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电影《沉静如海》

 卜锦 2021-11-25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后续补充,写在回答的头部:想提醒大家不要把这部片子当成纯文艺浪漫爱情片来看,沉迷在各种充满暧昧与爱意的细节里无法自拔。分析这些爱情细节是好的,因为很少有爱情片可以这么细腻这么动人,这部片的细节功不可没。但是,要更加注意到这部片子的悲剧色彩,除了战争使爱情破灭之外,更有战争使人的理想破灭从而走向自我毁灭。这理想所涵盖的范围,大于爱情。要注意男主人公对德法文学艺术发表的演说,及他和同僚争吵以后自我梳理内心,还有女配角一家策划的爆炸案发生后他的表现这三部重头戏折射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即,不要把爱情从战争的背景中抽离来看,那样就体会不出片子更深刻的含义了。

以下是原回答的分割线。


第一次写影评——真的是太喜欢这部电影啦!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情节虽然看似简单,但仔细琢磨还是有不少值得细品的地方。镜头语言也非常洗炼,每个镜头都有它想传达的含义。

电影中女主人公对她表哥和对德国军官的态度和行为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比如在表哥工作的农场打牛奶一节,表哥对女主有一些拉胳膊、拉着牛奶罐子不想让她走的小细节,而女主的反应要么是嫌弃地挣脱,要么是爱搭不理。而在德国军官帮女主捡地上掉的鱼一节,镜头有一个特写是两人在地上捡鱼的手。因为前述当天打的鱼并不是很多,可以想见两人若一起捡鱼的话说不定就要往同一个地方捡,从而产生肢体接触。然而镜头特写告诉我们并没有。军官是怎么做的呢?倒不能说他不想接触,而是内心的尊重和内敛的绅士风度让他的手开始待在那里并不敢动,只有女主的手在他的手左右两边快速穿梭。也可以有另一个解释,我觉得也许会更贴近事实一些,就是专程到来想和对方说些什么,但发现对方快速捡拾并没有想和你说些什么,这个时候内心活动全是和情感暗流相关的,来不及想手上的动作。这里女主的表现虽然和打牛奶那节表现类似,肢体语言仍然是看似爱搭不理,但那个斜睨的幽微的眼神出卖了她的内心活动——如果是真的不愿搭理,估计看都不会看上一眼,更别提还是这样的一眼。

同时从海边捡鱼这个场景来看男主专程来到这里是想和女主说些什么的,不然他也不会在捡鱼过程中发现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因而有那些怅惘的表情,直到女主骑车走了自己才茫然又无奈地起身。他想说些什么话呢?

虽然电影中没有明确交待各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比如详细告诉我们捡鱼发生在圣诞节后一天,男主在起居室里端详女主父母的结婚照也是在同一天,是在打鱼回来之后什么的,但我们不妨就设想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同一天好了。圣诞节当天晚上女主来过男主现在住的房间,肯定是被男主发现了的。那个拿起信的镜头,之后男主环视房间的镜头,都说明了这一点(环视房间时,目光最后落在带有褶皱的床铺方向并停了下来。如果这时候过去摸摸,说不定还能摸到残留的体温)。这天晚上,想来他应该没有睡好,可能想了很多关于女主的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怎么向她求证,以及怎么表达自己心意的事情。所以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跟着女主来到她打鱼的地方(如果不是跟着的话就很难想像他怎么知道她今天的行程是这样的,而且还在不早不晚,刚好在她打好鱼要出来的时候站在桥尾),想找个无人打扰的机会说话。然而女主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他才那么失落惘然。可是还不死心,又跟着她回到了家,想说些什么。我们姑且理解为圣诞节第二天军部放假,这天白天不需要工作好了。遇见了凌辱她的表哥,解了围,然而这肯定不是个说话的好时机。所以只能上楼,但在楼梯上还放心不下,或者欲言又止地回望。可以想象这天他心绪依然起伏不定。傍晚在起居室,好不容易再次有了一个可以说话的机会。这次他没有放过,用比平时快一倍的语速急切地表明:“我想和你说些什么,我……”可是不巧爷爷来了,他只好又无奈地悻然离开。

他要说些什么呢?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男女主二人之间的语言对白不仅仅有结尾处女主的一句“永别了”,也有片中男主这句没来得及说完、意味更为深长的话。我更愿意相信男主不是仅仅为了要解释信件,就像别的影评说的那样,而是求证女主的心意和表达自己的心意。如果他说出口了,女主是否还会维持海一般的沉默,或是继续用眼神出卖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她能否接受这份爱意,或者甚至会不会承认自己来过他的房间,承认自己的爱意?如果接受了,他要怎么才能和她在一起,向上级报告脱离部队吗?

想来,这些都是无解的。告白后没有回应,或是无解,会更加令人伤心,所以干脆放弃不说,不了了之。战争背景下,即使爱意汹涌如海,也只能保持沉默,显得风平浪静。这是这部影片想要体现出来的一个悲剧。

从爱情意义上看,这是一个悲剧。然而从男主的心路历程和个人命运来看,其悲剧意义更为深刻。在前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向 “屋子里的墙壁”自言自语的都是对法兰西文化的热爱,对法兰西人民的尊重,暗含反战的情绪。与女主的情感纠葛也在这段时间内展开,并在圣诞节这一时间点达到高潮。紧接着,与来访的军官朋友们爆发的一场争吵,则让他陷入对以往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的悲观情绪中。祖孙二人没人能回答他希望破灭后应该怎么办的终极追问,他只能痛苦地做出唯一的选择:像朋友所说的那样,忠于职守,捍卫荣誉。爆炸前的一段钢琴演奏,对他来说,似爱、美与人性的微风,暂时驱散了他心头关于战争与责任的阴霾。可紧跟着的震耳巨响,则将沉浸在这温馨时刻的人生生地由天堂拉回了现实。这一转换快得令人不可置信,以至于他一时没回过神。

之后便是由人物心路历程走向决定了的剧情。军官好友的死亡,认清法国人民抵抗的现实,以及之前本已做出的忠于职守的选择,使他决定离开,主动申请到苏德前线(我在 YouTube 上看的是从意大利语自动翻译成英文的字幕,写的是 "I asked to be transferred to the Russian front”,和原著小说的说法一样,就信了。说是被动调动过去的,有可能是字幕有误吧。这一细节很重要,因为如果是自己做出的选择,那么前面他不道别就要彻底离开的做法,以及后面的表演就能获得一个合理的解释。某种意义上,他在主动寻求毁灭。如果是被动调离,与爱人无奈分别,这部电影的悲剧性和艺术性会降一个层次)。当他意志已决,“咚”地一声关上门,坐在将要离开的车中时,只剩下低头沉思,而没有向老房子里张望并表现出对过往生活的太多留恋。当听到女主的“永别了”时,我相信他脸上更多是一种欣慰、安然和理解的姿态,爱情的色彩似乎已经黯然褪去(就像有些同学说的,死而无憾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