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杜甫草堂有感

 新用户7929nxBe 2021-11-24

来到了成都,一定要去杜甫草堂。对于杜甫,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才华,还有他困顿的生活。

杜甫草堂是唐朝大诗人杜甫颠沛流离成都时的居所。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天宝六年,杜甫应试,由于权相李林甫认为“野无遗贤”,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杜甫为了实现政治抱负,无奈转走权贵之门,仍无结果。天宝十年(751年),杜甫曾以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投入延恩匦,得到玄宗赏识。但还是由于李林甫等人阻挠,直到755年,他才得到一个掌管名册簿帐的微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年他已经44岁了。

757年,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

杜甫做过最大的官是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称“杜工部”,听说是虚衔。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弃官入川,举家搬离长安,由今甘肃南部入蜀。

我站在杜甫草堂正门前,望着结实的粗木框架做的门坊,感慨不已,杜甫当初要是有这样的好木材,就能建成一座像样的房屋了,而不用住茅草屋。想起他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当年的茅屋占地一亩,是好友帮忙,才得以盖起来的。如今的杜甫草堂,占300亩,豪华气派了许多倍。诗里,茅屋的环境不好,大风,把屋顶的茅草都卷飞起来了,屋内寒冷,漏雨,一如他的人生。诗人由此发出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今的杜甫草堂环境优雅,面积广阔。由于正是腊月,景区内到处可见梅花盛开,红的正艳,白的素净,黄的淡雅……其他的花草也很多,花儿开得灿烂,似春天,这里就像一个过去大官员家中的后花园。杜甫诗中的理想,如今的人们为他实现了,可是,他是享受不到了。后人修缮,为了纪念诗人,现在的人们则更是为了打造人文旅游景点,为当地财政创收。杜甫草堂,解放以来,有图片为证,中共国家领导人、外国官员,很多人都曾参观过。

杜甫草堂景点人文气息浓厚。大廨、诗史堂、柴门、碑亭、茅屋景区……展现着伟大的诗人生前的生活、诗作成就介绍以及后来历代人对他的敬仰、书写其诗作的展品等。

草堂景点内,见到过一座杜甫的铜像(也可能是合金),杜甫饱满风霜的脸,忧虑的眼神,脸颊非常清瘦,身子也异常瘦弱。有个四川口音的游客不禁脱口而出:“杜甫勒么瘦罗!瘦干了撒!”如此羸弱的身子,正是贫困的写照。贫病交加,几乎伴随诗人的一生。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今河南巩义),坐船出峡,至湖南境内。公元770年,因战乱,逃往衡州,期间一直漂泊在船上,因为没钱,吃尽苦头,有时甚至饿肚子。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无论怎样穷困的生活,都无法掩饰杜甫的才华和勤奋,他留下的诗作有1400余首,这些不朽的诗作大多反映现实,充满忧国忧民之情。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若是九泉地下有知,看到如今宽敞、环境优雅的草堂,我想,他会笑了吧。

盈盈,60后,喜欢逛菜市、超市、日杂店,钟爱旗袍。

文章记录尘世俗事,偶尔分享德国留学生涯。文章原创,或开心或感人,讲求真情实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