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度科幻之最,N刷都不过瘾!

 未来电影局 2021-11-25

这部名叫《芬奇》(又被译作《芬奇的旅程》)的汤姆·汉克斯2021年的新片,展现出了一个荒诞却又在某种程度上离我们“很近”的“未来”

看着卡司表上“孤零零”的汉克斯,以为又是一部独属于戏骨的“独角戏”。然而,《芬奇》最感人至深的地方,则恰恰在于两个“非人类”的角色——末世中的机器人,和一条狗。

公路片和废土末世的高适配度

《芬奇》的故事很简单,甚至完全有可能被浓缩成一部15-20分钟的微电影。2028年,不是高科技感的未来,而是废土的末世。和《沙丘》的星球一样,地球变成了一个高温的熔炉和无尽的荒漠。白昼地表温度可达60摄氏度,人们只能靠厚重如宇航服的紫外线防护苟命。

而造成这一切的恶果,就是人类自己。正如汤姆·汉克斯本人饰演的芬奇所言,天空就像一个奶酪一样,臭氧层上布满了破洞,这也是超强紫外线得以趁虚而入的原因。在这种极端条件下,“活下去”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

所以,为了放大这种废土末世的苦楚,电影强化了芬奇的孤独。从外部环境来看,繁华的加州已成空城。恶劣的生存环境倒逼自然重新使出了优胜劣汰的法则,所以从芬奇的内因来看,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并厌恶同胞。“就算是一个身高不到半人的孩子,也可以用手枪打穿你的脑袋,抢走你手中的食物。”

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孤独,使得电影不需多言,就能塑造出绝境。但事实上,这种狂野与渺小的人类的反差感已经并不是银幕上的新鲜事。于是导演使用了另一个极端用语平衡“旷”与“渺”——在路上

公路片研究专家,北京电影学院的李彬副教授曾表示,“公路片是青年文化的征程,寻找自我的位置与空间,是反国家神话的。”芬奇虽然在生理上已不再年轻,但他却依然永远向往和眷恋自己年轻时的岁月。

除了贪恋年轻独具的精力与时间之外,更因为年轻时的岁月,是已经无法回溯的“正常环境”。在这种境况下,芬奇为躲避沙尘暴被迫背井离乡踏上公路旅途,其实也是一段寻找“自我”的旅途。

在这种境况下,从未出过远门的“宅男”芬奇只能通过“在路上”来感知自己的“存在”。虽然客观来讲在炼狱中的“逃离”是无望的,但对于芬奇来说,这并不是一场单向度的出走,而是一场在黄沙、旷野中,在所有事物已经万劫不复之时,回忆起仅存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往昔岁月。

单元式的、处处是节点的公路片,也恰恰像线性的人生,将时间和家乡,将生命和恐惧这些极为抽象的概念连接,和不同的人在不同节点相识相知,他们会下车,也会继续通行,但最终一直掌握着方向盘的人只有自己

“信”的蓝本与意涵

电影中,芬奇曾经给上一秒还在背诵“阿西莫夫三定律”的机器人杰夫传递过“信”的概念,最终却发现自己非常难以解释清楚到底什么是“信任”

是由于力量的缺失对于另一方的天然依恋?还是由于人的慕强本性而衍生出的一种情感的让渡?又或许不是前两者的任何一种,是一种难以用理智考量、分析的情愫

而无论如何,芬奇虽然难以解释什么是信任,却在旅程中一直践行这个概念,充分说明“信”已经熔铸进了价值观中,这是电影内涵中的“信”。

而抛开电影中的意象谈叙事,《芬奇》则用回归最原始、最动人的电影叙事方式,注重电影的精神内核和观者的情感链接,打破“次元壁”,展现出电影和观众之间的“信”。

《芬奇》抛开了被大数据量化出的受众偏好,回归了最原始的公路片类型,使用最淳朴的方式不紧不慢,娓娓道来了一个最为简单的“追寻生命意义”的故事,使得观众从“观者”转化身份,渐渐走进一位老者的内心,聆听这段被光阴镌刻过的故事,再投射回自己的身上。

没有任何套路,没有任何反转,用最简单纯粹的文艺气质,展现一种别样的质朴浪漫。

“信”在本片中流淌在芬奇与狗狗之间,流淌在芬奇与杰夫之间,更是流淌在人类与人类之间。与其说芬奇终其一生一直在维护“故土”,不如说芬奇在维护的是独属于过去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礼”的底线

纵使到了末日,依然不会失去最本真的善良和人性,不会因为饥饿、恐惧而去伤害他人,依然保持着对于他者的信任。

芬奇对于杰夫的情感,从造物主的俯视,到亲情使然的高位向低位的情感流淌,再到最后的平等,正是“信任”为杰夫赋予了“成人”的灵魂

虽然不是人类,但杰夫在末世中依然可以保持最原始的善良和真诚(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芬奇在下意识中,编写出的母代码,是谓天性)。这种细腻、温柔的人文关怀,正是被技术、疾病、经济、电子、数字等被冷的现实裹挟后,人们唯一贪恋与真实的温暖。

后代?自己?什么才是“未来”

有人倾慕与《芬奇》复古又质朴的科幻设定,也有人质疑相比于公路类型带来的心灵震撼,“科幻”的设定反而让人出戏。然而实际上,出现争议的“科幻”只是一个设定和背景,是一片为了诞生出关于“未来”的思考的沃土

当现代性过渡裹挟人类之后,当技术过渡入侵人质朴的情感和生活之后,人们的生活中仿佛只剩下焦虑。为财务状况焦虑,为健康状况焦虑,为未来担忧。毕竟“发展”或许是一个陷阱,在无限熵增的过程中,未来只会剩下无尽的孤独以及绝望——毕竟,为芬奇送葬的甚至都不是人类。

但另一种程度来讲,“传承”也好,“延续”也好,都意味着不被遗忘。正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芬奇可以回归到往日、环境还未恶化时的美好中,享受人生最后时刻的静谧一般,不遗忘过去,或许也意味着,能够有勇气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虽然整部电影行云流水,平淡而有味,但芬奇乐观与幽默的背后,却总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悲凉——无处可逃的遗憾。芬奇直至死亡都没有看到梦想中的金门大桥,他倒在了离金门大桥18小时车程的路上,不禁让观者开始假设或叹惋——倘若早出发18个小时,是不是芬奇的命运就会不同呢?

或许在美好之外,“遗憾”才是未来的主基调。但好在,《芬奇》的语境中,精神的传承,远比单纯的生命延续更重要。电影的最后,虽然芬奇已经离去,但芬奇的影子依然由杰夫携带着,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