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一本数学史书籍:《哈佛数学150年(1825-1975)》

 小朱的读书笔记 2021-11-25

数学是得出必然结论的科学。——Benjamin Peirce

昨天笔者在网上购得了一本数学史书籍——《哈佛数学150年(1825-1975)》,该书是一本由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与特约编辑Steve Nadis合著的数学史书籍。丘成桐先生是沃尔夫奖和菲尔兹奖得主,为推动国内数学教育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图1:《哈佛数学150年(1825-1975)》封面

写作本书的动机也并非是不言而喻的,作者特别在序言部分中强调了自己写作哈佛数学150年的缘由。甚至于说,丘先生也很吃惊于哈佛数学系里一位德高望重的同事的灵魂一问:

为何要写一部关于哈佛数学史的书?

的确,这样的问题是来自于外界人士对这本书的典型疑问。关于这个问题,丘先生至少回答了两个方面:

  • 为什么要写数学史?
  • 为什么选择写哈佛的数学?

尽管第一个方面往往是司空见惯的,但是丘先生的观点仍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的确,正如丘先生所说,“优秀的数学家(以及优秀的科学家)需要了解他们所研究学科的起源”,可以说这也是研究数学史的一大动机。

关于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为什么要选择哈佛数学,而不是选择耶鲁数学、霍普金斯大学数学?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自然是丘先生过去很长时间里在哈佛任教,此外一个比较重要的且不可忽视的原因则是:哈佛大学帮助推动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数学的发展

但是写作哈佛数学史真的是一件比做数学研究容易得多的事情吗?

事实上,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误区,数学史写作也是非常困难的。犹记得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陈跃老师跟笔者说起关于做数学史的见解,他认为做数学史往往需要具备更多的高深数学知识背景。笔者认为这是其中一个做数学史的困难之处,而又一困难之处则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历史材料。正如数学家Saunders Mac Lane所说:

“写数学史虽然不像做数学那样艰难,但它也是困难的。一部分的困难在于如何挑选出正确的内容。”

图2:序言的一部分

事实或许正是如此。然而,我们却经常忽略掉这一关键事实。那么如何选择正确的内容?到哈佛数学系的历史,免不了要介绍一些数学家及其研究工作,以及要介绍的历史跨度到底定在多大?

诸如此类的问题,读者都可以在序言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目录部分先写了一个“开端:早年岁月 ——在牧场上崛起的一所'学院'”。表面上来看开端部分意义不大,实则不然。开端部分介绍了哈佛大学的前身,并且提及到了本书中一些重要数学家到来之前的哈佛数学系状况。就在这样“毫无研究能力”的数学系背景之下,Benjamin Peirce成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局面的第一人。由此开篇,本书就逐次展开介绍哈佛数学系里的各位英雄豪杰。

图3、图4:目录部分

无论是Benjamin Peirce,还是Osgood,抑或是其他人,均为哈佛数学系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自己不凡的贡献。他们当中有的是分析领域的大家,有的是拓扑学方面的奇才。毋庸置疑,正是由于他们的研究方向不同致使哈佛数学系处于领先地位的领域多种多样。

图5:Benjamin Peirce和“得出必然结论”的科学

图6:Benjamin Peirce照片

关于这本中文书籍,笔者认为译者赵振江先生的功劳极大,而且本书的排版优美,很大概率上是用LaTex排版而成(也许不是?)。本书所涉及的数学内容并不是很平凡的,这也是作者在序言部分中提到的一点:尽管内容不易但是尽量让读者能够稍作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确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并且收藏的好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