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美玉】——南阳月河墓出土玉戈、玉椭圆形器鉴赏

 睫毛上的风尘 2021-11-25

南阳月河墓 玉戈

图片
图片

此件春秋晚期玉戈1993年出土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墓,现藏于河南省南阳市考古研究所。玉戈长57.5毫米,宽8.1毫米,最薄处1.3毫米,最厚处2.0毫米,重量为1.8克。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玉器呈黄色沁色,局部有大量的黑色、灰色沁斑;玉戈弧形单面刃,正反两面光素无纹;柄部和刃部各钻一穿孔,孔中含有大量的朱砂。

南阳月河墓 玉椭圆形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件春秋晚期玉椭圆形器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墓,现藏于河南省南阳市考古研究所。玉椭圆形器长109毫米,宽82毫米,厚6.5毫米。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器物弧形首,下端平齐,琢有口大底小的凹槽,一面残留有很明显的切割痕,正反两面光素无纹。本工作室有专家提出,此器物形状为鞋跟状,且出土于墓主人的脚底部,应为金缕玉衣中玉鞋的雏形,之前的栏目中我们曾对其进行过详细的介绍(【每天美玉】 ——扑朔迷离的玉鞋底 点击蓝字查看原文)。

知识拓展

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图片

金缕玉衣

出土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中的金缕玉衣出土时已严重散乱,曾被盗墓者从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丝,玉衣片散布于内墓道塞石上和盗洞内塞石之间的夹缝中,不少玉片在抽金丝时被损坏。出土的4000余片玉衣片,玉质温润,呈半透明状。2001年徐州博物馆对玉衣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总数为4248片,穿缀玉片用的金丝重1576克。该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

图片

银缕玉衣 

出土于徐州市铜山区拾屯火山刘和墓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版权声明:文字及图片、视频版权属每天美玉及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