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传彪 || 暮年回原乡,古稀忆母校---纪念母校百年华诞

 醉卧蘭亭tumvn7 2021-11-26


暮年回原乡 古稀忆母校 

                ——纪念母校百年华诞                                       

六十年前,刚满十三岁的我考上了连江一中,心情无比激动。原因很简单:一、每月的粮食定量可以增加四斤(这可是救命粮!)。二、听说一中能够申请助学金(最高达七元)。三、六年后就可以考大学,上清华了。     

也许是造化弄人,六年后当我告别母校时等待我的却不是梦寐以求的清华,而是满目苍凉的山村。67届莘莘学子们卷起铺盖,各奔东西的那一天大家竟然连相拥道别的激情都没有,从此天各一方,“相忘于江湖”了。六年前的憧憬,一朝梦碎,我的心在滴血。原本马上就能叩开的大学之门,而今之后只能泪眼梦中见了!

离开一中不久我就来到一个偏僻的山村插队落户。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城镇户口,加之父母双亡,此时的我生活着落都难言无虑,自信又何从谈起?记得一次急着回城,路过一间卖茶水卖食杂的路边小店,我忍不住拐了进去想乘个凉歇个脚,却忘了自己破斗笠下穿的是一件山区农民的麻布服,还打着赤脚。只见店里两个歇客坐在一条长凳上各自翘着二郎腿,丝毫没有挪动让位的意思,而老板也装作没看见。我只好知趣地退了出来,站在墙边漫无目的地看着店铺门板上残留的小半幅古代山水画。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居然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其实是几可乱真的赝品)! 我赶紧问老板这么珍贵的名画为什么把它撕掉一大半?老板有点吃惊地望着我,“真的吗?小时候我就听我爷爷说过这是一幅元代名画,可是这么多年却从没有过往行人正眼看过它,所以我也就不当一回事了。今天是第一次有人证实我爷爷的结论。请问你是连一中毕业的吗?”我笑着点点头,老板赶紧把我请进店里,那两个歇客也都站起身来,客气地给我让座。我知道他们与其说是给我让座,不如说是给连江一中的金字招牌让座。

在我人生最坎坷、最落魄的年代,一位平时对我十分友善,本人也对其暗恋多时的姑娘,突然向我表白心迹,并邀请我去她家玩,说是她父母想跟我见见面,聊聊天。我顿时喜从天降,好一阵激动,但随即就冷静下来了。几天后我还是如约到她家。宾主落座后她爸爸首先自报家门,说道:“我儿子定居香港,我大姐在新加坡,二姐在菲律宾。”言下之意不言自明,希望我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知难而退。没想到我接过话茬,马上从香港当时的社会动乱,大陆供港的三趟列车,谈到了新加坡的供水紧张及其与马来西亚的对抗,再一路谈到菲律宾的女佣以及每年菲国周边海域形成的数十个台风源。老先生傲慢的表情明显有了转缓,从他惊讶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出他心中想说却欲言又止的潜台词:“这小子非池中物,将来必成大器。可眼下怎么摆得上台面?”我起身告辞,老太太很客气地送我到门口,口中喃喃道“××经常在我面前说到你很聪明,很会读书。要是没有该死的文革,你这一中高材生肯定上大学了。可惜啊!”

一路上我一直在想,这老两口难道欣赏的仅仅是我吗?假设我只是个农村青年,不是一中老三届高中生,纵使我学问再高,口才再好,在连江人的心目中充其量不过是个能言善辩的社会小混混罢了。是连江一中给了我一个无形的平台,才让我小小一点聪明才智能得以十倍百倍地放大!我这是“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啊!

连江一中——我的母校,你多年教书育人的硕果和人才辈出的口碑是那个年代守护我自信自尊的不二后盾。我爱你,连江一中!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工作午餐)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青春在哪里度过,哪里就是他永远的青春原乡。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知识源头在哪里,哪里便是他永远的知识原乡。而连江一中恰恰是我二者兼而得之的地方。我十三岁考入一中,十九岁离开,人生最美丽、最有激情、最富幻想,正值青春含苞待放的美好岁月都留在了一中。至于知识原乡,真正的过来人一定深有感悟。本人在多所大学担任教授。在与各位教授学者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无一不认为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让他们受益终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连江一中给与我的并不仅仅是数理化文史地的基础教育,更包含了一层知识原乡的厚重定力。

在可以正常学习的那五年中,我几乎每天早自习和中午休息时间都静静地坐在一中大榕树下念课文,背英语单词,用树枝在地上演算池伯鼎先生的数学习题。实在累了,抬头看一眼校长楼墙上的大幅标语“健康地为祖国工作四十年!”立刻又有了精神。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真是我“累并快活着”的最美好时光。在随后上山种田与工厂打铁的日子里,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总是如醉如痴,无比怀念,可惜时光不能倒流。

连一中的于英吉校长是出了名的严肃与不苟言笑。记得一天早上我正在墙边的草地上大声朗读英语,恰好于校长骑着自行车从旁边经过。他居然停下车子,面色和蔼地问我,“是在读英语?”“是,但我朗读的是参加演讲比赛的稿子。”他接着用手指了指我的双脚,说道“天气这么冷,草地太湿,别受凉了。”我感动得连连点头,表示感谢。

一中留给我另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是建校四十周年全校学生的大会餐。校总务主任提前一天在课间操时间向我们透露了会餐菜单。他兴致勃勃地登上石台子,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餐食内容如下:馒头半斤,粉干四两,炸鱼两块,橄榄三粒,有汤有汁,基本够饱。”听着他抑扬顿挫的告示,我禁不住频频用舌头舔着嘴唇。

连江一中教过我英语的老师共有三位,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陈国栋老先生(连一中代课老师)。一九七一年我刚从农村回城,听说陈老师病重,我特意专程去福州仓山看望老先生。可谁曾想我好不容易找到他的家,却被告知先生已于一个月前辞世了。听到这噩耗,我禁不住悲从中来,我口袋里正怀揣十元钱十斤粮票准备送给先生啊,此时却阴阳两隔!征得先生侄儿的同意,我进入了陈老师的卧室。在靠窗的破旧桌子上,我取出一张白纸,恭恭敬敬地写下:“陈国栋老师千古!您的学生张传彪专程来看您了。”

“楚乡卑湿叹殊方,鵩赋人非宅已荒。”陈先生治学严谨,一身正气,晚年却落得如此下场。悲矣哉!

刘一涵老师是我印象十分深刻的高中语文老师,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大姐”。记得,当时一位同学突发高烧(摄氏41),被紧急送往县医院急诊室。刘老师一路相伴,关怀备至,还自掏腰包为患病学生付清了医药费。在所有依然健在的当年一中的老师中,刘老师是笔者唯一至今保持通讯联系的人。前不久刘老师在微信中还语重心长地提到,“一九六五年底我到过你家进行家访,你家两间小平房,你妈妈重病卧床、、、、、”半个多世纪前的家访往事,耄耋老人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试问世间情为何物?——一朝师生谊,终生永不忘!啊,连江一中,我爱你!

有人十分贴切地把母校比作母亲,可母亲也有自己的性格脾气,每个母亲对自己子女的关怀、慈爱和舔犊之情也各不相同。记得当年一中政治教研组有个戴眼镜,身材矮小的老师。他的专职工作好像不是教书,而是专门搞阶级斗争。此人一天到晚都在观察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政治态度,那双滴溜溜的眼睛似乎总在监视人,寻找哪怕一丁点儿的阶级斗争新动向。每次遇见他我都远远地躲开,比躲贼躲瘟神还紧张。可事有不巧,一天有件事我不得不去找他。走进他的办公室,我毕恭毕敬地叙述了事情的原委。他一声不吭,面无表情,我无意中望了望他的眼睛,忽然支吾起来。那双眼睛冷若冰霜,使人感到仿佛那是一片昏暗的荒原,我终于决定绕道走了。

在那个荒诞的年代,一中学生的政治地位、政治待遇并不平等,他们因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政治表现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我的一位同班同学仅仅因为父亲在台湾,平时讲话不太检点而被开除。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一位山东籍的高三同学身上。试想,因家庭原因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开除学籍,宁有天理乎?他们何罪之有?那个荒唐的年代发生在母校身上的荒唐事如今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但愿一中教书育人的事业从此永远走在康庄大道上!

 本人一生中总共有四个母校,除了连江实小和连江一中,还有两所本科大学。从名声、地位和规模上看连一中肯定比两所大学逊色多了;但在我的心中,一中的分量始终是沉甸甸的。它在我人生最低谷、最没有自信的岁月里,给了我在人前昂首挺立的底蕴。

           (2017年春节摄于连江一中)

作为一中的资深校友,本人也从来没有位卑忘报恩,总希望以自己的一点点成就为母校增光。这个夙愿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一九七八年笔者以连江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取了第一志愿福建师范大学,第二年又以优异成绩跳级学习,还荣获福建师大建国三十周年全校征文比赛一等奖。该一等奖获得者共四人,其中三人为中文系(含中文系老师),本人是唯一一个非中文专业的。迄今为止,我已经被全国七所本科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并受邀在国内外二十余所大学讲座、讲学或大会发言。本人共出版专()著六本,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顺便提一下,年过古稀的我至今依然是全国三所本科大学学报的特约审稿人。母校啊,一个甲子前的学子今天向您献礼了!

  祝贺母校百年华诞,再创辉煌!

 (武汉大学演讲照)

   (与石河子大学(211重点大学)部分教师合影)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演讲照)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演讲照)

  (澳洲QUEENSLAND大学演讲照)

  (澳门大学演讲照)

  (与我的阿拉伯孩子们在一起)

  (台湾辅仁大学演讲照)

作者简介:张传彪,退休教授,共出版专著5 本;主审译著1本;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现为国内3所本科大学学报特约审稿人;曾受聘担任石河子大学、常州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湛江师范学院、福建工程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讲座教授。

作者原系连江一中1967届高中生,19691月上山下乡,插队在连江县丹阳公社东山大队。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微信ID:YM050814或者(Yf1311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