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诽谤的魔咒

 新用户7929nxBe 2021-11-24

一个人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地去诽谤别人?无非是为了名、利或者仇、嫉妒。

《白话史记》卷七十中,张仪替秦惠王效力,他游说魏王背弃合纵盟约投靠秦国。张仪在游说魏王时最后一段话:“我听说,羽毛虽轻,但积累在一起就能够使船沉没;再轻的东西,群集在一起也能够压折车轴;众人异口同声,可以销毁铁的事实;诽谤的话累积起来,就可以毁灭一个人的生命……”我认为很有道理,可见诽谤的魔力。

1  伍子胥

在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博弈中,有两个重要人物——吴国的伍子胥、伯嚭。

夫差继位为王以后,任用伯嚭做太宰,这一开始就埋下了惹根,因为伯嚭非常贪财,越王勾践也清楚这点。吴、越两国交战中,吴军打败了越军。越王勾践派文种用厚礼赠送给伯嚭,请求议和,表示越国愿以臣妾身份归属吴国。吴王欲答应。伍子胥劝谏说:“越王勾践能吃苦,现在大王不消灭他,留着是祸患,将来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还是采纳了伯嚭的计谋,跟越国议和。这就有了勾践的“卧薪尝胆”,咸鱼翻身。

后来,越王勾践又多次用重宝贿赂伯嚭,导致伯嚭日夜在吴王面前说越王的好话,吴王采信。伍子胥多次劝谏说:“越国是吴国的心病,不要听信太宰伯嚭的花言巧语和欺骗手段。”吴王不听。

伍子胥相和伯嚭也在博弈,属于正、反两方。伍子胥作为正方,对伯嚭的居心叵测看得清清楚楚。吴王听从伯嚭的建议,去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建议是放弃齐国先攻打越国。

吴王派遣伍子胥到齐国去,伍子胥临走时预感到吴国的灭亡命运,他不想让儿子跟吴国一起灭亡,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是这个举动,让伯嚭似乎抓到了伍子胥的把柄,他早就视伍子胥为眼中钉、肉中刺了。伯嚭趁机在吴王面前诽谤伍子胥:“伍子胥性格暴烈,缺少罪行,猜疑狠毒。因为他的计谋不被采用而产生怨恨。现在大王攻打齐国,伍子胥因劝谏不被采用,装病不肯出征。而且,伍子胥出使齐国时,竟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这是往国外投靠诸侯呀,有反叛之心。”于是吴王派人赐给伍子胥属镂剑,叫他自杀。伍子胥仰天长叹:“伯嚭作乱,搬弄是非,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父亲称霸,助你争夺到王位。你继承王位后,要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都没有接受。可现在你却听信谄媚小人的话来杀害长辈!”

伍子胥自杀前还告诉他的门客说:“……挖掉我的眼睛悬挂在吴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越寇入门,消灭吴国。”说完自刎而死。吴王听说以后非常愤怒,让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袋子里,任它在江里飘浮。

伍子胥的预言非常准确,后来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了,太宰伯嚭被杀死。勾践认为伯嚭对吴国的国君不忠诚,在国外接受重礼的贿赂,暗地里亲近越国。夫差自杀时遮着脸说:“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呀!”

可惜了伍子胥,白白送了性命。小人伯嚭没有落到好下场,他是因贪财而死。

2  白起

白起善于用兵,服事秦昭王。

白起善于打仗,料敌如神,他的职位历任左庶长、左更、国尉、大良造直到提升做武安君。白起无数次征战,所向披靡,为秦国夺取了很多城邑。白起奇计层出不穷,威震天下。

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国又一次平定了上党郡。韩国和赵国恐惧,派苏代带重礼去游说秦国丞相应侯。苏代对应侯说:“如果赵国灭亡了,秦王就可以称霸天下。因为武安君替秦国战胜和攻占了七十多个城邑,武安君就会位列三公,那么您就处在他的下位了。您甘心吗?不如趁势割取韩、魏两国的土地,不要让它成为武安君的功勋。”于是应侯向秦王进言:“秦国的军队疲劳了,请您允许韩、赵两国割让土地来讲和,权且让士兵休息。”秦王答应了。武安君听到这个消息,从此跟应侯有了嫌隙。

自此以后,秦国的几次战争中,白起跟秦昭王意见不合,白起几次称病不肯出征,借口病重。秦王硬要白起就任,派应侯去动员,也不行。于是秦昭王罢免武安君白起,降为士兵,要他移居阴密。白起因病未成行。此时,秦军多次吃败仗,秦王恼怒,就派人遣发白起,不让他留在咸阳城。白起动身后,走出咸阳城西门十里地,到了杜邮,秦归王和应侯等大臣商议,最终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剑自杀。白起拔剑自杀前说:“我对苍天有什么罪过而到了这个地步呢?!”

司马迁评论白起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如神,打胜仗,威名扬四方,但他却不能挽救来自应侯的灾难。”

3  屈原

屈原,他记忆力超强,见闻广搏,对国家的安定与动乱的道理深知,擅长辞令,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屈原与楚怀王朝内商议国家大事,颁发号召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此时,楚怀王十分信任他。

有个上官大夫,与屈原职位相等,为了争夺权利,他对屈原心生嫉妒。有次,楚怀王派屈原起草法令,屈原刚刚打好草稿,上官大夫要看,屈原因为没有定稿不给他看。上官大夫生气、妒嫉,在楚怀王面前诽谤屈原:“大王委托了屈原制订法令,屈原每颁布一项法令,就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生怕别人不知道。”楚怀王恼怒,开始疏远屈原。

屈原痛惜不已,忧愁深思,写成了《离骚》。他忠诚却受猜疑,遭诽谤,忧愤,同时为楚国的命运而担忧。

屈原被贬。后来秦国打算攻打齐国,而齐国跟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忧虑,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丰厚的礼物去投靠侍奉楚国(实则是间谍)。楚怀王中招,被张仪诱骗,使齐国疏远了楚国,楚国危险时,齐国不肯援救楚国。当时,秦昭王与楚国结为姻亲,想与楚怀王会晤,楚怀王打算去,屈原劝阻,楚怀王不听,还是出发了。楚怀王中了秦王的圈套,几经周折,楚怀王死在秦国。楚怀王的长子楚顷襄王继位,其弟弟子兰担任令尹。当年是子兰劝父亲楚怀王去和秦昭王会晤的,所以屈原痛恨子兰。

屈原尽管流放,但他仍心系楚国。他希望回到朝廷中,振兴国家,扭转楚国局势,他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这种心志。他认为现在国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忠,所认为的贤才并不贤。令尹子兰听到消息后,大为恼怒,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把屈原贬得更远了。

屈原心死,曾写作一篇《怀沙》赋。屈原怀抱石头,沉入汩罗江而死。

4  李斯

李斯是楚国人,他跟荀卿学习帝王之道。学业完成以后,他看不上楚王,于是想办法接近秦王,欲助秦王称霸。

李斯的口才了得,他成功游说秦王。秦王政任命李斯作长史,听从他的计策。李斯的计策是离间诸侯君臣,然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前去进攻。秦王任命李斯作客卿。经过二十多年,秦终于吞并天下,秦王政为皇帝,任用李斯为丞相。

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出游,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兼管符玺令的事务,随从皇帝出巡。这年七月,到达沙丘,秦始皇病重,便让赵高写信给公子扶苏,让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到咸阳参加丧礼以便安葬。信还没交给使者,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玺印都在赵高那里。只有皇子胡亥、李斯、赵高及皇帝宠幸的少数几个人知道始皇去世了。

赵高是个野心勃勃、工于心计、凶残之人,他扣留了始皇给公子扶苏的玺印和书信。赵高用三寸不烂之舌,用歪理邪说,成功游说皇子胡亥篡位当皇帝。接着,赵高游说李斯,李斯开始不为所动,坚持遵照皇帝的遗诏。见说不通,赵高恐吓、诱骗,李斯屈服了,这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这样一来,李斯就参与了沙丘篡位的谋划,他们伪造始皇的信给公子扶苏,让扶苏自杀了。

胡亥篡位当了皇帝以后,历史上出名的“焚书坑儒”就是李斯奏议的。

赵高心狠手辣,向二世皇帝进谗言,结果诛杀了大臣蒙毅等人,十二个公子也在咸阳市被杀死,十个公主在杜县被分尸而死,受牵连被治罪的人无数。皆因沙丘的密谋,胡亥篡位,见不得阳光,害怕暴露。

法令刑罚一天比一天严厉苛刻,大臣们都人人自危。二世皇帝又建阿房宫、修筑直道等,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兵役和劳役越来越多,有的人想叛乱。李斯要求进谏,皇帝不允许。后来李斯恐惧,又看重爵位奉禄,就曲意迎合皇帝的心意。这时候,赵高位高权重,常常侍候左右执政,政事都由赵高决定。

赵高建议李斯进奏言论,李斯说他见不到皇帝。因为赵高担任郎中令,杀害的人和报私仇的事太多,恐怖大臣们在入朝奏事时揭露自己,就劝谏皇帝不必坐在朝廷上接见大臣,而深居宫中。赵高说皇帝有空时,他会通知李斯。结果,赵高几次趁宫中有美女侍候皇帝的时候,就叫李斯去见皇帝。几番下来,二世皇帝发怒。赵高趁机说:“这样就危险了!沙丘的阴谋,李斯参与了,他现在没有更加尊贵,所以内心肯定希望割地封王。他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楚地盗贼陈胜等人都是李斯邻县的居民,所以楚地盗贼横行,李由只是守城,不肯出击,我听说他们之间互相有书信往来。况且李斯在宫外,权势比陛下还重。”皇帝就派人去调查三川郡守李由和盗贼勾结情况。李斯知道了。

李斯知道是赵高在整他,就上书陈述赵高的短处,两人开始正式争斗。二人都算不得忠臣,只不过李斯碰到的对手赵高更狡诈而已。二世皇帝信任赵高,听信赵高的话,让赵高审讯李斯,李斯受五刑,随后被诛灭三族。

皇帝为什么更信任赵高?我认为,赵高的口才肯定比李斯还要好,工于心计,懂得心理学。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黑白颠倒地说,忽悠能力超强。

李斯死后,赵高曾“指鹿为马”。后来,赵高用计,假传二世皇帝的命令招来卫士,伪造有大批叛军临近的场景,趁机威迫二世自杀了。可怜的胡亥到死都不明白,是他最信任的赵高害死了自己。赵高拿过皇帝的玉玺佩带起来,无奈左右百官都不听他的。他只得把始皇的一个孙叫子婴的叫来,将玉玺交给他。

子婴找个机会让人刺杀了赵高,诛灭了他的三族。

司马迁评论李斯说:“李斯懂得六艺的要旨,却不力求修明政治,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把爵位、俸禄看得太重,对上阿庚苟合,对下严威酷刑,听从赵高的邪说,废嫡子而立庶子……”

再狡诈的小人,最终也不会有好结果。

难怪人们要说:读历史使人明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