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后学生时代的感伤到如今危机中年的木然

 庙论阅读 2021-11-26

看骚客文艺今天的推文,因为B站又发了一首刷屏的歌《入海》,所以易小荷发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

我留言说:无论从哪个时候回头看原来的自己,都是年轻的。但只要回头,就已经不年轻了。

我就顺便看了一下这首《入海》的MV,大概讲的是刚毕业的学生娃踏入社会的艰难的立足,有点感伤的情怀,我就想起了我很年轻的时候曾写过一篇叫《后学生时代的感伤》的小文。幸好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竟然在网上找到了这篇文字,主要写“入海”那几年与社会磨合时的心态。从学生状态到与社会磨合,可能是需要好些年的沉浮。

后学生时代的感伤

离开校园好些年了,好多人和事随时间渐渐模糊,我却依然怀念这已经逝去的校园生活。在网络的同学录上,我写下这样一句话:“为了留住渐被遗忘的记忆!”因为时间能抚平伤痛,也能淡忘快乐!我刻意留下这种记忆,让学生时代有个定格,有个延伸,这是我希望做的!

不经意间,在某期《读者》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标题——后学生时代。里面说从一个学生到一个“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就是后学生时代。这么说,我的怀念校园生活就是后学生时代的表现了,我还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人”!

偶尔想起昔日校园里的人和事,感觉是一种紧张工作后的放松,是一种失意后的愉悦,是一种平庸中的幸福感,是一种……可是其间也透出一丝丝感伤!特别是突然有一天听到一首名叫《七月》的歌,那丝感伤伴着歌声从心中涌起……

到底是什么让人觉得感伤?这是个不算简单的问题。细细想来,也许是学生时代的同窗现在已各奔东西,这样的好友在现在已不太好找;也许那时的交流沟通是无障碍的,而现在的沟通是有障碍的;也许是学生时代有好多美好理想,心比天高,懿薄云天,而现在理想已不在,活得很苟且;也许那时心中的女孩清丽脱俗,而现在的女孩太“物质”;也许学生时代中总憧憬的浪漫,被如今的现实击得粉碎;也许你在学生时代矗立起来的精神家园已面临倒塌的危险,甚至已同世贸大楼般从此消失掉了;也许……

不知道这种感伤算不算是逃离现实,毕竟校园生活离现实要远得多;也不知道这种态度是不是难于溶入这个社会,一个学生和一个“社会人”面对面,很多时候是不对等的。也许有些模糊追求的人生意义,理想还是生存,这是个问题;或者是在梦想和现实间难以找到一个契合点,找不到一个使自己平衡的支点,找不到一种属于自我的幸福方式;或者这本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享受校园生活的美好感觉,为的是精神的寄托;再或者这实在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虚伪的拥有着虚幻的所谓精神家园。

感伤倒让自己心灵宁静了不少,烦嚣暂时从头脑里消失。回忆美好总该是个好事情,后学生时代或许就会过去,或许会因为眷恋着它还继续留存。至于感伤,把它当作心灵的调节剂吧,这是生活的内容!

(大概写于2003年5月)

可是现在,人到中年,危机重重。上有老、有小的事实争辩,生存不易无需写在脸上,背影都能看得出来。感伤不感伤的早已无暇顾及。

我在百度上查了一下“中年危机”的词条,“中年危机”做为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产生原因是这样的:

个体在35~59岁,即进入中年之后,产生的生理及行为上的不适应和心理上的不平衡。男性在此阶段感受到老化的威胁,女性则在45岁以后进入更年期,生殖能力结束;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地位受到挑战,家庭中子女开始成家立业,部分工作为青年人接替,这种地位的变化,破坏了他们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内心矛盾重重,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情绪。到中年晚期危机最严重,此时他们已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在家,由紧张忙碌突然变得无事可做,活动范围减小,社会地位下降,使他们感到若有所失、内心空虚。若长期不能解决这种危机,就会使个体心理发展失调,出现病态的行为方式。

哎,还说啥,真有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慨叹。怎么着呢?只有承受这种中年危机,人虽木然着,也要想办法把危机转化成一种享受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