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高科技 !这个能调百万雄兵的小玩意儿,堪称“密码学”的鼻祖,至今没有山寨货!

 珠宝匠APP 2021-11-25

珠宝匠第723篇原创走心科普

不知不觉,2021年又到年尾了,虎年即将来临。

老虎,作为十二生肖中最霸气的动物,不仅是我国古代道教的守护神,同时,也被列为四大神兽之一,是威武、勇猛的象征。

在所有以虎为题材的文物中,要说名气最大的,非虎符莫属。

别看它样子小巧精致,但它却是古代帝王调兵遣将的信用凭证,更有“得虎符者得天下”一说。

错金铭文铜虎节 西汉南越王博物藏

无论是史记还是三国演义,都曾记载过偷窃虎符的故事,却基本上没有听说过虎符有仿制品,这是为什么呢?

看完这篇文章,也许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古代的符信制度

在说虎符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古代的符信制度。

古代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行政军事系统庞大,那么在没有微博、电视、报纸等媒介的年代,帝王又该如何发布号令、传递信息呢?

这时,一类代表帝王的特殊信用物——“符信”便应运而生。

从文献上看,我国最早的信用物是节,由自然的竹节做成,后来还出现了金、铜、玉、角等材质的节,分为守节、使节、符节、市节等等,具有明确的分工。

战国“鄂君启”错金青铜节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无论是帝王发号施令,还是百姓商人通行,都需要持有相应的节才能完成。

比如:守节是用来守邦国,具有发兵的功能;使节是使者出使他国的信物,是国家的象征;符节则是作为通行信物;市节则为商人持有的通行信用物。

龙节 图源网络

后来,随着中央与地方政治军事的活动更加密切,符信制度逐渐健全,节进一步被分化,具有发兵功能的守节,脱离了竹节的形状,以猛兽取而代之,演变成了符。

而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在森林中处于不败的地位,为了能够在军事上百战百胜,便将兵符刻成老虎的模样用于征调兵将、传达军令,是实施政治与军事活动的凭证信物。

铜单“左”字虎符 六朝时期

在使用上,虎符有着严格的规定,专符专用,一地一符,有时还要与诏书同时使用。除此之外,虎符上还设置了许多巧妙的机关,这大大增加了伪造的难度。

安国侯虎符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随着朝代的变迁,除了节、虎符外,符信制度还演变出了竹使符、符、传、过所等等,他们在形状、质地、使用方式上都各有不同。

小课堂:

竹使符:为征发之用,用于皇帝征召诸侯王、太守和郡守;

信符:作为军事活动记录和检验信用物之用,以防止军队中混入奸细;

津关出入符:出入军事关卡的物质凭证。

汉鎏金鲁王虎符 咸阳博物馆

而在这所有的信物中,用于调遣军队的虎符,可以说是符信制度中的重中之重。

那么,虎符究竟是何时出现的?不同时期的虎符又有哪些差异呢?

虎符的历史

战国时期

关于虎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事频繁,各国的国君为了能够控制军权,调兵遣将,便将虎符作为信用凭证。

“王命传”青铜虎节,战国·楚,传安徽寿县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时的虎符,多为虎形,以铜质为主,身上装饰有流云纹等纹样,有的虎符上篆刻有铭文,多为金字错书,从首至尾,文意完整。

使用时,虎符一分为二,右半放置于君王处,为君符;左半放置于带兵的将领手中,为将符。

辟大夫虎符 战国

执军符者代表军权,军队认君符不认人,调动军队时,需要将君符与将符放置一起核验过,才能够调兵遣将。

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秦国比较重要的虎符有2枚,分别是杜虎符和新郪虎符。

其中,1975年,在西安南郊北沈家桥村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错金杜虎符名气最大。

杜虎符 图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枚虎符,半张口,呈走形,收腹弯背,两腿前屈,尾部上卷。

虎符身上刻有:“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四十九字错金铭文。

杜虎符 图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意思是说:“调兵之符,右半在君王处,左半在杜地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五十人,需要核验虎符,才能行动。但如遇到需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合验兵符即可行动。”

图源网络

从样式上看,这枚虎符应为左半,在杜地的长官手中,所以,取名为错金杜虎符,是所知时代最早、铭文字数最多的秦国虎符,目前已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新郪虎符为左半符,上面刻有:“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39个字。

新郪虎符

新郪本属魏国,后并入秦国,这件虎符为战国末期的制品,目前藏于法国巴黎陈氏所。

除了虎形的虎符外,在战国时期,还有鹰形、龙形、羊形等形态的虎符,而这种形状上的多样,可能与当时统治者的信仰和偏好有关。

战国鹰符 故宫博物院藏

秦   朝

秦国统一六国后,虎符在形制上出现了变化。

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虎符,秦朝虎符上的铭文不仅得到了精简,而且撰写方式、样式也出现了改变。

比如,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阳陵虎符,上面的铭文仅有12字,左符上刻有“甲兵之符右在”,右符上刻有“皇帝,左在阳陵。”

阳陵虎符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文字沿着虎脊柱方向书写,这不仅提高了防伪的功效,而且进一步保障了军事机密的安全。

两汉时期

到了汉代,虎符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论功,与诸列侯剖符行封”。可见,从汉代开始,帝王在分封功臣以及任命官员时,都会授予符,代表交付权力。

汉玄兔太守虎符 山东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的虎符,多为铜质,平卧状,虎口微启,造型乖巧,在虎背脊柱上,刻有错银铭文,且左右符皆为半字。

汉代堂阳侯虎符

除此之外,右符内侧有2个方形榫柱,左符内侧为坑,这种小机关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伪造的难度。

东郡虎符 汉

比如,下面这枚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西汉临袁侯铜虎符。

临袁侯铜虎符,为符的左半,呈卧虎形,昂首卷尾,在符的内侧有方形凹槽,上面刻有错银隶书9字:“与临袁侯为虎符,第二。”

西汉临袁侯铜虎符

由于汉代的符节数量多且使用频繁,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汉代时,专门成立了用于保管符节的符节台,并设立符节史专人进行管理。

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曾写道:“襄平侯通尚符节”,说的正是襄平侯纪通掌管藏于宫廷的君符。

汉齐郡太守虎符 图源:咸阳博物馆

唐代时期

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君主的名讳,虎符的形制发生了变化,不在以虎为形,改为鱼符,后来还出现了龟符、兔符等等。

图源网络

这一时期的鱼符主要包括三种:随身鱼符、铜鱼符、交鱼符,管理制度上也较前朝更为严格。

从功能上看,不再仅仅局限于调兵遣将,有的还能证明身份、出入宫门等等。比如:随身鱼符用于证明身份;铜鱼符用于派兵遣将;交鱼符则用于出入宫门等等。

唐代铜鱼符(山东东营历史博物馆藏)

无论是朝见皇帝、会见同僚、还是外出办事,都需先亮出自己的鱼符,证明身份后方可行事。

虽然这些鱼符在功能上有所差异,但形制基本一致。

外观呈鱼形,由木头和金属制作而成,分为左右两片,左归君王,右归将领,在顶端凿有一孔,可以随身佩戴。

鱼符内刻有官员的姓名、级别、任职衙门等内容,左右符中缝处刻有“同”字,核验时需将左右符上的“同”字合拢才证明验证成功。

部分鱼符还在底部中缝处加印“合同”二字,并配有装鱼符的鱼袋,并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符”,进一步加大了仿制的难度。

唐 李㧑墓男侍所佩无花纹鱼袋

1971年,在唐朝乾陵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一副《持鱼符内侍图》中,就清楚的记录了当时内侍使用及佩戴鱼符的场景。

《持鱼符内侍图》

宋朝时期

宋朝初期,符牌制度逐渐完备。

废弃唐朝时期流行的鱼符,保留鱼袋,根据官员的等级,在鱼袋上用金银绘制成不同的纹样,以便区分身份。

《倭汉三才图会》中的唐代鱼袋

后来,还出现了佩戴于腰间的竖条形符牌,这时的符已无合符之意,只是作为身份的标志。

(宋)佚名《春游晚归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用象牙、金属、兽骨制作的腰牌逐渐流行起来。

相对于前朝,这一时期的腰牌在管理上也更为严格。腰牌上不仅注明了佩戴者的身份、年龄、职位等等,有的高级一点的腰牌上还会刻有佩戴者的面部特征。

明 铜质阴阳双鱼符牌

在罗振玉的《历代符牌图录》中就曾记载:“内官内侍出门铜牌”、“尚衣监牙牌”、“明魏国公散骑牙牌”等等,说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佩戴腰牌样式、材质均有不同。

清 白玉龙符牌

除了达官贵族会随身佩戴腰牌外,民间的百姓有时也会佩戴腰牌,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用处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

随着腰牌的流行,虎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清 铜道符牌

J先生说: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稳固的政权都离不开虎符,它不仅代表着帝王,更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时至今日,虎符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各大博物馆中的藏品。但它在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其他物件所不能比拟的。

参考资料:

1、 朱翠翠 :《秦汉符信制度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收藏》杂志 《博物馆中看虎符:早已逝去的青铜文化》。

3、晏新志:《“杜虎符”的发现与研究述论》 《文博》 2018年6期。

4、王翁如:《秦代新郪虎符是怎样发现的》,《历史教学》1993年第12期。

注: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