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提出 (1)实验分组与处理: 组1: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自身的另一部位。 组2:取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B系大鼠 组3:取与组2相同处理并出现排斥反应后的B系大鼠的T淋巴细胞,注射到未处理的B系大鼠并将A系大鼠的皮肤片移植到该大鼠。 (2)将上述各组若干只处理后的大鼠进行饲养,每隔一定时间观测皮肤片的存活状况并记录,计算皮肤存活率。 回答下列问题:(1)略 (2)分析与讨论:①略 ③略 ②为了进一步验证大鼠对移植皮肤起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实验思路的分组与处理中。若设置组4,其处理是给予大鼠免疫抑制剂,再移植皮肤片。用免疫抑制剂处理的理由是:给予大鼠免疫抑制剂,就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功能,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还可以设置组5其处理是:切除大鼠的胸腺,再移植皮肤。理由是:切除胸腺后,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2、 解 析 (1)验证性实验设计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说明:验证性实验的思路就是,改变实验条件让自变量发生变化,推测因变量也发生变化。就可以验证因变量的变化是自变量引起的。例如,上述题目中组2、3、4、5中,就是自变量——T淋巴细胞数量改变,引起因变量——受体皮肤存活率发生变化。 (2)“阴阳结合” 上述概念模型中提到改变因变量,观察因变量,那么如何改变自变量?推测因变量的变化呢?小编的思路是:“阴阳结合”。所谓阴阳结合,就是设计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推理。高中生物学常见实验对照方法见下图: 回到试题中:②为了进一步验证大鼠对移植皮肤起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实验思路的分组与处理中......该验证性实验的可变因素就是T淋巴细胞。如果把上述组2看作是对照组,那么组3就是阳性实验对照,即凡是肯定出现预期结果的组,为阳性对照组。组4、5可以看作是阴性实验对照,即凡是(肯定)不会出现预期结果的组,为阴性对照组。【小编注:若出现的实验预期结果比对照组减弱,可以理解为是阴性对照。比如,组4、组5中自变量T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因变量皮肤存活率也随之延长】 综上所述:设计验证性实验的思路就是:想办法改变实验中的自变量,即让自变量增强或减弱。当然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增强或减弱的程度可以是“断崖式”的;也可以是“渐进式”的。如组5就是“断崖式的”改变,切除胸腺,T淋巴细胞数量断崖式的改变。当然也可以在组4的基础上,设置组6:即渐进式的改变免疫抑制剂的浓度,若皮肤的存活率随浓度改变而改变,那实验的证据就更充分。 3、 争 鸣 浙江考试院给的参考答案是:还可以设置组5其处理是:切除大鼠的胸腺,再移植皮肤。理由是:切除胸腺后,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延长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按照上述模型分析,那么如果考试中考生关于组5的设计是:注射免疫增强剂或者是设计系列浓度梯度的免疫增强剂组。理由是:注射(梯度浓度的)免疫增强剂,T淋巴细胞数量减多,减短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评分组给分吗? 4、 回归教材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佛里研究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时,将活的S型菌的各物质分离提纯。并分别使其与R型菌混合培养。实验思路:(1)实验分组与处理如下: (1)为了进一步验证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实验思路的分组与处理中。若设置组4,则实验的处理为: (阴性对照,凡是(肯定)不会出现预期结果的组,为阴性对照组。当然这也是条件对照。) (2)后来的科学家研究不断证实,DNA不仅可以引起细菌的转化,而且纯度越高转化率越高(渐进式改变因变量)。 小编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教材中出现的实验,也是科学家的实验思路。这也佐证了小编上述解题的概念模型是可行的。来!和小编一起喊:验证性实验的思路是:改变(渐进式或断崖式)自变量,预期因变量(“阴阳结合”)。 5、 写 在 最 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