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烟花葬」

 eimo1961 2021-11-25
01

看到一个新闻,让我沉思良久。

说是一位英国女子死于新冠后,家人依照她的遗愿将其骨灰以烟花表演的形式抛向空中。当日有150名亲朋好友见证了这场表演。

图片


我的沉思来自很多方面:

一是感叹时至今日新冠疫情依旧造成了很多悲剧;二是震撼于女子的态度,命运对她如此残酷,她却用这种「极度浪漫」的方式笑对人生。

当然还有完全无法想象,在场的150人是抱着怎样的心情观赏这场特殊的烟花表演的……

顺着这条新闻,我查了一些相关消息,原来这种葬礼的方式在欧美国家盛行已久。

所谓「烟花葬」,是指把死者的骨灰混入烟花中,之后由发射器射向夜空,在夜空绽放。

图片

生者在璀璨的烟花中,送逝者最后一程。 

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人是美国著名作家亨特·汤普森

在1978年BBC播出的一部纪录片中,他希望自己去世后,家人可以用大炮把她的骨灰射向天空。

图片

2005年,在他去世以后,家人和朋友的确在悲痛中完成了他的遗愿。

于是亨特·汤普森的骨灰随烟花装入一门大炮内,从位于科罗拉多州一座47米高的塔上发射,化做漫天璀璨烟花。

这场特殊的葬礼吸引了很多亲属之外的人前来观看。伴随着鲍勃·迪伦的《铃鼓先生》作为背景音乐,一反传统葬礼的悲痛,现场时不时传来了阵阵欢呼……

不得不说,作为美国荒诞新闻之父的亨特·汤普森,果然也将自己的葬礼变成一则荒诞的新闻

其实很多人和他一样,不愿自己的肉体埋葬在地下慢慢腐朽,所以将人生的最后一刻变成一出最绚烂的喜剧。

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烟花葬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因为烟花能够勾起人们对于逝者的美好回忆。

图片

现在,烟花葬礼已经成为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通过网站预约,就有人帮忙安排好一切,甚至可以选择不同档位的套餐来表演。

比如你可以选择1250英镑的基础套餐,进行一场2-3分钟的烟花表演。

图片 
如果你想走的体面一点,可以选择3995英镑究极套餐」:

不仅仅可以享受一场长达6-7分钟的视觉盛宴,还能通过加入电子元件,让你可以自定义演出内容,用不同的造型、颜色,来配合你喜欢的音乐或者舞蹈。

图片

如果经济条件并不允许,也可以简单粗暴地使用「火箭筒自助型」

只要不到500英镑,一盒骨灰烟花包含四支火箭筒。只要在火箭筒中掺入骨灰就能实现燃放,每一支火箭都能装入100克骨灰。

颇具黑色幽默感的是,它甚至还有促销优惠装

图片


02

对于很多国内网民而言,一时半会还是无法接受这样的葬礼。

在相关微博的评论区下面,不少人表达出了疑惑和不解。毕竟这种葬礼,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网络骂战中最恶毒的攻击方式。

图片
图片

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死法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把庄严肃穆的葬礼娱乐化。

但我觉得对生命真正的尊重,恰恰就是按照逝者生前的想法走完最后一程,只要这种行为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我之所以觉得这些选择烟花葬的人了不起,是在看过很多当事人的背景故事后被他们生前的乐观所感染。

比如开头的唐娜·科尔曼女士。

图片

资料显示,她曾是就职于英国伯恩利学院的一位老师,在学校重新开课之后,对工作极具热情的她也重返校园。然而,她还是没能逃过新冠病毒的魔爪。

她的妹妹斯蒂芬妮表示,姐姐在生前频繁提及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抛撒骨灰。

据英国《镜报》报道, 过去还有一位55岁的英国女子安内特·毛德因抗癌失败,于2014年9月不幸去世。

离世前她要求将自己的骨灰制成烟花,在生命结束之际再「灿烂一把」

图片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衷,我却从这样的决定中感受到了他们生前的热情与自由。如果人生注定要凋谢,还不如像烟花那样在最后一刻精彩一下。

你可以认为转瞬即逝的人生很虚无,但也请不要否定他人生命的意义。至于用烂梗和恶毒的脏话调侃死者,还是适可而止。

当然,这也绝对不只是死者纯粹的「自我感动」,对活着的人来说意义同样也非同一般。

2016年的时候,52岁的LesleyO'Neill失去了丈夫Harry。

Harry是死于肾衰竭。Lesley称丈夫一直很喜欢太空,自小就想成为一个宇航员,看的电影都是科幻小说题材,总爱盯着外太空的图片看。

当Harry去世的时候,家里的孩子还很小。她一时半会儿还不知道如何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一直没有举行正式的葬礼。

直到Lesley看到了烟花葬。

一来,可以让曾经梦想着成为宇航员的丈夫完成他一直未曾完成的遗愿;
二来,也希望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让几个长大的孩子永远铭记自己的父亲。

于是在那个装有父亲骨灰的火箭表面,孩子们写下了自己的祝福:

图片

或许参加葬礼的孩子们,都能在这场表演中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死亡绝对不是什么单纯让人感到恐惧的事情,哪怕父亲到了数百米的高空,亲情也永远是他们无法割舍的纽带。

虽然烟花是转瞬即逝的,但记忆却会深深留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是为了纪念死亡,但也是为了纪念生命。其中一位烟花葬的家属这样说。

对死亡不该只有恐惧,重要的是让人们意识到活着的价值,并去珍惜自己眼前的美好事物。


03

我觉得能够接纳不同的死亡方式,也算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象征。

在中国,人们对死亡有着很多忌讳。

比如要讲风水,要入土为安,甚至是骨灰盒不能见光等等。

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个话题其实也轻松不到哪里去。部分宗教的信徒认为只有完整地把遗体埋葬在土里,才算是尊重生命。

现在主流的火葬,在历史中也一度被人们认为是疯狂的行径。

当然,现在的烟花葬也是,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让人「死无全尸」,让人联想起「最恶毒的诅咒」

但是渐渐地,这些行为也开始被人理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让自己的人生结束的方式与众不同。

比如英国人贾森·里奇就想通过将死者的骨灰压入黑胶唱片的方式,让亲人能听到死者的「声音」

图片

还有国外流行已久的用骨灰做成钻石,将这种「永恒」作为传家宝一般的存在永远流传下去。

图片

格局更大一点的人,则将目光对准了外太空

美国的Celetis Memorial Spaceflights公司就提供了将骨灰发射到外天空的服务。

他们的官网上就记载了很多过去实现的成果:

骨灰被送上太空的,其中就有NASA的宇航员:

图片

著名的女性天文学家:

图片

以及棒球选手:

图片

科技的发展为他们的梦想,实现了可能性。

人固有一死,但他们并不想死在地球上。


05

想起大学时代看了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的一本短篇小说合集,叫做《生命式》。

里面有一个故事虚构了一种让人感到有些恐怖的葬礼:

人死之后,亲朋好友需参加死者家人举办的由死亡孕育新生的生命式,在这个仪式中,受邀参加生命式的男女会吃死去的人来纪念死者。

不少人的读后感大概都是毁三观。

毕竟小说需要适当的艺术加工,不能用现实里的伦理道德去批判。在这种疯狂背后,故事最终的落脚点其实是呼吁人们尝试顺应和接纳那些「疯狂」

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感慨:「正常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被允许的疯狂」。

毕竟「正常」「疯狂」往往是相对而言的,既然社会整体认知发生了改变,那么继续故步自封反倒更像是一种「疯狂」

与其如此,不如尝试接受,毕竟哪怕是看似可怕的事情也有极其温情的一面。

想象一下:

当听一张老旧的黑胶碟,仿佛能听到那个人昔日的声音;

当抚摸着那颗钻石,会发现自己最重要的人其实并未走远;

当看到一场烟花,想起曾经珍视的人也如此绚烂的结束了一生;

当抬头望向太空,会想起有一个人心怀浩瀚宇宙的浪漫。

并不一定都要在墓前痛哭流涕才是纪念逝者最好的体现,有了这些回忆,活着的人也会感受到爱的暖意与温情。

但愿每一个看起来「疯狂」的死者,都能在 「最浪漫」的方式中得以安息。而每一个「疯狂」葬礼的参与者,都能在这种「浪漫」的熏陶下,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