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云落纸黄鹤楼

 zhb学习阅览室 2021-11-25

作者:吴晓君

在荆楚大地的诸多古老传说中,黄鹤楼的起源是故纸堆里格外美丽的一个故事。

故事里讲到,早在黄鹤楼兴建之前,有商人在附近开了家酒肆。某天,酒肆里来了位陌生的来客。客人喝完酒没钱付账,店家不计较,酒客就在酒肆的墙壁上画了只栩栩如生的黄鹤,用来抵扣酒资。此后,每当丝竹声响起,黄鹤便随着乐音翩翩起舞,众人感叹不已,酒肆的生意也因此日渐兴隆。不知过了多久,商人已经变得十分富有,昔日的客人再一次来到店里,在商人的连连道谢中,客人对鹤吹笛而歌,顷刻间,黄鹤破壁而出,载着客人一同飘然飞去。

店家大气慷慨,酒客知恩图报,仙人乘鹤而去的故事和着浓墨重彩的神秘,把流淌的脉脉温情赋予了黄鹤楼。为了纪念天外仙客的神迹和江城凡人的善意,黄鹤楼得以拔地而起,兼具了砖土筑成的血肉与浪漫凝聚的魂魄。传说中的黄鹤楼蕴藏着百姓心向往之的生活精神,但现实世界里的黄鹤楼也绝不比民间想象中的逊色。

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关于这座楼的名字来自何处,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依仙而得,一是依山而得。其中,仙人与鹤的种种奇闻轶事散见于刘向《列仙传》、应邵《风俗演义》等古籍,不再一一赘述;山则是指黄鹤楼最初的故址——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鹄”“鹤”古意相通,楼阁雄踞于山巅之上,并因此得名。但让黄鹤楼真正驰名华夏的却并非仙与山,而是人。这其中的第一人,则是盛唐诗人崔颢。

众所周知,崔颢写下的七律《黄鹤楼》,是关于黄鹤楼的所有诗歌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是开元年间的进士,素有俊才。这首诗韵律悠扬、意境恢弘,共三次提到黄鹤,用意俱不相同,回旋空灵、深化主题,却未失之重复,从而备受后人称道。当李白来到武昌城,登黄鹤楼文思泉涌之际,却看到了崔颢的题诗,不禁叹赏并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赋诗,李白搁笔,盛唐气象下两位天才作家交相辉映,为黄鹤楼带来了极大的荣耀与光环。李白是个可爱的诗人,他一面推崇前辈的文采,一面暗搓搓地较劲,借崔颢《黄鹤楼》的体韵,转战南京,写下了同为诗家绝唱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从此,崔颢有黄鹤楼,李白有凤凰台,真可谓棋逢对手、遥相呼应,成就了一番文坛佳话。

可即便如此,李白仍没有放下对于武昌黄鹤楼的情结。他一生未曾直笔聚焦黄鹤楼,却在十二首作品中频频呈现了这一意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黄鹤楼前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都是乱人心曲的惊鸿一瞥,也都是念念不忘的情深意切,何其有幸,它不单拥有了崔颢写得最好的一首诗,还拥有了诗仙在“余生也晚”遗憾下的青眼与钟情。

平心而论,黄鹤楼堪称命运多舛的一处名胜。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曾多次毁于战争和大火,又多次在废墟之上被再度重建。清辞丽句付流水,只见文章不见楼——黄鹤楼不复存在的那些或长或短的光阴罅隙里,人们没有把它忘掉,是因为精诚的文字化作的纸上烟云看似脆弱又缥缈,其持久的坚固性却远胜过那些最为庞大巍峨的建筑。清代建造的最后一座黄鹤楼在光绪十年(1884年)被意外焚毁,依旧有爱楼之人前来遗址处凭吊,里面就包括青史留名的康有为、黄遵宪、张之洞等人。

1985年,一座重檐展翼、红柱黄瓦的五层楼阁再现武昌蛇山。以岁数论,年轻的黄鹤楼尚且比不过大多数武汉市民,但没人否定它底蕴的厚重与深沉——为那些被民众口口相传而载进史册的诸多传奇,也为前辈先贤含英咀华遗留下的锦绣文章。当江上梅花与楼中玉笛的流韵成为昨日的过往,荟萃三楚精神的黄鹤楼在新时代里又将延续出何等精彩的篇章——

纸早已铺好,而笔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中。

(原载于2021年11月24日《楚天都市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