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咱该如何应对救援舆情?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1-11-25

什么是舆情,就是不想让社会面知道的内幕让人公开了,传播了,影响了行业形象,也或是公正、公平受到质疑,对下一步工作开展不利。更多的时候是口口相传的谣言让人相信了,造成了被动。

为什么有人相信谣传?

那是因为谣传不用动脑子张口就来,可是写《公告》需要动脑子、花时间。

在北方长大的60后,70后都知道“压火”是什么意思。

上世纪6070年代,生活条件不好,冬季取暖要生火炉,晚上睡觉的时候,得把煤沫子用水浇湿,然后倒进火炉中,然后把火炉的风门关了,保证火炉有持续的温度。第二天一早,打开风门,用火钩子一捅,火就又烧起来了。

我们身边很多火灾,扑救时间长,难度大,其实就是“压火”造成的,原本一夜就可以烧光,结果烧了三天三夜、五天五夜、七天七夜……结果一样。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舆情。

舆情很可能影响领导对某次救援成功与否的判断和决策。

通常情况下,我们应对舆情也采用“压火”的办法,应对者以为看不到“明火”了,就可以了事,可“阴燃”造成的舆情自然消亡的时间会更久。

道理很简单,你有十张嘴也说不过一张胡说的嘴,所以应对舆情不该仅仅是删贴、堵嘴,而是让那张胡说的嘴改口。

这事我干过。

当年,半夜,一个跳蚤市场被烧了,出现了舆情。

主要内容是:消防队电话一晚上没人接,是某人骑车去消防队把人踢起来,才来救火,来了之后,消防车里没水。于是,一群“跳蚤”就要围政府办公楼要求赔偿。

那天半夜,我到现场,第一件事告诉参谋长,已烧起来的就让去烧,咱们的目的是保护没烧的,不然这些“跳蚤”的烂货三天三夜也烧不完,我们不能“压火”,你就是把火打灭了,也是烧成了一堆垃圾,这种扑救毫无意义。第二件事,把监控室的视频硬盘取出来,安排人马上调取、剪辑。第三件事,防火人员马上到场,取证,确定起火原因,不能拖。

大火烧了一夜,把该烧的烧完了。

我们保护了相毗邻建筑的其它市场的安全。

消防工作是止损的,已损的就失去了扑救价值。

特别说明:火灾具有特殊性,如果是家庭火灾,一个沙发着了,就得打灭,不然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人员中毒,所有家俱熏黑……一千种火灾有一千种的应对方法,我只是表述对这一起火灾的应对,并不是推广不得“压火”的理念。

硬盘录像调出来了:情况一目了然,当班的保安聚众喝酒,喝多了,打起来了,起火了,他们在搬自己的东西,视频中火越来越大,没人报警。

我们调取了接警台的录音,校对了各种录音、录像设备的标准时间。第一次报警时间距火已猛烈燃烧过了二十分钟。保安凭人力已无法控制。

于是,保安们商量后开始传播谣言。

第二天,当舆情刚开始发酵时,我们把当地电视、广播、报社的记者请到会议室,播放了视频和接警录音及消防车出动时带有时间显示的监控视频,以及街道监控视频。一切行动符合接警出动标准。

当天晚上,电台播放了全过程的视频和录音,于是,舆论导向变了。于是,没来得及跑路的几个保安被公安控制了。

我去看守所做笔录时,这些保安头快塞进裤裆里。

然后,我们让这些胡说的嘴把真实情况再说一遍。

然后再曝光一次,一起舆情就这样解决了。

现在,我们一起火灾的调查报告几个月才出台,总让人觉得有什么事藏着掖着。

面对舆情,不正面回应,就有负面的谣传。处置舆情就是和时间赛跑,一定要思路清晰,不然群众宁可相信谣传。

灭火是个技术活,采用“压火”的办法事实上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这不是专业问题而是经验问题。

教训是过去式,但也预示着未来可能重复。

让该烧的快快烧完,让没烧的一点别烧,别管别人怎么说,保全更多的财产才是救援的意义。

应对舆情也是个技术活,可以在网上搜索出很多方法。但那些方法缺少实践性和操作性,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不会有一次舆情的处理方法一样,实事求是最基本的原则。

面对炒作时,习惯性的保留80%,公开20%,如此,我们的处理方法就会被动。如果倒置,公开80%,保留20%,也许就占有主动。

常说,谣言会不攻自破,但事实上谣言就是谣言,你不攻永远都存在。

主动攻,越早越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