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景点一日游

 hsgzlgg 2021-11-25

包括敦煌古城、西千佛洞、阳关、汉长城、玉门关、河仓城、雅丹魔鬼城七个景点

第一站:敦煌古城。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

苍茫无边的荒凉大漠与古老城楼交相辉映,城墙外各类用于影视拍摄的战车器械气势恢宏,城内唐宋风格建筑群鳞次栉比,大漠黄沙的真实情况,让我们有了穿越的感觉,漫步在敦煌古城,仿佛走进历史,走进金戈铁马的年代,有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匾额:“襟带西域”、“敦煌”。

敦煌古城位于大漠戈壁上,融千年西域民俗于一体,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

  

城内由北宋时期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境内)、沙洲(甘肃敦煌)、甘州(甘肃张掖)、兴庆(宁夏银川)和汴梁(河南开封)五条街道组成。,点缀以不同地域的过街楼、佛庙、当铺、货栈、丝绸店、酒肆、饭馆、住宅等,作为拍摄用道具,互为背景,相辅相成。除《敦煌》一片外,先后在这里拍摄过《封神演义》、《怒剑啸狂沙》、《新龙门客栈》、《敦煌夜谈》、《沙州王子》、《海市蜃楼》等二十多部中外影视剧目。

接着是集市、衙门、牌楼……每一处场景都如同实景,也都似曾熟悉。仿佛我已身处一个另外的朝代。它却别于江南小镇的灵秀温婉,这里的建筑线条都带着一种粗粝,西出阳关无故人,古城有着关内最后的兴盛与繁华。

走进一家酒店,桌椅板凳一应俱全,房梁上垂挂着的各式各样的吉祥吊牌,柜台里外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酒缸、酒坛,一身古装打扮的店主站在柜台里,棒出一个封口的酒坛来请大家品尝。酒铺前挂的对联特别耐人寻味:“酒如泉涌满街流牧童如醉倒向谁去问路?太白遗风传千古只见人倒地不见诗出来”

古城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繁荣景象,除布景城外,还备有多类服装道具可向中外电影厂家及电视台提供拍摄方便。

古城建筑落了满满的灰,也有了一种人去楼空的错觉。里面的仿古建筑没有了昔日的光泽,已经略显沧桑。不过这种沧桑感,才更能符合西北大漠的苍凉和粗旷,一砖一瓦,一店一肆,都仿佛穿越回到了古代。

同时此地又有着天然的边塞风貌、自然气候、历史的积淀,因此频受中外大戏青睐,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太守府。

  

  

  

  

  

  

  

  

  

  

  

  

第二站:西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区西南35公里处、党河北岸的崖壁上,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与莫高窟仅隔一道鸣沙山。

导览图。

这里古木参天,郁郁葱茏,环境清幽,如世外桃源一般。虽然是烈日之下,仍然凉风习习,甚是清爽,与百步之外的戈壁滩行程鲜明对照。

门票30,凑成15人为一个团,解说员就很耐心地讲解。我第一次遇见如此优秀的解说员。不仅因为解说详细、生动,而且语气中充满对西千佛洞的热爱和对佛的虔诚。解说员每到一处,才开门,让游客进去。

  

现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等朝洞窟22个、壁画910平方米,彩塑53身。由于河水冲刷、岸崖崩塌,许多洞窟只剩后半部分。

只有其中9个窟可以观赏,其中一至三窟为唐代窟,四至八窟为魏代窟,十六窟为晚唐窟。


其它各窟因无法登临所以只能在崖下仰望。因风化模糊,壁画也剥蚀不清,时代也难以确认。一般认为洞窟属北魏至宋代所凿。


在佛洞的门打开的那一刹,门外的阳光照亮窟内色彩淡雅的壁画。游客们异口同声发出了一声惊叹,但声音都很轻,好像怕过高的嗓音会震碎这精巧的画。

第四窟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前室顶部略呈拱形,主室顶部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后经唐代、回鹘、民国时期重修。

现存比较完整的是北壁门上的一铺盛唐绘制的佛说法图,图中佛结跏趺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的佛教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的人物造型特征。主室北壁开有一双层龛,这种形制的佛龛较早出现于隋代和初唐时期。龛内坐佛为民国时期所塑,壁画为回鹘和民国时期绘制。

壁画

回鹘的壁画特点: 大致有几方面:在造型上,人物脸型偏长圆,眉眼细长,体型结实敦厚;用笔上,线描自然生动,也多用晕染法;同时,出现一些典型的元素如回鹘髻、回鹘装等。在装饰纹样中的编织纹、波状云头纹卷草边饰等,也可看出吐鲁番高昌回鹘艺术的影响。

第5窟开凿于初唐时期,回鹘时期重修。洞窟形制是横人字披顶,东壁开一龛。洞窟甬道的平顶上是回鹘时期绘制一身佛像。北壁是唐代画的观音一身,东侧回鹘画花一枝。主室窟顶东披南、北侧残存着千佛画,西披北端存有坐佛一身,南侧残存莲座、背光、花树画迹。东壁龛顶画宝盖、二飞天、诸天乐;龛内东壁画背光,两侧各一塑像项光;南、北壁各画一塑像项光、两身佛弟子。龛上画千佛;龛外两侧各画弟子一身,上云中坐佛各二身;龛下残存回鹘时期绘制的壸门。佛龛内是民国时期的塑像。

药师佛立于莲花台上,身着田相纹袈裟,左手托药钵,右手结印说法。足下莲台生出蔓状莲茎,茎端莲蕾含苞,莲花盛开,花中胡跪供养菩萨。构图新颖别致,描绘精细,是唐代药师佛造型的佳作。

中心柱飞天像。

佛龛内的二弟子像。

第8窟 始建于北周时期,在西千佛洞属保存较完好的早期洞窟之一。洞窟的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中央作方形塔柱,其形制与莫高窟的北周洞窟较为一致。洞窟壁画在布局上与莫高窟北周洞窟相仿,内容以千佛、说法图及供养人为主,辅以飞天、花纹图案、金刚力士等,营造出佛国世界庄严肃穆的氛围。一进洞窟,首先看见的就是中心柱,只可惜佛龛内外的塑像损毁严重,只有龛楣上的忍冬等图案依然闪现着艳丽的色彩。

佛陀说法图。

西壁中央的涅槃经变。由于《涅槃经》提出众生皆有佛性,不论有什么恶行都可成佛,于是从南朝开始,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随着涅槃信仰的流行,作为佛教艺术题材之一的涅槃造像,也随之产生。这幅涅槃经变的两端有高大的婆罗双树,中间是右胁而卧的释迦牟尼佛,佛的身后簇拥着举哀的众圣;双手抚摸佛足的比丘,当是远道赶来奔丧的佛弟子大迦叶。佛的胸前站立着一人,著红色胡服,白眉长须,有学者认为是给释迦佛治病的古代印度神医耆婆。不过因手部模糊,已难辨识手势,未有定论。整幅经变赋色比较单一,描绘略显草率,但画得有景有情,既表现了亡故的悲哀,更多的却是解脱后的平和、安详。

第9窟始建于西魏,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窟,北周、隋、初唐、回鹘、清进行过重修。

洞窟的平面呈方形,有中心塔柱,前部为人字披顶(已塌毁),后部为平齐顶。窟室中央为方形中心柱,中心塔柱西向面说法图。

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龛内北壁残存化佛菩萨火焰纹背光,两侧各画弟子一身。

龛外两侧分别为唐代画的日月及云中坐佛,下底层存西魏残画。龛楣图案尤其有特色,它不同于北魏常见的火焰纹图案,而是保存完整的弥勒上生经变,是西魏时期的原作,与莫高窟西魏时期的第288窟龛楣莲花供养化生图案风格相近。弥勒上生经变这一题材在敦煌石窟龛楣画中并不多见。画面中,弥勒着菩萨装,交脚而坐,身旁站立二听法菩萨,周围还有十身飞天环绕飞舞,散花奏乐,一派恬静的佛国仙境。在画面左侧,还有一身人物做手足倒立的动作,画工大胆用色,把人物形体涂染出来,整个画面看上去十分夸张诙谐。敦煌石窟中同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以土红色为底色,而这一幅则是在大面积深绿色的底子上作画,亦为少见。

南壁东侧绘有初唐说法图,这幅画面内容简洁,但无论构图、设色、人物造型堪称佳作。神态端庄、目光慈祥的佛陀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边二胁侍菩萨婀娜窈窕,着装华贵艳丽,从画工着色晕染手法,我们似可以看到菩萨着装的质感。说法图下方绘供养人像。在这幅作品右上角留有“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朱墨题记,也为断代提供了参考。

北壁为鹘画涅槃图,画面中佛的形体较大,右胁而卧,着田相袈裟,周围有众多举哀弟子,脚部周围有几身世俗人的形象。画面以土红色为主色调,佛的面部五官间用石绿勾勒。

供养人形象。那些北朝的女供养人,长裙曳地拈花袅袅而行,还有侍女们为她托起裙摆,乘坐中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施幰(古代车上的帷幔)牛车”

第11窟始建于西北周时期,经隋、初唐、回鹘、清代重修。中心柱窟形,主室平面呈方形,前部为人字披,后部是平棋顶。主室进深6.48米,宽5.93米,人字披顶高3.96米,平棋顶高3.17米。窟顶都有损坏,前部人字披的南披画两身飞天,北披残存隋代补画飞天,后部平棋顶残存北周画斗四忍冬莲花化生平棋2方。

中心柱只在南向面开一龛,龛内是清代重修的坐佛1身,龛内壁还存有西魏时期绘制的婆薮仙1身、唐代画弟子2身;龛外两侧分别为唐代画的日、月及云中坐佛,下底层存西魏残画。龛楣图案尤其有特色,它不同于北魏常见的火焰纹图案,而是1铺完整的交脚菩萨说法图,而且保存得很好,是西魏原作,与莫高窟西魏时期的第288窟龛楣莲花供养化生图案风格相近。龛外两侧各存1身弟子塑像,都是清代作品。中心柱西向面存北周画千佛,千佛中画说法图1铺。北向面回鹘画并坐三佛1铺。东向面南侧唐画千佛,北侧回鹘画菩萨1身。

东西壁南端各设有像台。东壁上沿画天宫伎乐,中间隋画宝珠;中部画说法图1铺;南端像台残存早期立佛粗胎1身,北端回鹘画药师佛1铺,下部残存男女供养人及侍从、车马、力士等。

当年张大千临摹释迦说法图。世尊作为主角,居中结跏趺坐,身形伟岸如山,右手举起持说法印,正视观者,神情肃穆庄严。二菩萨站立脇侍,着华美天衣与璎珞,望向世尊,凝神谛听。下方白描比丘等供养人九位,皆虔诚跪拜。人物头部比例稍大,胸膛与脸庞近饱满椭圆形却不丰肥,正是初、盛唐之际的造像风格,尽传了原作的神韵。  

第12窟。此窟开凿于北周时期,后经隋、唐、民国时期重修。窟形结构是西千佛洞保存下来的早期洞窟中最完整的人字披结合中心塔柱的建筑形制。人字披顶。此窟前部人字披,后部平棋顶。人字披横梁绘莲花图案,两斜披所绘木椽据考是一种带有装饰性的木构建筑构件,其特征为椽子的两头有一铜箍装饰固定在实木椽子上,余部再做彩绘装饰,这种构建装饰方式在西安墓室考古发掘中有实物存在。椽与椽之间的望板绘有莲花、忍冬、藤蔓、卷草、禽鸟、动物等融汇变形的纹样,画工以拟人的手法,把禽鸟及小动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有趣,整体画面设色清丽淡雅,构图婉转舒展,不失为一组富有特色的建筑装饰图案。

窟顶平綦。

南壁东侧绘制《劳度叉斗圣变》,又称为《祇园记图》,依据《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绘制。,主要讲述的是佛的弟子舍利弗与外道劳度叉斗法的故事。这幅《劳度叉斗圣变》为横卷式连环画构图,分上下两列,绘制了选地、购园、修建精合、斗法等十二个情节。壁画以白粉作底,墨线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人物肌肤略作立体晕染,与周围的土红作底,施红、白、青、绿,色彩浓郁热烈的千佛形成鲜明的对比。虽有部分画面已被烟熏黑或模糊不清,但遗留下来的榜题尚可辨析,为了解壁画内容提供了依据。这幅《劳度叉斗圣变》 高75厘米,宽175厘米,是敦煌石窟现存20铺同类题材中面积最小的一铺,但它是学界公认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铺该题材壁画,也是现存唯一一铺北朝时期的《劳度叉斗圣变》。

《劳度叉斗圣变》原图(上)、《劳度叉斗圣变》线描图。

南壁西侧《睒子本生故事》此窟南壁西侧绘制《睒子本生故事》。晱子本生是我国南北朝比较流行的佛教故事画题材之一,其中孝养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吻合,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流传,甚至与传统的孝子故事混杂在一起,而被编入《孝子传》等一类的书籍中。这幅壁画图中多处漫漶,但通过图中保存下来的部分榜题可辨认出大部分画面,如:睒子孝养父母、种植果树、国王带着盲父母去见睒子、天人下凡救治睒子等。

线描图。

第16窟开凿于晚唐,后经五代、宋、民国时期重修。主室北壁下方设一长方形佛床,上为民国时期重塑释迦牟尼佛坐像,左、右两侧塑乘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皆为粗泥胎未上色。此窟虽开凿于晚唐,但窟内壁画大多经回鹘重绘。

主室覆斗顶窟型结构。主室呈覆斗形,藻井部分保存较完好,但因变色严重已呈暗褐色,井心绘团花图案,外围垂幔纹饰。四披绘制千佛,现仅留西披较完好,应为唐代绘制。南披保留部分千佛图应为回鹘时期补绘。

东壁说法图中描绘释迦佛呈结跏趺坐,双手重叠向上做禅定印。其北侧绘菩萨及年青俊秀的弟子阿难,南侧绘一手持柳枝、一手持净瓶的菩萨及双眉紧锁、老年持重的大弟子迦叶,佛头光两侧绘飞天。南侧飞天身形短粗、衣着简洁,面相丰肥圆润,一手端着装满鲜花的盘子,边飞舞边扬手散花,神态敦厚质朴且富有灵气,其造型一改早期飞天简略、粗犷、朴拙的风格,沿袭了隋唐时期飘逸洒脱的风格特征,是回鹘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飞天造型。


第18窟是中唐时期始建(中唐指安史之乱,吐蕃统治时期,这个石窟五代时重修。洞窟为覆斗顶形。窟顶南披中央有保存非常完整的一铺说法图。画工在处理这身主尊佛像敷色时,所用色彩调配对比的缘故,基本保持较为原始的面部肤色,即肉红色,未经氧化变色。画工在此仅用简练流畅而富于造型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形体,用少量肉红色在能体现形体凹凸效果的适当部位加以晕染,使整个人物造型更显得圆润丰腴,其色彩完好如新,犹为难得。

东壁绘制《药师经变》一铺。药师经变是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成,主尊持钵的是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是治疗众生生老病死之痼疾的大药王。左右两边胁侍日光、月光菩萨,十二药叉神将,保护众生免于苦难。画面以东方药师佛为主体,身处画面中央,前部是水榭歌台,水池中央的宝台,以两色琉璃铺成,富丽繁华,水池中碧波荡漾,莲花盛开。画面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佛前是大型舞乐图。药师经变两侧原本绘有“九横死”与“十二大愿”,此窟现仅存“十二大愿”画面。

西壁绘制《观无量寿经变》一铺。构图采用凹形环抱式布局,中央是西方净土世界,佛坐在莲花座上说法,四周众天人、菩萨听法。佛身后是华丽、巍峨的宫殿楼阁,天空中箜篌、琵琶、横笛等“不鼓自鸣”的乐器凌空飘荡,似乎正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佛前的平台上,舞伎正翩翩起舞,两旁两组乐队正在演奏着美妙的音乐,向人们展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限美好。按照佛经的记载,在西方净土世界里,山喷香气,地涌甘泉,没有灾荒、饥饿、贫穷,人人丰衣足食,歌舞升平,是人人向往的极乐世界。

北壁开凿的佛龛,是中唐时期常见的盝顶龛。壁画观无量寿经变,构图同样采用凹形环抱式布局,左边:“未生怨”、右边“十六观”、(标准格式)中央是西方净土世界,佛在说法,佛身后是华丽、巍峨的宫殿楼阁,天空中箜篌、琵琶、横笛等“不鼓自鸣”乐器凌空飘荡,佛前的平台上,舞伎正翩翩起舞,两旁两组乐队正在演奏着美妙的音乐,向人们展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限美好。有图有真相展示。

在西北的沙漠地带,能用以作雕刻的石材极为罕见,适于雕刻的木材也很少,西千佛洞以鹅卵石沉积岩为主,质地疏松大小不一,于是以黏土制作就成了营造佛像的主要手段。敦煌彩塑的制作方法:先用木棍作骨架,在木棍上扎上麦草、芦苇草、芨芨草之类的干草束以便泥土能够附着在上面,然后敷上掺有杂草、兽毛、棉花麻等纤维的黏土沙土,当然和泥用的水可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用糯米熬的粥、鸡蛋清、面粉、动物血来增加泥巴的强度,塑制出形状,最后在泥塑的表面绘出颜色,彩塑就完成了。

第7窟这身塑像残存的躯体,表面的纤维状物质、龙骨以及彩塑敷泥巴的层次清晰可见,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敦煌彩塑工艺及材质极为难得的一个完整案例。这应该是现存西千佛洞最早的一尊塑像,从残存袈裟来看,透过质地轻柔的衣褶,能够清楚地看到佛陀健硕的体魄,给人安静、慈祥之感。

 

第19窟建于五代,洞窟形制较为独特,呈纵向的圆拱形顶。正面开一大龛,龛内现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时期的彩塑,这尊佛像体态端庄、神情肃穆、肌肤丰满圆润,衣纹繁简适度、色彩素雅,颇有唐代造像之风格,沿东西两壁筑有像台,原塑十六罗汉像,现存十三身,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题材,此窟的壁画均为五代原作,正壁龛内绘了十大弟子、六菩萨、天龙八部、四大天王等内容。东西两壁自顶而下,都绘了罗汉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绘塑结合的手法在一个洞窟中表现如此多罗汉像的并不多见,因而此窟被专家称为罗汉堂。 

外面是壮观的戈壁峡谷,像一把天刀将壮观的石壁一刀切开,绝壁下有一条河床,有几十米宽,站在河床边,一边是精美绝伦的千佛洞,另一边是沙漠绝壁,宽阔干涸的党河河道。党河发源于祁连山,是敦煌的母亲河。党河是蒙古语“党金果勒河”译名的简称,“党金果勒”的意思是肥沃的草原。

不过这个季节看党河,还真是体会不到草原的肥沃,苍茫壮观的感觉还是有的。  

从前,党河叫作玉女河,据说是玉女仙子劈开的山峡,就是现在的党河口。水到此地,拐了个急弯,自南向北流去。这一带的风光特别好,是中国唯一一条由南向北流向的地渗河流。因此“党水北流”被称为敦煌八景之一。

在所谓葡萄沟吃饭,贵且耽误不少时间。建议自带干粮!

第三站:阳关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隋唐时期废弃后,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除此之外,全部都是新建的。

景区大门。汉式牌楼建筑。

阳关博物馆于2001年4月21日动工建设,2003年8月28日正式开馆。该馆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由两关汉塞陈展厅、丝绸之路陈展厅、阳关研究所、汉阙牌楼、仿古兵营、阳关都尉府、仿汉阳关关城、仿汉民居一条街、旅游工艺品展销中心等九部分组成的砖混结构仿汉城堡式建筑群。

楼台匾额:“西通楼兰”。

阳关博物馆两侧的城墙。城墙外有许多攻防设备。

城楼上。

城楼俯瞰。

  

城楼背面。楼台匾额:“东望长安”。

大道两侧有巨大的浮雕文化柱。继续东行,前方是一宽敞的小广场,广场北面是“两关长城陈列厅”;南面是“丝绸之路厅”;东面正中是“汉阙牌楼”,其左右两阙的墙上嵌布高温釉下彩大型陶瓷壁画《丝路友谊图》,西面的“阳关博物馆”门楼、围墙,一座张骞铜像立于广场中央。

《张骞出使西域》雕像。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 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雕像后面是汉阙牌楼。匾额:“阳关”。参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魏晋时期壁画及汉画像砖图画等设计建造。由牌楼和左右两阙组成,巍峨壮观、古朴典雅。

汉阙牌楼正面墙上两侧嵌布高温釉下彩大型陶瓷壁画《丝绸友谊图》。


  

两关汉塞陈展厅。

分四个单元展示了阳关、玉门关和河西汉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容包括两关长城的设置与修建、历史沿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历史地位、历史文化内涵等。

西汉木轺车。

丝绸之路陈展厅。

分四个单元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内容包括丝绸之路的形成背景、开发过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历史地位、历史文化内涵等。

  

  

汉阙牌楼,前方路中央设有一八卦台、八卦台东面建有公德厅。

穿过公德厅后,在其东面是阳关都尉府。

院内有建筑、松柏、雕像。

匾额:“威震西域”。 

有人签发出关牒。

验牒出关。门口有人守候,验牒出关,补办关牒、免费盖章、书写字画等。

回望阳关城。一副破败的景象。城外也布置许多攻城装置。

雄伟大气壮观的“边塞诗朱迹”呈现眼前。

129方汉印的创作稿,整体设计风格大气、壮美,以厚重为基调,白文多余朱文,篆书为主,手法多样。不但使传统篆刻艺术和古典诗词完美结合,给人以强烈的艺术观感和精神享受,而且对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巨型雕塑王维。旁边是王维的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朝王翰作品《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块巨石叠成“阳光道”。寓意“阳关三叠”?

甘肃省文物保护石碑。

仿古兵营。

里面还有射箭场。

仿汉民居一条街。

阳关烽燧。遗存下来唯一的实物。

周围黄沙一片。深刻感受到天苍苍、地茫茫。

山头上一孤亭和山脚下的木板车,与后面的戈壁构成一副绝妙的画卷。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离阳关烽燧不远处,建有一座名人碑文长廊。

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丝绸古道遗址。

为方便游客,在沙漠上筑起一条木栈道。

木栈道尽头是丝绸古道。

从丝路遗址继续向西南行,是阳关故址。

第四站  汉长城

敦煌境内北端现存除碱墩子至马迷土的汉长城干线外,还有玉门关至阳关、阳关至党河口、马迷土至弯腰墩的汉长城支线。随着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部分长城被夷为平地,多半长城保存下来。

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 

敦煌汉长城的结构并无砖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以此分段修筑,相连为墙。长城内则低洼地铺盖细沙,称为"天田",以观察脚印之用,是一种防御措施。

长城沿线,每隔十华里许筑有烽隧一座。汉代烽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筑造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而成;三是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烽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有的残高10米左右。烽隧顶部,四边筑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间小屋。有的顶部还可以见到屋顶塌陷的遗迹和残木柱等。著名的"敦煌汉简"就是从长城沿线的烽隧遗址中出土的。它为研究我国汉代河西地区乃至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积薪”,也就是常说的烽火台吧。积薪的结构是将苇束纵横交错叠放,呈长方形堆积,并隔一定间距竖插红柳棍入苇束加固,积薪顶上铺砂砾,既能防风又可冒烟,积薪点燃后火焰冲天,几十里外相望不绝,故伐薪是汉代戍卒的日常工作之一,平时积存以备随时使用。 “积薪”一般只在紧急情况下才使用它,而且有严格规定,按入侵敌人多少燔(焚烧)多少积薪:入侵敌50人--500人燔一积薪;500人至千人燔二积薪;3千人以上入塞、或攻克亭障特急情况者就燔三或四积薪;万人以上入塞燔五积薪。现敦煌长城沿线上还保存有67堆积薪,经历了2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已成石化状态。


  

第五站玉门关遗址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 整个玉门关遗址是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在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的区域内呈线性分布着2座城堡、20座烽燧、18段长城遗址。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遗址文物陈列馆。


总书记重要论述。

前言

丝路前奏

  




丝路开通

丝路屏障


玉门关遗址沙盘。

长城烽燧模型。

中亚考古探险图片集萃。

变迁图。

“三绝三通”简表。

丝路文明

  

  

  

  

  

  

  

结束语

小方盘城遗址。小方盘城遗址属障坞遗址。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西汉为玉门都尉府治所,东汉为玉门候官治所,属敦煌郡管辖,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

它北距疏勒河南岸约7公里,距今敦煌市区约90公里,其北面修筑规模巨大的长城、烽燧,已参观过的当谷燧就是出玉门关西行第一座较大的烽燧。

小方盘城还有一北门,别看小小的北门,还有小小的西门。要出关西行或要入关内,都得通过此两小门。  

  

  

  

方城内部。

方城外面三块展示板。

  

  

前方有个观景台。

观景台上。

西望,那儿的戈壁滩竟是绿茵一片,隐隐约约还可看到有水面呈现原来这就是“洋水海子”所在地,正因为这儿总体水较多,这一区域生长有众多的沙漠植物。

向北望去,有一风蚀台。

第六站河仓城在距玉门关之东12公里处,它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粮仓。

河仓城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

墙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能风设施。

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第一重尚破有断墙,四角有土墩建痕迹。第二重仅存北面土墩痕迹。  

  

  

  

  

第七站:雅丹魔鬼城,这是今天的主要目的地。

雅丹魔鬼城位于敦煌城180公里以外,甘肃和新疆的交界处,总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雅丹地貌群。2001年春天,甘肃省地勘局才组建了一支地质调查小组,对敦煌魔鬼城雅丹地貌进行地质遗迹调查。而实际上,雅丹魔鬼城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被发现了。“雅丹”是维吾尔族语“雅尔当”的变音,意为“陡峻的小丘”,现在成为风蚀地貌的专用名词。据说夜晚来临时,这里便会狂风大作,风与沙摩擦所形成的巨大声响像极了鬼哭狼嚎,“魔鬼城”因此得名。一直觉得“雅丹”这个词带着种安静的美感,和“魔鬼城”连在一起总觉得有些别扭。


  

  

  

  

这些地壳上覆盖着盐,加之地表高达80多度,所以寸草不生,了无生机,连只小动物都不能存在。

金字塔与雄狮。其惟妙惟肖,令人感叹自然造物的神奇。雄伟的狮子比金字塔还要高出些许,稳稳端坐在金字塔之前,昂首远望,威慑十足。金字塔墩实厚重,颇为有形。走到跟前,因风蚀而显露出的沉积岩的层次分明,粗砂等沉积物也清晰可见。手抚上去,粗糙的表面与手掌摩挲,几十万年的时光就在掌间,历史的余温仿佛还在。

狮身人面像。远远望去,甚至连眼、鼻、唇都甚是清晰,似乎还在咧着嘴笑。

狮身人面像特写。

孔雀开屏。孔雀的头冠高高地翘着,身体有着优美的曲线,长长的雀尾舒展着,像大扇子一样倾泻下去,给人即将开屏的遐想。那样精致和美丽,显然是造物主更偏爱一些。不过,感觉风化很严重,不知道再过个几十或者几百年会是什么景象。

近观。感觉差多了。

最壮观的是西海舰队,一排排的,非常有气势,纵眼望去,浩浩荡荡的舰队大军从天边驶来,在大海中航行,却又突然受到诅咒,瞬间石化,永远定格在浩瀚的沙海中。虽然经历了千万年,却不失当年威风,让人至今不能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照片完全反映不了现场的气势!

茫茫的细沙像一望无际的海洋,“舰船”周围泛起白色的波浪。

金狮迎宾

千年灵芝

比萨斜塔。

盔甲武士。

坦克轰鸣。

盆景仙人球。

笑口常开弥勒佛。

远洋巨轮。

母子对话。

通向天际的马路。

夕阳西下,整个景区涂上一层金色。


  

22:00的夕阳渐落。个体感受到的渺小和无助感,望着戈壁的苍凉,渐近渐浓.。

戈壁的日落非常非常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些景点分散,每个景点费时不多。因此,只有参团或自驾两种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