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国宾馆之旅,揭开的旧“太古圈”之谜

 街心舞苑 2021-11-25
图片

▲兴国宾馆

图片

时钟回拨到20世纪初,这一带亦是安静之地,但并非今天的闹中取静,而是洛云浜西侧的农田,法租界当局在上海把其地盘向西扩张,于1932年修筑了这条雷上达路(以法国公董局的秘书雷上达命名),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的华尔街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也受到了波及影响,外国商人趁此机会低价收购大量土地,外国洋行便陆续在此建造别墅,再高价卖出,入住者大多为洋行大班们。与公共租界相比,法租界的商业和经济都落后不少,公董局的税收不足,可用于新租界开发建设的资金实在有限,于是这块新租界刚到手时,公董局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支持和鼓励开发新租界的商人和商事机构。

福开森(武康路的开辟者),作为当时公共租界扩张的当事人和清廷聘用的高官,私下组织上海的美国侨民争购土地,并于1902年正式挂牌成立“中国营业公司”,1909年向美国特拉华州注册 英文名China Realty Co Ltd. 公司初建时,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工程处职员,美国人雷文(F.J.Raven)任董事会执行董事。

在盛宣怀的帮助下,此公司顺利地圈进沪西中国地界不少土地,这些土地以后大多转手,现在无从知道圈进土地的数量,但有一块是有据可查的,那就是今天的兴国宾馆。这块土地约2.5公顷,20世纪20年代,中国营业公司以广告的形式寻找客户,与客户商谈后再确定建设方案,英商太古洋行愿意租住这里,中国营业公司根据客户的要求建造了多栋豪华住宅,于是这里被叫做“太古圈”


图片
▲图源网络

兴国宾馆内唯一一栋完整保存的洋房是建于1934年的一号楼,也是最有历史和故事的一栋楼。此楼的设计师克拉夫.威廉.埃利斯爵士应太古洋行的巨头乔治·斯维尔的要求,采用了英国皇家古典的风格,并在房子里引入一些中国元素,但这不符合他的客户的口味,乔治拒绝了这种独创性。

据说,太古实际上是在得知他的竞争对手怡和洋行( Jardine and Matheson )为董事 Henry Kedwick 在虹桥路上投资建造一座豪宅后,才下令建造这座房子的。一号楼的设计是在建筑师与小斯维尔先生每月来往于伦敦和上海之间的信件中完成的,其中既包括了建筑外观和内部配件详细的图纸,也包括石膏装饰、涂料样品和内饰调色。进度报告和照片则每月从上海回传给建筑师。可以说,这栋华丽的建筑,其实是建筑师遥控设计,和小斯维尔先生共同紧密配合完成的建筑大作。

最初建成时,这幢楼还包括一个英式玫瑰园和一个日式花园。正门口左边墙上的一块小铜牌上,可以看见这位建筑师的大名。据说,建筑竣工后,那位太古洋行的巨头——老板小斯维尔仅来过一次,参加了竣工剪彩仪式后即返回英伦,从未在这栋豪宅里住过一天,他的目的是“将它建成一件城市景观”。看来,伦敦的生活非常舒适,他也就再没有过住到上海的念头,从此再也未曾来过上海。

这栋豪宅名义上的户主是太古总部办公楼,每逢过节和重要的纪念日,太古高层在此进行社交活动和商业会议,出入此地非富即贵,所以这里没有按传统的别墅来设计,建筑内宽大的扶梯与内廊,不像住宅,更像公共图书馆,此楼门前的大草坪是当年上海滩上流社会豪华派对的首选场地。这栋楼曾被叫做“赫世屋”,让人有些迷惑。


图片


正好自己手边有法国作家写的有关此楼的资料,说这栋楼在建成的几年之后,太古洋行把它租给了当时上海滩有名的美国冰淇淋公司Hazelwood的老板,所以被称之为“冰激凌大厦”。

图片

但同时又听到另一种解释(见文末相关链接)。不知孰是孰非?探索历史之谜真会让人上瘾!

一号楼建筑外观上最特别的地方要数屋顶,当时使用了数十吨重的紫铜板,但经年累月就生成了一层厚厚的铜锈,现在的屋顶呈淡绿色,因此一号楼有了“铜顶楼”和“铜房子”之称。房内楼梯厅平面是椭圆形,东侧设弧形大楼梯,西侧设弧形走廊。靠壁大楼梯是楼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随着角度和距离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画面。


图片
▲靠壁大楼梯

建筑内部空间简单实用,清晰明了,井井有条,有各种功能大小不等15个房间。设计师借鉴了意大利复兴时期的“广场式”设计,从二楼的任何一间房间都能通往巨型阳台。


图片
▲巨型阳台

室外如足球场般大小的绿茵草坪有近百种树木,其中有江南仅存的两株大王松和百年老香樟,曾有考察此树的植物学家断言,一号楼门前的香樟树如今已是全亚洲最大的香樟树。


图片

▲图源网络

时光流转,一号楼仍然保持原貌,内部现有的10套客房基本维持了原样,壁炉,灯具,墙角线都是以前的老物什。

图片

▲老物什


一号楼底层是外廊式风格, 柱廊后为落地钢质玻璃统长门窗,处理简洁典雅,这一别致的廊式设计风格主要受欧洲近代建筑中注意室内外空间联系的影响。即墙内建有宽敝的内廊,廊侧才是房间,这样的话,炎炎夏季,内廊可隔离火辣辣的阳光,而到了冬季,将廊边门窗关闭,可起到保温的作用。

在此之前的大多数建筑中,柱廊的两端是封闭的,但帕拉第奥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将封闭的墙也改为圆拱的窗,无形之中增加了建筑的空间感和立体效果。既可以增加建筑的牢固,又增加了建筑的情调。


图片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太古洋行的英籍职员作为敌对国难民被遣返回国,洋行产业则作为敌产被日伪接管,别墅也被日本军方占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古洋行在沪经营活动大受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太古洋行重新收回了产业,发现主卧室里已经赫然建成了一个榻榻米房间。现在英国和香港等地太古公司的员工如果来上海,都会要求入住一号楼,有些企业文化寻踪的意味,只要那时没有政府领导下榻宾馆,宾馆还是乐意接待他们的。

1949年上海解放后,新成立的“华东卫生干部学校”于1952年通过上海市房管局向当时在法律上仍拥有一号楼产权的英国房产代理,租借一号楼办学。1953年,上海市政府计划对一号楼另作他用,于是华东卫校从此楼迁出。这儿成了市委办公厅招待处,后来又更名为兴国招待所陈毅任上海第一任市长的时候,曾在此居住。北京来的大领导也会下榻此处,比如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贺龙,叶剑英等。长久以来,一号楼作为政府重要的接待场所,一般不对公众开放,所以至今兴国宾馆依然是一个有些神秘的地方。

除了一号楼, 曾经的“太古圈”内还有5栋老别墅,他们散落在大树掩映,绿草如茵的大草坪上,呈现一片欧洲田园风光。


2号楼

(原海格路695号),座落于兴国宾馆的新大楼旁,建于1925年


图片

最先入住的是太古洋行行政副主管W.H. Lock。属英国乡村式假3层砖木结构花园住宅,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外观古朴典雅,室内木质大梁相互交错,有英国乡村建筑原始古朴的田园风味 ,北面有半圆拱形的玻璃墙,林语堂曾说:“大同世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


图片

六号楼

(原海格路725号)现正在装修之中


图片

始建于1922年,法式民居,是新与旧完美结合的建筑典范,可以明显看出加建的建筑,但新旧并没有冲突和抵触,甚至还有些互补和相得益彰的感觉。据上海近代史专家宋路霞介绍:兴国宾馆六号是这个花园式宾馆内最漂亮的小楼,南部有宽大的落地长窗,西部有半圆形的突出造型,屋顶上错落着高低各式尖顶和斜坡,周边有平整的草坪和高大的香樟树。


图片

六号楼曾经的一任主人是当时上海著名的美商“海宁”洋行,他们接手了部分太古洋行所拥有的住宅,包括一号楼。海宁洋行于1889年成立,由丹麦商人弗雷德·海宁和他的4个儿子经营,数十年来,这家公司一直是中国冷饮市场的老大,以英文商标Hazelwood ,中文商标“美女牌”生产的棒冰,冰淇淋和紫雪糕风行全沪,并普及宁沪线一带,是我国最早的冷饮厂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由日本明治产业株式会社接管,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还给美商,它是解放前中国最大的冷饮厂,产量占全国的70%。新中国成立以后,被政府接收,成立了益民工业公司,生产“光明牌”冷饮,现在是益民食品一厂。


图片

海宁洋行老板的住宅后来被福建富商李拔可先生买了下来。李拔可是旧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经理和大股东,一生投资很多著名企业,担任了上海水泥公司董事长,华丰搪瓷公司董事长。他还是著名的藏书家,收藏了大量清代名家藏书及清末民初时期名人诗文集,所以这栋小楼楼下的房间,几乎被书橱占了一大半。后来因为藏书实在无法容纳,就捐献了一部分给顾延龙先生所主持的合众图书馆,他担任了合众图书馆的董事。抗战后期他把这栋房子卖给一家洋行,(据《外滩以西》公众号发现,应该是卖给美商海宁洋行,按照作者的推断,海宁洋行和李家兄弟入住的时间先后有出入),在福开森路(今武康路)另择地造屋,据说是武康路280弄11号。解放后 ,此楼作为市委招待所,“文革”期间曾是张春桥的办公地,号称“张办”,也曾是个风云际会之处。

七号楼(迴峰楼)


图片


外墙爬满老藤,英式花园别墅,建于上世纪30年代。此楼砖木结构假三层,南面底层有突出的多边形门厅,上为二层平台,落地长窗,英式别墅屋顶的造型都是多姿多彩,这栋楼内有多扇精致漂亮的动植物图案的彩色玻璃窗,这是德和洋行的建筑遗产,租客在7号楼里发现了当年德和洋行的设计图稿。南京东路的先施百货,外滩5号的日清大楼,外滩16号的招商银行大楼,这些大手笔的设计都是出自德和洋行,没想到在这西区曾经僻静的农田也有其设计的私家别墅。

洋行的创始人亨利·雷士德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建筑师之一,以他测绘技术专长协助法租界公董局绘制出版了法租界的第一幅地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地产界,雷士德成为仅次于哈同而超过沙逊的房地产巨子。他在上海留下了不少英式建筑,比如普益大楼,仁济医院,字林西报大楼,雷士德医、工学院,迦陵大楼,三菱银行等。他还通过与房地产参股合资或收购股票的方式,成为上海多家商行公司的股东。但其私生活极其严肃,自奉节俭,常年住在英侨总会的陈年老屋里,外出大多乘电车,衣服都是朋友用过的旧货。从1867年来上海,直至1926年去世,留下了1430余万两银子的巨额财产,遵其遗嘱创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造福于中国人,他体恤黄包车夫的辛苦,曾将5万两银子捐给“上海车夫福音会”,据其遗嘱,雷士德基金会筹建的医学研究所和工学院先后落成,规定以华人子弟为主,适当接纳除英美法三国以外的其他国留学生。有人称他是来自英伦的大慈善家。

七号楼曾先后住过太古工程部主管Lee.H.James,德和洋行合伙人,建筑师George Alfred Johnson,德商洋行中国买办周宗良(宝庆路3号的主人)的孙子周裕农
图片

绮石楼

在兴国宾馆里有一座绮石楼,这幢2层小洋楼隐匿在一条几乎被茂密的绿树淹没的小路尽头, 很容易错过。这幢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的建筑有着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风格, 门前的花园里花木葱茏,与宾馆花园内的高大树木连成一片, 宛若世外桃源。当年, 这里的主人是一位德国医学家,因为欣赏中国明代末期以善治虚痨病出名并著有《理虚元鉴》的医学家汪绮石, 而将自己的这幢住宅命名为“绮石楼”, 真可谓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了。汪绮石的生平履历已无从考证, 但这栋以他名字命名的老洋房却留存了下来。  

图片
图片
▲以上两幅图片来自惜珍老师

除了上述的几栋老楼,兴国宾馆的大花园内还散落着二十几栋建筑,更多的历史和故事等您和我们一起来发现!

注:此文是为了“约莱文化”策划组织的“兴国宾馆之旅”做的文字预备资料,

文章中的图片除标注外,均由本文作者拍摄。


特别感谢
~最大的拥抱送给慷慨支持我们“兴国之旅”的闺蜜老友
~兴国宾馆领导和员工给予的盛情接待
~约莱文化的积极组织和参与
~顾老师提供的丰富的文字资料。
~就“一号楼”旧名之称,与《XX以西》作者争执得几成陌路,我们的认真值得坚持。
~部分文字参考来自《兴国老别墅》,高参88的《兴国宾馆的老洋房之最》,《 walks in the heart of the former French concessi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