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十四、气短、少气

 仲景中医交流 2021-11-26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气短、少气

【治病策略】

1呼吸急促而不足一息者,为短气,是呼吸浅短而促也;气息似有若无者,为少气

2曹颖甫:胶痰在中脘,不能一时倾吐则上气。水痰在心下,阳气欲升不得则上气。上气固不同也

【辩证诊断】

1脾虚晨起胸闷气短、头晕脑涨,脾胃功能较为虚弱。脾气一虚,肺气先绝。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2短者,短气,吸气困难也。此胸中必有水饮阻隔,气不顺降,故觉气短。(泄水保中。)如无水饮,必有风热上冲,使气难降,故觉气短。如无以上二因而气短,则呼吸不能归根,此中气大败,有升无降,元气将拔,不独肺经不降而已也。(温养中下,补肺降气。)

3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则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收敛太过,则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收敛太过者,火气不能宣通也。

4心脏病发是有前兆的,像失眠,心口痛,大便不规则,脚冰冷,手指麻痹,呼吸短气等等都是。

5、(1短气,则似喘非喘,而不张口抬肩也。二证皆胸中气病。肺主气,故属肺也。

无论喘急,短气,若气促壅塞不能布息,为有余之实证

若气短空乏不能续息,为不足之虚证

2内因,谓饮冷伤肺,或因痰热也。外因,谓形寒伤表,表主皮毛,肺之合也,皮毛受邪,其次及肤,及肌,及胸,及腹入胃,皆令病喘,当审阴阳表里,从化主治可也。

6心阳虚者心悸、气短,动则气促,神倦嗜寐,心胸愁痛,面色苍白,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结而无力,或虚大无力。

【辩证治则】

1心下痞硬满、干呕短气:十枣汤

2六君子汤:自中脘以上有腹力,下脘无腹力,似肾着汤之腹证。脐下脱而无力,小便不利,或气急促迫,其人气短,或触事而惊,或步行易倒,尤以小儿多见此证,世称痫症者,亦时有之,其余诸病,不问其忧,合此腹证者,非六君子汤不治。

3、(1吴茱萸汤,治病在中焦上冲者,病在上焦非所治也。上焦者,风引汤

2脚气冲心,亦胸满短气,心中疼烦,风引汤

4胸中滞寒,扑通扑通跳动,呼吸急迫,甚者,如攀山径,喘息摇肩,或胸痛者,为茯苓杏仁甘草汤证。

5心下有停水,厉害了心悸,微者短气,短气都是胃有水。胃停饮就有小便不利,水不下行。如果水饮、湿痰是在心肺之间,要靠橘皮,病人感到短气,方用橘枳姜汤

6、(1喘急,短气,兼直视神昏,汗出润发,脉微四肢厥冷,皆死候也。

2与三阴寒证同见,是为阴喘,宜四逆杏仁,五味子,虚者倍加人参

3与三阳热证同见,是为阳喘,宜白虎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4与太阳表证同见,是为表喘,无汗者麻黄汤,兼烦躁者大青龙汤,有汗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5与阳明里证同见,是为里喘,宜大承气汤,兼结胸者,宜大陷胸丸

6若兼水气

A表实者,小青龙汤

B表虚者及小便不利,均宜五苓散加葶苈子。

C里实者,宜葶苈大枣泻肺汤,兼腹胁硬痛者,宜十枣汤

D里寒者,宜真武汤

7若脉微细,口鼻气短喘乏,而无阴阳表里证,此气虚喘也,宜保元汤(人参3克 黄芪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生姜1片 )加五味子,杏仁。

8若喘而唾痰稠粘,喉间漉漉有声,此痰喘也,重者宜瓜蒂散礞石滚痰丸(比例:大黄、黄芩各八两,沉香半两,青礞石(消煅)一两),轻者二陈苦葶苈子苏子之类也。

7发汗之后被攻,感觉烦热、呼吸呼不过来,就是栀子豉汤

8胸闷、短气:

1短气甚于胸闷:茯苓杏仁甘草汤

2胸闷甚于短气:橘枳姜汤

9肺叶不张是肺部多种疾患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咳嗽、气短、胸闷胀等症。袓国医学认为是肺中冷,“冷”是冷淡之谓,非寒冷之意。肺在正常情况下,吸气则张,呼气则缩。今肺中冷,肺中部分肺叶吸之不张、呼之不缩。其病因是久病伤津,津液耗伤而致肺叶虚弱无力。症见气短,动则尤甚,口吐涎沫,脉虚无力者,呼吸科急诊治疗,甘草干姜汤以温肺复气。

10呼气之短,用苓桂术甘汤之轻清,以通其阳,阳化气则小便能出矣;吸气之短,用肾气丸之重降,以通其阴,肾气通则关门自利矣。

11防己黄芪汤适宜于肥胖而具有易疲劳、气短、多汗、盗汗等症状者。

121心窝部、胃脘的地方很硬而悸动,不渴,心悸,茯苓杏仁甘草汤
2胃肠弱而消瘦的人,脐上部位出现悸动,古称水分悸动,心下胃的地方动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五苓散
3胁下胀满、咳嗽会痛,水在肝,小柴胡汤,重用半夏;
4身重、短气,水在脾,桂枝汤加白术、茯苓

13木防己汤应用于心脏疾的机会较多心脏瓣膜病、心功能衰竭、冠心病等疾病当有身体活动则呼吸迫促、喘鸣、浮肿等情时可使用该药方这时即使脉非沉紧也可以使用。对于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瓣膜病等心脏(心源性哮喘、肝脏均恶化亦有较好疗效可使呼吸变得轻松浮肿消退睡眠好转。

【辩证比较】

1若见小建中汤之腹状,而少腹拘急,痛引腰背,或腹中刺痛少气者,当归建中汤证也。刺痛者,痛若锥剌,血气不和而痛也。少气者,息短而弱,气短之谓也。

2、(1苓桂术甘汤证胸胁逆满、目眩、短气,呼气短;

2肾气丸证为少腹不仁,或脐下拘急而短气,吸气短

3麦门冬汤证之上气,中虚不降而气逆。茯苓杏仁甘草汤短气,乃湿凝而吸不能深也。脉象濡短,濡为淫象,短为肺气不降之象。

4、(1茯苓杏仁甘草汤心中悸而喘急,以茯苓利胸中之水,杏仁降逆平喘,甘草缓短气之急迫。杏仁甘草汤,对喘急有效,其证以心下,胸中悸为关键。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2橘枳姜汤胸满,饮食停留于咽,常迷乱如痒,喉中涩燥吐沬。橘皮除胸中气满,枳实消痞祛痰,生姜开胃散寒。治胸腹偏痛,呕逆者。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5阳明病:

1栀子豉汤:脉浮而紧(非胃实热),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热在上,

2大承气汤:脉或沉迟(胃结实热),腹满而喘,胃中已成热结,而心下又有水气,故有腹满而喘、短气、身重,而无咽燥、口苦之象,热在肠胃,发热汗出不恶寒,有潮热潮热为胃实之候

3白虎汤栀子豉汤症发渴时用白虎汤,以除其内热。

6 心中痞似堵塞,满胸胀满,息急、自胁下逆而抢心,如抢刺冲而痛,此乃胸中冷而有痰结宿饮,加之气郁不散反而上逆。

1枳实薤白桂枝汤开痞祛痰,散寒降逆之功。与人参汤所不同者,以喘息、咳唾之证别之。

2人参汤虽治吐涎,然不治喘息、咳唾、逆冷急迫等。人参汤以虚寒证为多

7阳明病的腹满而喘者,大多为大承气汤,因为胃中有热结、心下又有水气,故有腹满而喘、短气,且有潮热。但是如果有咽燥、口苦而无短气之征,当热在上,栀子豉汤,如果渴,白虎汤

81(邪)气实(正)气虚,羸弱而难施:方用补正之药佐以祛邪之品:人参一钱,白术一钱,甘草一钱,柴胡三钱,白芍三钱,麻黄一钱,半夏一钱,水煎服。

2气陷,补中益气汤

3气衰,六君子汤

4气寒,人参白术附子汤

5气虚,则用四君子汤

6气郁,则用归脾汤

7气热,则用生脉散

8气喘,则用独参汤

9气动,则用二陈汤人参

10气壅滞,则用射干汤

11气逆,则用消遥散

12气实:壮盛而易察:枳壳五分,白术一钱,陈皮五分,茯苓三钱,甘草一钱,山楂十粒,柴胡一钱,白芍三钱,炒栀子一钱,水煎服。

【经典回顾】 

《伤寒》:

1、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2、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燥烦,心中懊恼,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3、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4、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5、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6、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稍差,病过十日,外不解,脉续弦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7、发汗吐下后,虛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8、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9、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金匮》:

1、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2、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3、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4、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5、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6、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7、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8、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若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9、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10、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11、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2、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13、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4、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15、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16、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17、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8、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八味肾气丸)

19、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20、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21、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