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经中药规律

 图书 馆员 2021-11-26

12经中药规律

编者按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由于生活环境、物产种类以及丰富程度、人们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决定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体质状况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种类、性质的疾病,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针、灸、砭、药、按跷等。

今天,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物质饮食的丰富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的病生于内,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病人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可那么多的中药我们如何能记住各药物的升降沉浮、性味归经呢?从网络上收集了这篇12经中药规律,例举各经常用的中药与配伍,与中医学习者共同学习~

手太阴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耆更参苓。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针灸录音全集,免费听!!

手阳明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足阳明胃经

补胃必须苍白朮,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温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泻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足太阴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

泻脾之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胡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手少阴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合来大有功。

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必须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足太阳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足少阴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手厥阴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手少阳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足少阳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足厥阴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心经用药歌

助阳桂附与细辛,泻火黄连侄子心,龙眼熟地补心血,生地胶东养心阴,

人参五味益心气,朱砂琥珀定心神,通窍菖蒲苏和香,豁痰牛黄竹沥临,

欲化瘀阻急性子,桃红川芎并丹参。

1、养心阴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山栀,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5、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冰片。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藤。

2、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3、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肉苁蓉。

4、平肝潜阳

(1)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

(2)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

(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菊花。

6、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化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1、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莲子肉,葛根,山药,大枣,芡实。

2、温脾阳----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叩,白叩仁,砂仁,草豆叩,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芡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苍术,白术,如米,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砂仁,叩仁,陈皮,木香,藿香,厚朴,枳壳,大腹皮,佩兰。

6、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7、清脾热----黄连,黄芩,大黄,连翘,石膏,山栀子,芒硝,西瓜,绿豆。

1、滋肺阴----天冬,麦冬,沙参,山药,阿胶,百合,川贝,黄精,玉竹,花粉,石斛。

2、补肺气——人参,黄芪,党参,炙甘草。

3、敛肺气——白果,五味子,诃子,乌梅,粟壳,白芍。

4、止肺气——白芨,仙鹤草。

5、通鼻窍——辛夷花,苍耳子。

6、温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生姜,紫苑,款冬花

7、清肺热——桑叶,黄芩,知母,栀子,瓜蒌皮,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芦根,茅根,枇杷叶。

8、宣肺气——桔梗,杏仁,前胡,射干,牛蒡子,桑叶,蝉蜕,百部。

9、降肺气--百前,前胡,枇杷叶,马兜铃,莱菔子,苏子,款冬花,旋复花。

10、清热痰--贝母,瓜蒌,天竺黄,竹沥水,胆星,射干,百前,黄芩,芦根。

11、温寒痰--白芥子,半夏,细辛,陈皮。

12、化痰核--夏枯草,贝母,瓦楞子。

13、泻肺水--葶苈子,桑白皮,黑白二丑,冬瓜皮。

1、滋肾阴--熟地,龟板,阿胶,女贞子,旱莲草,元参,天冬,枸杞子,黄精,紫河车,山萸肉,怀牛膝,制首乌,桑寄生,沙苑子

2、温肾阳--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补骨脂,巴天,肉苁蓉,狗脊,续断,沉香, 葫芦巴。

3、固肾精--金樱子,菟丝子,桑螵蛸,莲须,芡实,五味子,龙骨,杜蛎,益智仁。

4、填肾精--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阿胶,龟板胶。

5、壮筋骨--杜仲,续断,狗脊,怀牛膝。

6、泻相火--知母,黄柏,泽泻,丹皮,地骨皮,元参。

1、温胆(补胆)--酸枣仁,山萸肉,五味子,地黄,陈皮,半夏,生姜,干姜,当归。

2、清胆(利胆)--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穹,金钱草,苦参,栀子,茵陈,竹茹。

3、泻胆--龙胆草,茵陈,黄芩,川楝子,栀子,青蒿,黄连。

小肠

1、温小肠--同温脾胃药。

2、清小肠热--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芯,瞿麦,滑石,茯苓,小蓟,蒲黄,车前子,茅根,猪苓。

1、温胃阳--同温脾阳。

2、益胃阴--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

3、清胃热--生石膏,知母,黄连,大黄,滑石,大青叶,芦根。

4、散胃寒--良姜,生姜,丁香,草寇,毕澄茄,肉桂心。

5、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

6、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黑白二丑。

7、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枇杷叶,半夏,竹茹,乌药。

大肠

1、温大肠--同温脾胃药。

2、涩大肠--石子,诃子,乌梅,秦皮,肉豆,莲肉,芡实,煅龙骨,煅牡蛎,伏龙肝,粟壳。

3、清肠热--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败酱草,马齿苋,白头翁,槐花,地榆,侧柏叶,连翘,  芒硝,黑白丑。

4、涤肠热--槟榔,厚朴,大腹皮,枳壳,大黄,芒硝,黑白丑。

5、润肠燥--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蒌仁,肉苁蓉,当归,元参,麦冬,生地。

6、杀肠虫--使君子,苦楝皮,雷丸,南瓜子,槟榔,鹤虱,榧子。

膀胱

1、固膀胱--龙骨,益智仁,鹿角霜,白果。

2、温膀胱--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毕澄茄,山茱萸。

3、利  水--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防己,地肤子,车前子,通草,冬瓜皮。

4、通  淋--扁蓄,瞿麦,海金砂,土茯苓,金钱草,木通,滑石,甘草梢,芒硝。

5、利湿热--茵陈,栀子,地肤子,知母,黄柏,龙胆草,金钱草。

痛经第一方,传承1800多年,只有1%的中医人知道

什么是痛经?

妇女经期或月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也叫“经行腹痛”。

西医学中的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及盆腔炎性疾病等可出现痛经。

疼痛的发生机理是气血不通畅,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不通最重要的病因是寒邪,因为寒性收引、凝滞,寒邪侵袭人体,使经脉收缩,气血运行不通畅,则会发生疼痛。

痛经多见于血虚有寒的体质,经期抵抗能力下降,更容易感受外界的寒邪,使气血流行不畅而发生痛经。

方剂来源

当归四逆汤是治疗痛经的第一方,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

《伤寒论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二十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第352条: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當歸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個(擘)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薑半斤(切) 吳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方剂分析

当归四逆汤即桂枝湯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营,以桂枝、细辛温经散寒,以炙甘草、大枣补益中气,以通草通行血脉,合而论之,则能和厥阴以散寒邪,调营卫以通阳气。

原本用于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厥冷证。手足厥寒而脉细欲绝,强调的是血虚的病机,因血虚寒凝,不能温养四肢,故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若痛经而伴有手足发凉的,是血虚寒凝子宫的表现,是当归四逆汤的典型适应证。

若同时伴有胃寒吐逆之类的表现,就是“内有久寒”,可以用当归四逆加吴苿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以温中和胃,散寒降逆,且以清酒助药力而活血散寒。

现在剂量和服法

当归四逆汤:

当归12克  白芍12克  桂枝12克

细辛3克   通草6克    炙甘草6克

大枣4枚

用水1600毫升,先浸泡30分钟,大火烧开后小火煮取药液600毫升左右,分3次于饭前1小时左右温服。每次经前服3剂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煎服方法与上相同,吴苿萸6克,生姜3片,只是要用水800毫升,用清酒800毫升煎药。清酒即清沌的陈米酒。

医案

万某某,女,22岁。患者经来腹痛已有5年之久,曾服温经汤及调经诸药,收效甚微,乃请余诊治。自述平时身冷恶寒四肢疫软无力,小腹常觉不温,月经愆期,白带多而清稀;每逢经期小腹剧痛,痛时手足冰冷,口不渴,时吐清涎;小便量多。舌质淡暗、苔薄,脉沉迟细弱。证属虚寒逆经。欲以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治之。

处方:当归15克,桂枝12克,白芍(酒炒)15克,细辛6克,大枣18克,木通9克,炙甘草6克,官桂9克,台乌9克,艾叶(炒)6克,吴茱萸9克,生姜9克,加白酒一杯同煎。嘱在经前煎服此方3剂,下月经期前再服3剂。后6剂而愈。

按语:素体血虚,肝阳不足,阴寒侵袭,厥阴经寒,血脉凝滞,不通则痛。当归四逆汤专为厥阴伤寒而设,女子又以肝为先天,厥阴之脉绕阴器而抵少腹,凭其脉证,当属厥阴虚寒;又见口不渴,时吐清涎,则又知胃中宿寒,故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而散补而通,果中。

其他方法

(1)艾灸穴位:关元、三阴交。

关元 :脐下三寸(四指)


三阴交

用艾条灸关元、三阴交各15分钟,也可有效的缓解痛经。

(2)针刺穴位:

经行不畅,少腹疼痛者,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取穴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

腹痛多在经净后,痛势绵绵不休者,以任、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为主,取穴三阴交、关元、足三里。

另附两个常用经验穴:

平衡针灸的痛经穴

局解:在胸骨体中段,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支及第四肋间神经前皮的内侧支。针刺特点:以针刺第四肋间静脉的前皮脂的内侧。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法,针体进入一定要求深度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


董氏奇穴的妇科穴

部位:位于大指第一节尺侧,计两穴,取穴采用三分点法。五分针,针深两分,一用两针。

(3)生姜红糖水:经前3天开始喝生姜红糖水,水温高一点,也有缓解痛经的作用。

(4)注意保暖,不要接触凉水,不要吃生冷食物,避免疲劳、紧张等,可减轻痛经症状。

中医脏腑用药规律

中医脏腑用药规律

一、肝

柔(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子、牛膝、鸡血藤、大枣、木爪。

补 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沙蒺藜、鳖甲、白芍、乌梅。

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仙灵脾、荔枝核、肉苁蓉、川椒。

清肝------------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竹叶、连翘。

泻肝火---------龙胆草、胡黄连、黄连、黄芩、白芍、青黛、青蒿、茵陈、金钱草、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泻 平肝潜阳------平肝一般用菊花、白蒺藜、川楝子、天麻、钩藤;潜阳用石决明、珍珠母 、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镇肝用代赭石、灵磁石。

熄肝风---------羚羊角、钓藤、天麻、白蒺藜、姜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

疏肝郁(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川楝子、橘子叶、木香、元胡、沉香、薄荷、白蒺藜、旋复花、苏梗、橘络。(佛手、香橼、八月札、娑罗子、玫瑰花、绿萼梅、荔枝核)

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二、胆

温胆(补胆)-------酸枣仁、地黄、山萸肉、陈皮、半夏、生姜、干姜、当归、五味子。

清胆(利胆)-------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芎、金钱草、苦参、栀子、茵陈、竹茹。

泻胆------------------龙胆草、茵陈、黄芩、川楝子、栀子、青蒿、黄连。

、心

养心阴(血)、安心神-----------柏子仁、酸枣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

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助心阳----------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泻心火-------犀角、牛黄、黄连、木通、黄芩、栀子、生地、大黄、丹皮、天竺黄、连翘、竹叶、莲子心。

泻 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牛黄。

四、小肠

温小肠---------同温脾胃药。

清小肠热-------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心、瞿麦、滑石、赤小豆、苦参、

赤茯苓、小蓟、蒲黄、车前子、茅根、猪苓。

中医脏腑用药规律

五、脾

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升举阳气)、葛根、薏苡仁、莲子。

补 温脾阳-----------干姜、苍术、昊茱萸、肉豆蔻、半夏、砂仁、白蔻仁、草豆蔻、益智仁。(注: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三豆蔻均有温中散寒作用)

养脾阴----------山药、黄精、芡实、白芍、蜂密、大枣。

清脾热-----------黄连、连翘、大黄、黄芩、石膏、山栀、芒硝、西瓜、绿豆。

泻 燥脾湿----------苍术、白术、苡仁、半夏、厚朴、茯苓。草豆蔻、草果、

理脾气-----------陈皮、砂仁、蔻仁、香橼皮、木香、藿香、佩兰、厚朴、枳壳、大腹皮。

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六、胃

补 温胃阳---------同温脾阳。(注: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三豆蔻均有温中散寒作用)

益胃阴---------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

清胃热---------生石膏、知母、黄连、大黄、滑石、大青叶、芦根。

散胃寒---------良姜、生姜、丁香、草蔻、毕澄茄、肉桂心。草果

泻 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

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黑白丑。

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枇杷叶、半夏、竹茹、乌药。

七、肺

滋肺阴---------沙参、麦冬、天冬、山药、阿胶、百合、川贝、石斛、花粉、黄精、玉竹。

补肺气---------人参、黄芪、党参、炙甘草。

补 剑肺气---------五味子、白果、诃子、乌梅、米壳、白芍。

止肺血---------白芨、仙鹤草。

通鼻窍---------辛夷花、苍耳子。

温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生姜、紫苑、款冬花。

清肺热---------桑叶、黄芩、知母、栀子、瓜蒌皮、桑皮、骨皮、生石膏、芦根、茅根、枇杷叶。

宣肺气---------杏仁、桔梗、前胡、射干、牛蒡子、桑叶、蝉蜕、百部。

泻 降肺气---------前胡、枇杷叶、马兜铃、白前、莱菔子、苏子、款冬花、旋复花。

清热痰---------贝母、瓜蒌、天竺黄、竹沥水、胆星、射干、白前、黄芩、芦根。

温寒痰---------白芥子、半夏、细辛、陈皮。

化痰核---------夏枯草、贝母、瓦楞子。

泻肺水---------葶苈子、桑白皮、黑白丑、冬瓜皮。

八、大肠

补 温大肠---------同温脾胃药。

涩大肠---------赤石脂、诃子、乌梅、秦皮、肉豆蔻、莲肉、芡实、煅牡蛎、伏龙肝、米壳。

清肠热---------黄连、黄柏、黄芩、白头翁、败酱草、马齿苋、槐花、地榆、侧柏叶、连翘、大黄、芒硝、黑白丑。

涤肠实---------槟榔、厚朴、腹皮、枳壳、大黄、芒硝、黑白丑。

泻 润肠燥---------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蒌仁、肉苁蓉、当归、元参、麦冬、生地。

杀肠虫---------使君子、苦楝皮、雷丸、南瓜子、槟榔、鹤虱、榧子。

中医脏腑用药规律

九、肾

滋肾阴----------熟地、龟板、阿胶、女贞子、旱莲草、元参、天冬、枸杞子、黄精、紫河车、山萸肉、怀牛膝、制首乌、桑寄生。

温肾阳----------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狗脊、续断、沉香。

补 固肾精---------金樱子、桑螵蛸、莬丝子、芡实、莲须、五味子、龙骨、牡蛎、益智仁。

填肾精---------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阿胶、龟板胶。

壮筋骨---------杜仲、续断、狗脊、怀牛膝

泻相火---------知母、黄柏、泽泻、丹皮、骨皮、元参。

十、膀胱

固膀胱--------龙骨、益智仁、鹿角霜、白果。

温膀胱--------茴香、肉桂、乌药、沉香、毕澄茄、山茱萸。

利水-----------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防已、地肤子、车前子、通草、冬瓜皮。

泻通淋-----------萹蓄、瞿麦、海金沙、土茯苓、金钱草、木通、滑石、甘草梢、芒硝。

利湿热--------茵陈、栀子、地肤子、知母、黄柏、龙胆草、金钱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