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阳月河墓 玉片饰 #玉片饰 此件春秋晚期玉片饰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桐柏月河墓,现藏于河南省南阳市考古研究所。玉片饰长40毫米,宽13.9毫米,最薄处1.7毫米,最厚处2.4毫米,重量为1.8克。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玉器呈不规则椭圆,一端圆润,一端尖锐,形似一条鲸鱼。近尖端边缘有两个凹缺,近圆润处下端钻一圆孔,孔内残留有朱砂,正反两面均光素无纹。 2 南阳月河墓 玉龙 此件春秋晚期玉龙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桐柏月河墓,现藏于河南省南阳市考古研究所。玉龙长95.0毫米,宽23.9毫米,最薄处1.0毫米,最厚处2.2毫米,重量为8.7克。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仪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玉龙玉质润泽细腻,有褐色的沁斑,片状。正面饰一只卧龙,卷尾圆目,凸嘴,状似鳄鱼。背面打磨平整,光素无纹。龙身饰双阴线鳞纹,体有四穿,制作精美,线条流畅委婉。 知识拓展 中国玉器的发展,到清代进入颠峰时期。这时,以宫廷玉器为代表的清代玉雕,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加工技术之高,装饰之华美,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 ![]() 和田玉镂雕双龙佩 清中期 ![]() 和田玉镂雕夔龙佩 清中期 清代的玉龙,头部发毛丛生,根根竖起,呈披头散发状,没有什么规律;头型较明代略短,双目的眼形及排列如明代,以上下排列为多;龙眼多为虾米眼,比明代更为突出;清代的龙眉,腮部以锯齿状线纹处理(明嘉万时期出现,清代盛行);龙身躯短粗,雕琢笨拙;腿尾多为锯齿状,有的雕为一绺;龙爪有三、四、五爪,但以四,五爪居多;龙爪是一爪在后四爪在前,雕琢不如明代的有力;尾部延用明代,但较明式龙尾宽大。此时还盛行仿古玉雕,由于过于讲究精工与规矩,造型与纹饰都显呆板。 中国玉龙的发展变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玉雕的发展。但纵观历史,玉雕工艺的发展均与国家盛衰关系密切,国盛,则玉业盛,国衰,则玉业不振。因此讲,“玉雕,乃国事也!” 龙首玉带钩 清代 ![]() ![]() 清代器物上的龙饰 龙之故乡,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的身上寄托了力量、希望和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任何一种“神圣之物”一样,龙的形像也来源于先民对于“图腾”的崇拜。古代人多把对自然界的畏惧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用一种徽号或保护神来代表,黄帝的后裔就用龙作为标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后世的帝王也借龙来神化自己,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越来越居于崇高的地位。 版权声明:文字及图片、视频版权属每天美玉及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