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常国 | 我看文化家的错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11-25




我看文化家的错




文/盛常国

先说前几天看电视连续剧,剧中男的,是打进日本警察局地下党,妻子是日本人。一次,在家中,女问男:“床前明月光是啥意思?”男的解释说:“夜里月亮的光,照在作者睡的床前。”我听后大跌眼镜,为该剧的编、导、演的文化家大错而好笑。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静夜思》中开头一句,全诗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以这样说,诗中的“床”字,千百年来,足有千万人误解成人睡觉的床。如果这样误解成立,那么这首诗的场景描写,应该是作者睡的床,放在露天之下,他睡不着,起床散步,面对皎月,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可问题是,既然李白写到了“霜”字,那肯定在寒冷天,也就不可能露宿。如果我们这样想,那么对这诗中的“床”字,不会去联想到是作者的睡床。

那么,这里的诗中的“床”,到底指什么呢?我们先来想象一下,李白写这首诗之前的场景。时年26岁的李白,因事远离家乡。在一次夜宿旅舍时,他无法入睡,于是起床到门口赏月。月光把门口的一口井一起,照得如厚霜那样寒冷皎洁,他心中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于是他抬头想对月亮诉说几句衷肠话,但最后还是低头思念家乡的情绪占据上风。尤其是离家多日,想念家中的妻儿可否安好?而这诗中的“床”字,指的是井的围栏,就是井床。这样的“床”字解释,整首诗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所以,作为编、导、演的文化家,却全然不知这诗中的“床”的意思,实在有失水准。那么,如果剧情中没有这一句“床前明月光”的插曲,不是更好吗?可偏偏想卖弄一下文才,吊一下观众胃口,结果让观众倒胃口,这就应验了中国人一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过,我现在这么想:诗圣李白大师啊,你写“井前明月光”好了,这样少了多少后人的误解呀。

接下来说说去年在线上听一名讲师讲文化课,主要讲解中国古典名著《论语》。据该档节目策划人介绍,该讲师在国内很有名,具体叫什么,我记不得了。因为我对《论语》也不那么熟悉,所以,他到底讲了些什么样内容,我也记不得了。但有一句话很记得,并且从头到末,不厌其烦地反复说:“《论语》百分之八十以上有错字和病句。”我听后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论语》出自2000多年前文化产物,当时的中国战乱频繁,绝大多数百姓,不但生命不可保障,连温饱也拚死难求。如此境况,又有多少百姓去受教文化?可以这样说,那时的中国文化,还处于细碎局部的萌芽期,能凌乱出世以做人处世为主题的《论语》,实则是一大奇迹。但人类到底经过了2000多年的进化,如今的中国文化,已经是全国性蓬勃发展,男女老幼都在不同程度接受文化洗礼,许多词语句式的解释运用,都发生了转变,那么,能去要求古人做到今人的概念吗?

《论语》如此年长古老,即使有错之处,我想,肯定也有历代聪明人改变过脚本。可到了如今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之错,难道历代来的聪明人,却有百分之八十是错上加错的愚蠢者?

《论语》之所以万枯不朽,就是因为千百年来,读书者们对它崇拜和折服,久盛不衰。如果一定要求《论语》,去改变讲师所谓的百分之八十之错,这与要求古人面对面的敌我作战时,为啥不用手枪和防弹衣,却用笨重的矛和盾,有啥区别?你说《论语》错处,《论语》的作者能对你心服口服吗?再说句生动的笑话,古人能读懂当今名家之作吗?如果真让他读,他读了几行后,绝不会说:“妙哉,妙哉”。而是摇头晃脑地说:“愚者,拙乎,吾之弗解也”。

再来说说多年前,一场电视节目汉字书写大会上,有一位选手将“冒”字写错了,因为她将上部分的中间一横和下面一横与二边连接一起。而正确的写法,这二横各自独立的。当时的一位女评委给选手亮红灯,并对主持人解释了所错之处。但另外俩位男评委,却给选手亮起了绿灯,并且对主持人的解释含糊其词。

我可以肯定地说,那俩位男评委,其实也不知“冒”字的正确写法。这倒好,能走上电视台,做文化类节目的评委,这是何等高级的呀,至少把中国汉字,无一不漏地熟透,可咋就不知最简单常用的“冒”字写法,于情于理是说不过去的。令人费解的是,这位女选手写错字也通过了。这让我得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就是既然文字写错了,也可评为对的,那么,文字写对了,也有评为错的。因为对与错本身不是独立的,是相互映衬的。唯一独立的是,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可明明错的,却偏偏说对的,不知谁能给国人一个满意的答复?而我的答复是,自以为名家,决不承认错。

其实任何名家,包括普通文化人,不小心错了,这本来是正常现象,有错必纠,是对所有文字最大的尊重。据说中国当代武侠文学泰斗金庸先生,他的每一部作品中,就有上百处之错。再说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里,在我看来,至少有二处是错的。一处是沙和尚挑着的箱子担子,这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东西?在这部巨著中,不但只字未提,可一次也没打开过。这就是文学写作上的一个大败笔。我记得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既然你的笔写到了墙上挂着的一支猎枪,那么这支枪一定要找机会打响。”另一处是素斋问题,唐僧师徒一路西行,都以豆腐之类素斋,可到西域国,也是同一样的菜,难道那个时代中国菜厨遍布国外?

最后来说说高考结束后,最让人纠结不清的是作文有零分和满分判定。我所读过被判零分和满分的作文,认为零分太冤,满分太夸。改卷老师根本不清楚,对一篇作文,什么可判零分和满分的分界线。我认为被判零分的作文,必须要具备这样的欠缺条件,即在作文考题上是白卷,根本不着一个字,因为这样说明考生放弃了这一试题,交了白卷。但如果他在试题上写了符合要求的题目,他的内容上仅仅写了一个“狗”字,那么也不至于是零分,因为他题目对呀,内容就一个“狗”字就不能得分了吗?谁规定作文中不能出现“狗”字?

想起多年前,一位高考生写了300多字甲骨文的文章,当初也被判定为零分,尽管改卷老师有多种可判零分的理由。但我可以肯定,那就是老师看不懂甲骨文。这可好,凡看不懂的就可判零分,那么听不懂外语的评委,可以对参赛歌手唱的,一流外语歌曲判定出局吗?再说甲骨文是不是中国文字?凡文字的是不是属于语文科目?作为语文改卷老师,看不懂中国文字,实质是师资差问题,却为何怪于考生?话又说回来,我敢这样断定说,无论古今中外千秋万代,没有一篇文章可以得满分的。因为文学无止境,不但是文者的共识,也是文学牢不可破的真理,文学的深度、高度及广度都是无限的,何来“满” 之说。如果有了“满”,那文学就有了规定的度。说得再透彻一点,即使写出了惊世之作,够格诺贝尔文学奖,难道无可挑剔吗?所谓作文满分作定位,那是一个追求的风向标,是让人可以信心十足去追求的梦。所以作文满分是一种充实自己的理想,只有追求不可到达,就像科学无止境的一样逻辑。所以,改卷老师,你拿什么理由给一篇作文为满分?

以上是我对各文化领域的专家,说了一些实话,对与错,相信读者自有评说。

作者简介

常国  

盛常国,男,1962年12月出生于浙江奉化一贫困农家。1979年初中毕业。19813月写作尝试,距今共被采用散文小说诗歌评论新闻等400余篇,共获一二三等奖文章10余项。其中《给我写作力量》获《宁波广播电视周报》征文一等奖,《乘轮船》获《文学港》杂志征文一等奖,《修鞋》获省第七届故事大赛一等奖,《慈孝是家之本国之魂》获宁波慈孝文化节十佳征文奖,《岳母大人,您的大爱如海》获全国十佳书信奖。2018年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等人一起,入选浙江文艺出版社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四十年四十人》一书人物之一。现为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叶寒
□图片: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