打柴、挖药、狩猎为生,为了生活尝试着日益向深山高岭深入,慢慢的会踏出一条小路,我想这就是崂山寻路的鼻祖了。

寻路、开路者不仅仅是劳,而且是苦的。所谓苦是跋涉的苦,《诗经》云“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既有其劳,则自然上下求索,为苦。

是什么引导了路,自然是水。细心的人会发现,其实所有的山路都是跟着水走得,或顺水而下,或逆水而上。路是苦的,但水却是甜的,而最能代表崂山水之甜,莫过于崂山山泉水。

康有为说崂山“山上绿芙蓉,谁掷东海滨?”王铎说,崂山形状像一朵芙蓉花一样,一层一层的,在山脚望不到山顶。像一层层花盆,水不易流走,形成的水系也是一层一层的。独特的地质结构形成了独特的崂山水。

1905年,崂山余脉--太平山麓山峦起伏、古树参天,德国商人马牙在此处打猎时,在几株古树怀抱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汪清泉,几只小刺猬聚在泉旁饮水。这就是著名的“刺猬井”。1930年德商罗德维在此打井开发水源,从地下深层花岗岩隙间找到了优质的矿泉水资源,在中国打成了第一口矿泉水水井。

山友多钟爱崂山水,上山的时候往往带着大大小小的容器,在山上泉眼处灌满了水,心满意足的下山。我见过的一位山友每天登巨峰,目的是为了在圣水庵灌水烧茶。时人做诗称赞:“深知海上长生药,不及崂山第一泉。”

青岛人喜欢洗海澡。现在在山友中又兴起了“洗山澡”。每到夏季的节假日,山友们三五成群,鱼贯进山,他们不走景区,不进密林,一头扎进早就盘算了多日,筹划了许久的幽谷深潭。

选中的地方都是人迹罕至,清可鉴人的秘密之处。或在此大朵快颐、或清茗数杯,盘桓竟日。或三个一群,两个一伙, “扑通!”几声,已经接而连三地冲进水潭里了。响起了一阵阵的欢叫。所有人都仿佛回到了天真美好的童年,他们玩得可真开心啊!

这就是崂山的甜!

当年,郁达夫游览崂山之后讲:“要讲伟大,要讲耐人寻味,自然是外崂沿海一带,从白云洞、华严寺到太清宫的路。”这自然是因为崂山的海。

如果没有海,崂山不过是一座海拔千米的花岗岩山体。正因为有了海,赋予了崂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山海奇观”。

环崂皆海也。从现在的卫星地图来看,如果要用一个字描述整个崂山三面环海,重峦叠嶂的山体,那就是:“鳌”。其鳌头位于崂山头,深入大海腹地,若神鳌纳水,其身则远远延伸到大陆深处,景色之瑰丽雄奇,无有其二,与此相比,瑰丽冠二崂的八仙墩几不可见矣。鳌之称,实至名归!

是故丘道长曰“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

最美的海在崂山东南,是处海山错秀,景状尤奇。自昆仑峰下,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老君峰、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一路入海,尽处形成崂山头覆。临其下,则怒涛轰雷,寒潮激雪,其视也险。登其高,则碧波拍天,浊浪沃日,其视也旷。

崂山东南之海以景称奇。而若论天人合一,以崂东、崂南沿海一线为最。因为此处的海已经与诸多的村落融合在一起。

崂东、崂南的海边有诸多的村居。这些村落多依势修筑于山海之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高山、碧海、人居各得其所,令人想到两个字“和谐”。

沿海东线从雕龙嘴到青山,风光之奇秀更冠绝胶东。雕龙嘴村西山,一条长长的龙脊自洞盘踞而下,下插大海,尽处若游龙戏珠。此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崂东南侧的青山村依山临海,是典型的石造之村,进入村内犹如进入了一个花岗岩迷宫,游走于古井小巷之间,别有意趣。

清代江如瑛曾写《青山道中》给我们描绘了清代的青山村:“不减山阴道,迂回一径通。海连松涧碧,叶落草桥红。鸥队闲云外,人家乱石中。居民浑太古,十石半鱼翁。”,此村被评为中国十大古村落,可谓实至名归。

另外关帝庙前的泉岭村、斐然亭下的返岭、天心池旁的长岭、望海楼下的黄山、铸钱洞下的砖塔岭、青岛十大胜景登瀛梨雪的登瀛,可谓星光熠熠,不一而足。

崂山的海还有诸多的岛。胡峄阳修炼的千里岩,纪念徐福出海的徐福岛,“沉了沧州,立了胶州”的沧州岛。特别一提的是生长着数百棵树龄在几百年的耐冬的长门岩,传说当年张三丰自该岛将耐冬引到崂山种植,另这里还是蒲松龄聊斋之《海公子》故事的背景地。

海造就了崂山的阴阳,海对山来说是山之阴,山对海来说是海之阳。崂山是道教名山,讲究的就是阴阳。崂山山海两面的风光,是自然的体现,也是道教的象征。

“苦”为山之路,“甜”为山之水,“咸”为山之海,苦、甜、咸,此三者为崂山之又一三味矣,故为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