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原无刀工,仅古玉斧玉铲之类,存于今者,未见其有花纹者,可见上古未开化以前,无刀工之可言也。若论刀工,三代尚矣。夏尚忠,其刀工精而深;商尚质,其刀工古而朴;周尚文,其刀工文而雅。而产玉之多,制玉之盛,尤以周为最。观玉人之设,上而夏商,下而秦汉,均无此职,即可知矣。故至今出土之古玉,论三代器,亦以周为最多。至西汉刀工,有豪放气,故有汉八刀之称。东汉三国之刀工,皆宗西汉,无大变更。至六朝之刀工,专重巧雕,与汉魏不同。隋唐以及五代之刀工,亦属圆浑,但杂而不纯,佳者极少。北宋之刀工,精神外露,特少古意。自宋末以及元明清,学者多刻花乳石。刻玉一门,纯属匠作,几不见文人一操刀矣。但清至乾隆,刀工为之一变,当时所刻翡翠玛瑙珊瑚宝石之多,实为历代之冠。其以田黄田白鸡血红等石仿古,亦为历代所无。虽多匠作,但一时风尚,犹见有文人词客游戏而为此者,故其刀法之精,直追六朝。自道光以后,则远不及矣。余按古今雕刻一门,可分为五大时期。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是以石制玉时期,可称最古,一变而为周之昆吾刀,再变而为汉之八刀,又一变而为之六朝巧雕,至清乾隆精制为最后。此皆一时风尚,故精美者多。工艺之关乎文化,岂曰小补而已哉?犹之论瓷器,则必称柴、汝、官、哥、定;论鼓铸,则必称齐莒刀、列国币、新莽、梁武、宋徽、清之咸丰是也。否则如唐之开元、宗之宣和、明之宣德、清之康熙,其刀工岂无精品,特以不能移风易俗,故传于世者少耳。况近世多用旋车,气息薄弱,不能上追古代,则又远不如用刀矣。昔人云:自晋魏以来,不见昆吾刀,诚然哉。但昆吾刀,自何时断绝,吾亦不得而知也。若就双钩碾玉法论之,汉时已取便捷,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车制玉,则愈趋愈下矣。倘再用机器制作,则俗恶更不堪设想,可畏世哉。吾尝与诸弟子论古玉,曰:今之玉质,不如古玉之坚洁,想系地利之退化。今之刀工,无论用单刀副刀,均不如古人刀工之朴拙,亦系文艺之退化,言之可概。或云古玉坚洁,由于出土后风吹日晒,年愈久而愈见精采,是以秦汉不及三代,六朝不及秦汉,唐宋元明不及六朝者,非玉之罪也,刀工亦然。今人不见昆吾刀,而已菊花铁所炼之钢刀刻玉,而欲追踪三代,颉颃秦汉,睥睨六朝,岂不愚哉?此说亦觉近理。 新石器时期原本没有刀工,所以流传至今的玉斧、玉铲之类,未见其有纹饰,可见上古尚未开化以前,没有刀工。(我个人认为这里作者所指刀工是有砣机碾琢的纹饰,目前考古发掘并未发现新石器时期有砣机实物出土,杨伯达先生根据新石器时期出土玉器纹饰推断,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已经出现原始砣机。而在没有砣机出现之前,玉器纹饰只能通过手持棒、锥等物蘸解玉砂浆或硬度大于玉石的玛瑙、燧石等进行磋刻,正如古文所描述:“如切如磋”。而“如琢如磨”则是描述砣机出现后碾琢玉器的情景。如果能分清磋刻和砣机碾琢的阴刻线,那么对于区别新石器时期玉器将有很大的帮助。目前所见红山、良渚等新石器时代玉器绝对部分都可以用此方法辩伪,但不能作为绝对条件,因为红山、良渚后期可能出现了原始砣机。) 若要论刀工,三代才开始崇尚使用。夏朝崇尚“忠”,刀工精深;商超崇尚“质”,刀工古朴; 周代崇尚“文”,刀工文雅。 (目前从出土实物来看,商代玉器纹饰线条生硬,直线多于弧线,有刀刻甲骨文的古拙之感;而周代纹饰线条弧线多于直线,较之商代纹饰更具美感。关于商周雕工、纹饰,公众号内有文章详细解析,如有兴趣可翻看参考。)而大量生产、制作玉器之风,以周朝最为盛行。“玉人”一职的设立,在夏商、秦汉均没有,唯有周朝有,从这便可知。所以迄今为止出土的三代古玉,以周朝的数量最多。(目前考古发掘中,还未发现周朝天子墓葬,周朝延续近800年,共传30代37位天子,而至今还未发现周天子墓葬的情况下,只是诸侯王等墓葬出土的玉器就已经数量惊人,那么37位周天子墓中玉器的数量确实会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毕竟盗墓活动延续了2000多年,也许……)至于西汉的刀工,豪放练达,因此有“汉八刀”之称。 (我认为“汉八刀”不能代表汉代玉器的刀工,只能代表汉代葬玉纹饰特征。公众号内有关于汉代玉器雕工的详细解析文章,有兴趣可翻看参考。)东汉、三国时的刀工,均继承西汉,未有大的变化。到了六朝时期,刀工注意巧雕,与汉魏时期不同。 隋唐以及五代的刀工,也属圆浑,但杂而不纯,佳品极少。 北宋的刀工,精神外露,缺乏古意。 自宋末之明清,学者多刻花乳石。刻玉是门手艺活,纯属匠作,几乎不见文人操刀。但到了清乾隆时期,刀工有所变化,当时雕刻的翡翠、玛瑙、珊瑚、宝石数量之多,居历代之首。其中用田黄、田白、鸡血红等石仿古,也是历代所不见的。虽然这些作品多为匠人制作,但当时也流行文人、词客参与,因此刀法精妙,可与六朝匹敌。自从清代道光以后,则大为逊色。我将古今雕刻工艺,分为五大时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用石作为工具琢磨玉的时期,最为远古。一变为西周的昆吾刀,再变为汉代的“汉八刀”,又变为六朝的巧雕,最后是清代乾隆朝的精刻。这都是一时追捧的风尚,因此精美制品较多,工艺技法与文化息息相关,岂能略谈小小技巧就行?犹如论及瓷器,必定提及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论及钱币,必定提及齐莒刀币、列国币、新莽货币、南朝梁武币、宋徽宗币、清代咸丰币。另外如唐代开元、宋代宣和、明代宣德、清代康熙的铸币,难道没有精品?因为不能移风易俗,所以传世稀少。何况近世铸币多用旋车装置,文化气息薄弱,不能上追古代,所以远不如古代刀工雕刻工艺。过去的人说:“自从魏晋以来,未见昆吾刀,的确如此。”但昆吾刀什么时候断绝,我就不知道了。若从双钩线碾琢玉器的方法来说,汉时已经另辟蹊径,失去了古趣,到现在用旋车制作玉器,则每况愈下。倘若再用机器制作,更是低俗丑恶,不堪设想,令人担忧。我曾与众多弟子讨论古玉,说:“现在的玉石,不如古玉那般坚硬洁润,推想是地利退化的原因。现在的刀工,无论用单刀还是双刀,都不如古人刀工朴拙。这是文化技艺的退化,令人叹息。”有人说,古玉坚硬洁润,是因为出土后风吹日晒,时间越长越能透出精异彩,因此秦汉玉不及三代玉,六朝玉不及秦汉玉,唐宋元明玉不及六朝,这并非是玉质或刀工的过失。现在的人不见昆吾刀,而用菊花铁冶炼的钢刀刻玉,却要在艺术上追三代玉,抗衡秦汉玉,睥睨六朝玉,难道不是愚蠢的想法吗?这种说法,我觉得近乎情理。(关于昆吾刀,我在公众号多篇文章内都有提及,无论是个人看法还是近现代著名学者、专家的研究结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