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徒步规划】旅游篇

 行者老鱼 2021-11-24

为什么要旅游?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的美感足以替代自然之美,这是旅行的原动力。

旅游还可以让我们明白,原来自己认为必定是正确的东西其实未必是对的;让我们发现,原来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并没有那么重要,或者直接可以说是可有可无。

旅游分两种,文游和武游。

武游就是霸王硬上弓,听说某个地方不错,买上票就去了,美其名曰:“说走就走的旅行”。

或者更懒,直接到旅行社报个名,让别人来安排自己的宝贵的时间和金钱,结果就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地方拍照,回来啥也不知道”。

文游则不同,游前先要了解一下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掌故轶事,甚至民间传说,然后认真的规划线路及必去的地方,这样才游得通透,游得快乐。

当年徐霞客看到古书上说: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好奇心很重的他遂决定登顶求证。求证的结果是雁荡山顶万丈悬崖一垂到底,“断无安放大湖之可能。”此行虽无所获,但他却欣喜不已:“我证实了雁荡山顶无大湖。”

徐氏的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也是他足迹踏遍群山的动力。所以有时候游山,如果仅仅为了看看那块石头像个猴,那片山林是片海,则不免落入下乘。真正的游山不仅为了锻炼身体,见识自然之风物,也可以求证历史、地理典籍之正误。此为又一人生之大乐也。

武游像谈恋爱,没有认真了解对方,看到模样不错就成了,以后或者凑合,或者分开。文游的了解则是由内而外的,心中已经刻画出了影像,去,不过是看看现实与影像的相似度而已,所以会越看越爱,越爱越看。旅游圈里流行一句话说有些地方“不去一辈子后悔,去了后悔一辈子”。其原因就是大多人都是武游而不是文游。

文游基本的要求是有心,最好的工具是当地的志书和轶闻传说。前人旅游多喜欢读当地史志,可惜现在这些东西大多躺在图书馆或者档案室里,书店是不会有这个的。

金庸在《神雕侠侣》里写了一座“活死人墓”,以前认为这是作者的想象,到了西安考察过才知道,终南山下还真的有一座这样的墓,重阳宫也真得建在此墓旁边,看来“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也不是全是虚妄之事。不知道当年很少涉足中原的金大侠是怎么了解这些细节的。

到西安旅游的人是不会到这些冷僻的地方来的,但这些地方给我的满足感要比骊山华清池的大得多。

还有的人以远近为旅游的标准,仿佛越远的地方越好,自己身边的地方则一辈子也不一定踏足,这些人旅游的目的不是为了愉悦身心,而是为了跑路和花钱,所以其看到什么,了解什么就不重要了。

交通的发达虽然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也打破了遥远的游历带来的时空变换所造成的独特感受,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除了景色有些差异,其他的感觉往往与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无甚分别。

这造成了大多人并不了解自己所住地方的历史,也不懂家乡的故事。所有人都向往所谓的几个旅游热点,而对脚下的土地则弃之如敝屣。还有人说“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跑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可惜有几人真正了解自己“活腻了的地方”,街上的大槐树、河边的胡同、远处的山......

旅游,有时候不一定看到什么景色,可能只是几个刻字、一片瓦砾,一堆黄土、甚至一段萧瑟,或者什么也没有,只是虚无。

故址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城北长平村的长平之战遗址。除了土地下大量的“尸骨坑”,不过是一片山岭围绕的山谷,里面是普普通通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但因为有了记载和传说,历史和时间在这些看似杂乱的事物上附身凝集,这些干枯的东西边忽然有了生命,踏足此处成了与历史的呓语。

如果用手机来记录,镜头里的这些真实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发在任何圈里也不会有人注意,他们静静在某个角落呆了几百上千年,只有阅读过的人才懂得他们。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其实真正难的是找到自己的初心,“我是谁?我要到哪里?我为什么要来?”

当年贾平凹受邀到四川二郎镇采风,早晨在镇子里溜达,遇到一位老者,于是交谈起来。老者说他有两个儿子,都在酒厂工作,还有一个女儿在北京,他在北京住了一个月刚回来。贾平凹说,北京多好啊,怎么不在北京多住些日子。老者说:"北京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我们对于北京是可有可无的,北京对于我们其实也是可有可无的。

二郎镇的老者找到了自己的初心,而我们还活在别人的风景中,这是我们烦恼的根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