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跗线螨——引起水稻颖壳变褐色及紫秆的罪魁祸首!

 相思豆q1ddd7cw 2021-11-25

水稻跗线螨近年由次要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广大农户并不熟悉,特别是今年南方稻区,在晚稻和麦后稻、虾稻田,遇到三次寒潮,受害特别严重。各乡镇农技工作者和种子经销商应加强宣传,并分类指导农户进行正确防治,减少损失。

一、为害特征

水稻跗线螨,虫体微小,乳白色,主要存在水稻叶鞘内,剥开叶鞘,肉眼可见叶鞘内壁表面似有白色粉尘,用放大镜或双目解剖镜观察,可看到很多细小的螨虫蠕动和爬行。

螨虫在水稻叶鞘内为害,造成叶鞘壁破损,叶细胞死亡,叶鞘出现褐色斑点,螨害严重时褐斑连成片,叶鞘变成褐色。

危害茎秆,造成抽穗不灌浆,甚至妨碍抽穗,形成曲穗或半死穗,被害稻株的穗梗有时呈弯曲状。

危害谷粒,颖壳被害亦变褐色,引起水稻后期的抽穗不灌浆或谷壳黑褐色,秕谷多,稻穗不勾头,结实率降低。

在南方地区,水稻跗线螨早晚稻均有发生,其中对晚稻的影响较大,一般造成水稻损失10%~30%,严重时可达60%。 

图片

图片

二、水稻附线螨大发生的原因

1、虫体微小且在水稻叶鞘内为害而且不能发现;
2、在一些水稻跗线螨发生新区尚未认识到水稻跗线螨为害性,也未掌握其发生及防治技术,误认为是穗瘟、穗枯病等为害,常常没有施用对口药剂;
3、根据试验证明,目前市场上很多农药如巴丹、杀虫单、吡虫啉等对水稻跗线螨基本无效;
4、水稻跗线螨各地发生世代多且重叠,难以预测;
5、农药生产走向环保,内吸和渗透性强的药剂有限等等因素导致了水稻跗线螨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三、防治对策

1、农业防治

①清洁田园,压缩稻跗线螨生存空间。在冬春两季以及早稻收获以后,清除稻田四周杂草,减少螨源。晚稻田冬季发展种植蔬菜和绿肥作物,减少越冬板田,破坏稻跗线螨越冬场所,降低螨源基数。 

②注重品种轮换更新,选种对跗线螨抗性好的品种,提高晚稻整体抗螨水平。

③适当提早播种、移栽时间,避免晚稻易感生育期与9月后高温、少雨天气重合。
2、化学防治

  抓防治适期:前期降低虫口数量,后期保护剑叶叶鞘是防治水稻跗线螨的原则。跗线螨主要是影响水稻的抽穗和灌浆结实,应着重在水稻生长后期进行防治。晚稻一般在9月中旬和10月初孕穗中期和破口抽穗后结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等一起统防统治,可完全控制稻跗线螨的为害。

②药剂防治:由于跗线螨生长在水稻叶鞘内,故需要使用具有内吸和渗透性强的药剂,防治效果才理想。施药液量一定要足够。亩用虫螨净100毫升或阿 维 菌 素 乳 油 10~15毫升或 5%阿维·哒螨灵乳油 60毫升,施药后48小时死亡率达到90%以上;

图片

四、与水稻紫杆病的症状识别

水稻紫杆病又称紫鞘病、褐鞘病、不稔症、黑骨病,在孕穗期发病后,剑叶叶鞘会出现褐色散生的针头状小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褐色小点增多、逐渐融合呈紫色或褐色斑块,部分或整个剑叶叶鞘受害变褐,最后导致叶鞘枯黄。剥开叶鞘,茎秆内壁有不同程度的变色。有时也会危及稻粒,使稻粒出现紫褐色病斑、灌浆不饱满,严重时甚至出现白穗。

除病菌危害外,螨类(跗线螨)危害水稻也会使剑叶叶鞘褐变,其不同之处在于叶鞘上不产生小褐点,在叶鞘内部有很多螨虫,而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水稻螨类或其他虫害造成的伤口会加剧水稻紫杆病的发生。因此在生产往往认为,水稻紫杆病是由螨类和弱寄生腐生菌共同作用引起,需经过专业的检测才能准确判断。

水稻紫杆病与叶鞘腐败病的症状区别:发病前期均会生有褐色或紫色小点,但后期症状有明显区别,叶鞘腐败病的病斑中心为灰褐色,有比较明显的病健交接边缘,严重时出现虎斑纹状病斑,而紫杆病无明显的病斑边界。湿度大时,叶鞘腐败病的病斑处会有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

还有一些农户觉得水稻紫杆病与稻瘟病有些相似,其实稻瘟病在穗颈、茎秆上易发病,而叶鞘常不发病;水稻紫秆病常在叶鞘发病,而穗颈、茎秆不易发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