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2年,邯郸发现“穿越”文物,最初连专家也搞不懂它是什么东西

 明日大雪飘 2021-11-26

不少粉丝反映时常找不到盛世文玩

为了让大家能第一时间浏览到盛世美文,

请大家不要客气地置顶吧。

点击上方 “盛世文玩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这样就能每天准时相约啦图片

图片

对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许听过一句话“先秦看陕西,文物上故宫”,从这句话也反映出了陕西和北京的历史悠久;当然,我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名城又何止这两处,比如河北邯郸就是一座横跨数千年的文化名城。单就考古而言,著名的邯郸博物馆不得不提,去过的朋友或许对一件文物还有印象,乍一看就像是今天的“马桶抽”;还有朋友笑称这是一件“穿越”文物,其实别说今天,就是刚出土时的考古专家也不知道它是什么。

图片

时间暂回到1972年,河北邯郸张庄桥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像往常一样正在自家地里干活;一锄头下去竟然震得虎口发麻,再回手往外一带,居然从地里翻出一块石板,地里则陷出一个黑窟窿。这可把农民吓了一跳,难不成自家地下连着“海眼”?这里说明一下,1972年考古并不发达,一般老百姓也联想不到“古墓”、“文物”之类的名词,但“地下连海眼”的传说可是盛传与河北,尤其“燕京”、“房山”传的最神;因此,邯郸的这位村民第一反应也是“海眼”,并一路小跑将该消息传给了村里的领导。

图片

简略地讲,村里又层层上报,终于惊动了考古专家,一支专业考古队很快成立;经过勘察,那位村民翻出来的“黑窟窿”是个盗洞,而下面很可能是一座古墓,难不成已经被人光顾过了?“抢救性发掘”就此展开,并出土了300余件各类文物,最终专家确定,这是一座距今数千年的东汉诸侯贵族墓葬;至于墓主人是谁,由于没有墓志铭或文字可以证明,至今没有相关消息。

图片

说到这或有朋友说了“没有文字就说这是一座贵族墓,是不是太武断了?”这一问题其实很好解释,尽管墓中没有发现文字,但青铜器足以证明墓主人的“贵族”身份;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青铜在千年前可是被称为“金”的,尽管汉武帝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可青铜器依然不是民间百姓能使用的高贵器皿,因此专家判断墓主人应是诸侯类的贵族。

图片

事情说到这似乎已经结束了,其实这才刚刚开始。考古队将300余件文物运回研究所,发现其中一件青铜器非常奇怪,也就是前面说的“青铜马桶抽”,其实这还仅是半件,另一半是个“大马勺”;这里说明一下,1972年连马桶都不多见,专家根本不认识“马桶抽”,至于“马桶抽 大马勺”的结合体,那就更不知道是什么了。简单来说,这件“奇怪”的青铜器通高51.7厘米,底径27厘米;“马桶抽”为支架,支杆顶部有个方孔,一个带把的“大马勺”就横插在上面。

图片

尽管专家们没见过这东西,可总要搞清楚它是干什么用的吧,于是各类猜想就出来了;有专家根据其造型猜测这是一盏“铜灯”,“马桶抽”是支架,“大马勺”是盛油的灯盏。乍一看,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但似乎又哪里不对,实事求是地说,这件青铜器做工简陋了点,似乎和“贵族”墓主人的身份不匹配;而且“大马勺”是可以和“马桶抽”分离的,一盏照明的灯架而已,弄这么麻烦根本没这个必要。

图片

总之,各类猜想层出不穷,但都有其解释不通的地方,最后只能将这件青铜器暂时搁置;后来还是专家无意间查阅资料,偶然翻开了《两垒轩彝器图释》才最终确定了这件青铜器究竟是什么。说明一下,《两垒轩彝器图释》中记录了一段魏太和时期的生活场景,即:太和三年二月廿十三日中尚方造铜熨人、熨斗;其中有件“支架熨斗”令专家茅塞顿开,原来“马桶抽 大马勺”的这件青铜器居然是古代的熨斗。

图片

后面的事就顺理成章了,古代科技虽然相对落后,但生活品质一点不比今天差,比如这件“青铜熨斗”就充分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简单地讲,古人将炭火放在熨斗(带把长勺)中加热,然后在衣物上推动,直到衣物平整,原理和今天使用的电熨斗类似。至于那个“马桶抽”,古人称之为“熨人”,作用依然是支架,不用熨斗时就插入“熨人”(马桶抽)固定,方便下次使用。

图片

今天来看,一件“熨斗”搞得这么麻烦,但在1972年鉴定这件文物可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弄明白这是什么之后,专家们也是相当鼓舞的,这件青铜器最终被命名为“青铜支架刻度熨斗”,还被评为“一级文物”,至今陈列与邯郸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