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辨》学习笔记节选(二十)

 积祥轩 2021-11-25

敬启者:

未关注积祥轩公众号而谎称粉丝加好友求鉴定古玉者,一经发现直接拉黑!!!
长按此二维码关注积祥轩公众号

由于原著并未配图,故文章内所有配图均为我结合自己多年古玉学习心得而作,如有误导实属水平有限。

好古玉之派别
凡好古玉者,其学深浅程度不一,故人如有癖,有以玉质为贵者,有以玉色为贵者,有以色沁为贵者,有以花纹为贵者,有以文字之多为贵者,有以土古不带色沁为贵者,有以色沁不露质地为贵者,有以生坑为贵者,有以熟坑为贵者,有以未经盘出为贵者,有以年代久远为贵者。要之出土最美之玉,无论何代,如不盘出,直同顽石,佩于身边,亦无趣味。或云:佩之取其古耳。余笑曰:太湖石、英石、翠石、莱州石、岫岩石,独不古乎?而佩之者有几人耶?即此可见古玉不能复原,则不灵;不灵,即与凡石无异,又何足取?故好虽不同,而盘出使之复原之心,则无不同也。
故宫藏  汉代玉卧羊形砚滴
爱好古玉的人,学识深浅程度不同,就像人各有癖好一样,有的人看重玉质、有的人看重玉色、有的人看重色沁、有的人看重纹饰、有的人看重玉器上镌刻文字的多少、有的人看重不带色沁的出土古玉、有的人看重布满色沁不露玉质的、有的人看重熟坑玉、有的人看重未经盘摩的玉、有的人看重年代久远的玉。总而言之,出土最美的古玉,无论哪个时代,如果不能盘活,就如同顽石,佩戴在身边,都没什么趣味。有人说:“佩戴玉只是因为它的古老。”我笑着说:“太湖石、英石、翠石、莱州石、岫岩石,哪一种不古老呢?”而佩戴这些石头的人又有几个呢?由此可见古玉若不能复原,就没有灵气;没有灵气,即与普通的石头没有分别,有什么可取之处呢?所以,虽然个人爱好标准不同,而要将古玉盘活复原的心愿,都是一样的。
积祥轩藏  宋代白玉童子佩

辨古玉之特识
古玉甫经出土,一望而知其为何代之器,何色之沁,何刀之刻者尚矣,否则用灰提法,极力研究,亦可辨别。若本非旧玉,而误认为旧玉,加工盘之,终年佩之,始终不能复原,徒费工夫,毫无益处,所谓盲人骑瞎马者是也。如经前人盘出之玉,而不能辨,或且为宝石,伪造者,或目为旧玉改造者,此又少见多怪之病也。其或新出土之古玉,色如酱瓜,质如土块,用指甲即能搯破,䠫视其轻松而忽之,以为化乳石者,此又未经阅历之弊也。欲求真正判断力,非多见多闻,常年经验,恐难收实效。
积祥轩藏
古玉刚出土,有经验的人一望就知道是什么时代的玉器,什么颜色的沁,什么刀法刻的。如果一时确定不了,就用灰提油法,并尽力研究,也可以辨别的。如果本来并非旧玉,而不小心误认为旧玉,就算不停的盘摩,整年佩戴它,始终不能复原,徒劳无功,所谓“盲人骑瞎马”就是这个意思。经过前人盘出的古玉,如因不能辨别而误以为宝石,误以为伪造的,或以为旧玉改制的,这属于少见多怪的毛病。新出土的古玉,颜色如酱瓜,质地如土块,用指甲即能抠破,有人匆匆一看,认为其质地疏松而忽视它,以为是花乳石,这是缺乏见识阅历的弊病,想要具备真正的古玉辨别能力,如果不多看、不多听,积累常年的实践经验,恐怕难以收到实效。

故宫藏  汉代玉蝠式佩
近日收到很多粉丝发来需要鉴定古玉的照片,多数都为所谓生坑古玉,但只是所谓而非真正的生坑。
关于色沁我在之前的文章里着重讲解过,而且多数还配以故宫博物院所藏古玉图片,可以说稍加用心就可以自断真伪。可为什么还是要发给我看真伪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幻想自己看的不准,万一错看成假的怎么办。我想问一下,买的时候为什么不觉得自己会看错买到假古玉呢?既然源头出了问题,那后面能对吗?
还有一些粉丝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竟然从百度上找些没有明确出处的文章或者古玉图片加之自己的所藏古玉与我交流。这点实在是让我无言以对,古玉鉴定是科学的、严谨的,不能闻风言事。国外的大拍卖行在拍卖高古玉的时候,有时也会利用类比法将国内博物馆所藏与之相似的高古玉图片进行对比,却从未见用没有明确出处的高古玉图片。
还有,例如在鉴别一件商代纹饰古玉时,发现其表面布满细密的阴刻线,那就可以直接断定为假。因为商代玉雕工具和工艺还达不到能在玉器表面碾琢细密的阴刻线;又或鉴别一件战国时期纹饰风格的玉器,发现使用了大量的桯砣减地、琢刻的工艺,那这件也可以直接断定为假。因为元代才开始广泛的使用细桯砣在玉器表面进行减地、琢刻纹饰。战国纹饰的玉器出现了元代才有的玉雕技术,那这件战国古玉能是真的吗?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玉雕的工具、技术虽然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丢失的却永远也找不回来了。关于如何利用玉器的雕工来鉴别古玉,请翻看公众号历史文章,里面有关于各个朝代玉器雕工的详细介绍。
《古玉辨》学习笔记节选马上就要结束了,就我个人学习经验心得,如果能看懂此书并熟练掌握,那么市面上80%所谓的高古玉基本上就可以一眼断真伪了。此书详细讲解了古玉的各种鉴别方法,虽然成书时间已近百年,但书中所说的一些方法直到现在古玩行还在使用。另外国内外的玉器研究学者都对此书有所提及,如若不信,可以翻看杨伯达、卢兆荫、古方、张广文、徐琳等国内著名玉器研究专家、学者的著作中,都对《古玉辨》有所提及或引用,可见此书对研究古玉有着重大的贡献。
近日,我会将《古玉辨》学习笔记的所有文章链接汇总到一篇文章中,这样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点击链接即可进入到相应的文章,减少查找时间。
积祥轩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