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雕工(下)

 积祥轩 2021-11-25
敬启者:

为感谢广大粉丝对积祥轩的厚爱,自今日起,所有关注积祥轩公众号的粉丝如想鉴定手中古玉真伪,皆可以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好友,并将所藏古玉照片发给我。每周我将写一篇粉丝古玉鉴别解析的文章,以选出几件古玉,将其鉴别条件、过程以及结果公布其中。
具体流程如下:
一、只有关注积祥轩公众号后方可加我微信好友并将要鉴定的古玉图片发送给我。
二、由于数量较多,故不是所有的古玉都会出现在鉴别解析文章中,我会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古玉,也请不要重复发送。
三、收费鉴定古玉不会出现在粉丝古玉鉴别解析文章内。
四、未关注积祥轩公众号而谎称粉丝加好友求鉴定者,一经发现直接拉黑!
钻孔工艺
此期玉器的钻孔工艺十分成熟,钻杆式工具被应用于玉雕的许多方面。钻头由铜管到铁管,由铜桯到铁桯,较细长的玉管内控也可打的很直。但如果两面钻,有时也会出现台阶痕,只是外大里小的喇叭口形状已基本不见。串珠的打孔更为普遍,战国、汉代墓中常常出土有玉珠、绿松石珠、玛瑙珠等,在直径还不到1厘米的单件小珠上打出细小之孔,用金、银丝线等穿缀而成,十分绚丽多彩。

故宫藏  汉代玉珠
大口径的金属管钻出现于春秋战国以后,最大直径可达30~40厘米,可以管钻玉璧的外轮廓,所以此期玉璧外廓大都可见细密的旋痕。
管钻裁切下来的边料也可继续做成玉佩或玉觿,也有被保留下来雕琢为玉璧的出廓纹饰。
管钻、桯钻工艺除打孔以外,还被广发应用于玉器工艺的各个方面,如利用管钻去料,成形,利用桯钻掏雕活环,甚至玉器上的刻划纹饰,也有使用细小桯钻的。战国晚期到汉代,器皿类玉器明显增加,这是熟练运用管钻工艺进行掏膛的结果,故深腹的器物里常常留有管钻痕。
镂空技术
春秋以后,镂空技术被大量的应用于玉器的雕刻中,战国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主要用于片状器物的镂雕,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立体镂雕作品,其工艺风格一直影响到汉魏时期。
镂空方式如前期一样主要还是先打轮廓线,再穿孔定位,然后加金属线锯拉切成各种形状,也有以钻孔组成镂雕的一部分。金属线状工具使用时将线锯固定在弓形把手的两端,以手握弓把来回拉动,故常在切割面留下细密的直线痕迹。
一些打磨不十分精致的汉代剑璏的内孔常会留下一道道细密的直线痕,有时也会留下穿孔的痕迹。这一般是用锼弓子方法锼出的,是金属铁丝运用的结果,尖角利落。有时也会用一种较粗的金属条锉拉,这种工具也有称其为“拉条”。

玉器的纹饰雕刻
在继续前代玉雕技术的基础好,这一时期阴刻、浮雕、镂雕、圆雕等工艺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圆雕类玉器有所增加,突出造型与玉质美,如汉代的玉天马、玉辟邪、玉熊等。器物身上也大量装饰各种夔龙纹、云纹、卷云纹、谷纹、蒲纹、涡纹、乳钉纹等,均是先定位,再以阴线、浮雕或减地浮雕等工艺手法结合雕琢。浅浮雕玉器大多以减地法制作,先作出纹饰,再去地使纹饰凸出,纹饰的整体高度一般不凸出边框。
汉代玉雕中大量运用“S”形的结构,典型的表现在龙、螭、凤鸟等身体的扭曲上,充满着力度和张力。汉玉的纹饰构图也往往在一件器物上变化多样,少有一模一样的对称作品,即使构图对称,其具体细节纹饰也不尽相同。如器物的正反面均有纹饰,也不完全相同。

故宫藏  战国白玉龙纹佩
金属砣具已经完全应用于玉雕的各个方面,单阴线、双阴线、顶撞地纹等等。砣具在雕琢过程中,走砣准确、平稳,但在勾划弧线或圆圈纹饰,因工具锋利,速度加快,常在线纹转弯处出现歧出的短线。
战国晚期到汉代玉雕中常见一种纹饰细密,细如毫发的阴刻线,俗称为“游丝毛雕”,特点如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其效果则“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其实这是细小勾砣工具运用熟练的结果,勾线流畅,走砣手劲运用得好,使阴线曲线很少有断砣或重复的现象。

故宫藏  战国青玉龙

游丝毛雕特征
西周时的“一面坡”工艺发展到春秋以后,有各种变体,立体感增强。其中一种独特的阴线雕琢法就是俗称的“汉八刀”,战国晚期玉璧上已经出现,汉代多见,常表现在玉蝉、玉猪、玉翁仲及一些夔龙、夔凤纹双区或三区玉璧上,其实并非名称说的那样以八刀雕琢而成,而是一种斜砣方法的使用,又称大斜刀,砣锋细腻,一气呵成,几乎不见砣的连接痕迹,阴线底部也抛光蹭亮,给人以刀片切的感觉,看起来十分简练利落。

故宫藏  战国 青玉兽面蚕纹壁

斜砣痕迹特征
钻孔工具不仅常用来去料,其去料方法也常常成为纹饰雕刻的一部分,尤其在汉代的浮雕动物的眼睛或周边及转弯处,常有管钻或桯钻留下的痕迹。另外,也有用桯具在勾转处钻磨圆形凹痕,强化纹饰的弯转。

故宫藏  汉代  青玉猪
此期玉器还有一种手工刻划的现象,尤其在战国汉代玉器上刻字及某些玉器中的纹饰。主要有刚卯、严卯上的刻划文字,有些玉璧、玉环外侧壁的刻划文字等等。这说明当时玉工运用了一种比玉硬得多的工具,可能为刚玉或金刚石之类,字迹较浅,但这种现象除表现在文字上以外,并不普遍。

故宫藏  汉代  白玉刚卯

汉代刚卯一定是34个字,字一定是刻划的,未满足此两项条件,均为仿制品。

各种玉璧的制作
蒲纹壁、谷纹壁、涡纹壁、乳钉纹壁等是战国秦汉时期常见的玉璧,那上面一个个旋涡,一个个谷芽,一个个六角蒲纹都显得十分整齐划一,制作规整。
蒲纹是因线纹交织如蒲席而命名的。蒲纹制作不需要减地,只要砣切工整就行,故一个个蒲纹粒之间就会有一个个凸起的小三角形颗粒。
如果制作谷纹玉璧和涡纹玉璧,则将六边形内的凸粒修磨成旋涡状的谷粒或涡纹,边缘减地打磨掉即可,如果去地打磨的较为彻底,则将平行线也打磨掉,仅留下一个个饱满的谷粒或不饱满的涡粒。涡纹顶部并不特别突出,但因有一道旋转的阴刻线,圆心会产生凸起的感觉。汉代白玉质的玉璧常常琢以谷纹。而一些打过蒲格的蒲纹上有时也会琢旋涡状阴刻线,成为蒲格涡纹。
战国、汉代的谷纹一般谷粒饱满凸出。谷纹分两种,一种是阴线保留的谷纹,还有一种是不再保留谷粒上的阴线,而是将其打磨抛光掉,后者制作工艺更为复杂。涡纹也有此两种,但带阴线者为多。

故宫藏  战国时期  青玉谷纹壁
另外还有一种乳钉纹,分V字形连线的乳钉纹、阶梯式连线的乳钉纹及半球形的乳钉纹三种。前两者多出现于佩饰玉器上,后者多出现在玉璧上。
玉璧上的乳钉纹,先用砣具雕琢三对平行线纹定位后,再将六角形周边减地琢磨成半球星的凸起,状似乳钉。形状饱满,光洁明亮,凸起的乳钉并非圆形,而是六边形。从制作工艺上看,实际上乳钉纹是立体的蒲纹,琢制方法与蒲纹相同。蒲纹壁之蒲纹一般与玉璧平面平,除砣切底线外,不过多的减地,而乳钉纹之乳钉则凸出于器表,采用减地法使乳钉凸出,同时也将原蒲纹之间的小三角颗粒减磨去,仅留下一个个颗粒饱满的乳钉。

故宫藏  战国时期  青玉蒲纹壁
抛光
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早期,玉器的抛光达到了十分精美的地步,尤其表现在生前使用的玉器上,有些玉器几乎达到了玻璃光的效果。但在一些葬玉中,常常未进行抛光或抛光粗糙。
俏色
和田玉籽料大量传入中原后,玉工尤善利用玉料皮色,留皮制作,俏色作品明显增多,显示了玉器设计者的审料水平有很大提高。

故宫藏  汉代  透雕双螭纹剑璏
改制器
改制器在此期较为常见,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玉料的珍贵,人们不舍得将破损的玉器丢弃。也有将前朝遗留下来不明功用的玉器,改制成它器的。但此期大多的改制器出现于丧葬用玉中,如玉覆面、玉衣、玉枕、玉棺等等。
仿玻璃器的制作
中国古代国产的玻璃器大多为仿玉器而来,在玉料不足的情况下作为替代品,也被称为琉璃。
战汉时期在陕西、湖南、广东、河南、江苏等地出土有较多的玻璃壁,汉代也有较多的玻璃蝉、玻璃剑饰等。器物以模铸法制成,器表留有模印的痕迹,纹饰不是很清晰,破损处可见玻璃的贝壳状断口。

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雕工艺,开启了中国玉雕业使用铁工具的历史,也正是因为玉雕工具的改进,战国晚期到汉代的玉器制作达到了古代玉雕也的一个小高峰,而后一个玉雕的高峰期要晚至清代。但是,相比后世的玉器,战国晚期到西汉的玉器更富有创造性,不少玉器构图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平衡,赋予玉器造型极强的灵动感,且无失衡之态,玉匠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较小受形式、纹饰束缚,作品线条夸张,富有力度和动感,尤其是各种龙纹、凤纹、螭纹的雕刻。故此时出现了大批经典之作,在工艺、纹饰和造型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清代  刘大同著《古玉辨》之《刀工》:
“……至西汉刀工,有豪放气,故有汉八刀之称。东汉三国之刀工,皆宗西汉,无大变更。至六朝之刀工,专重巧雕,与汉魏不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