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求真务实的道路上,我们不希望运用和传播虚假的信息

 庙论阅读 2021-11-26

《读库》里是百科知识,没有专业论文的深奥,也不像豆腐块文章的浅薄。这不,读到汪诘老师的科普小文《科学思维要点》,系统的、简要的了解一些思维方法。

对于科普,我们常常想到的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什么星云啊黑洞啊,电子到底是微粒还是波啊,新冠病毒的传播与阻遏啊,太阳黑子是不是真能让地球流浪啊……

有位叫卡尔·萨根的科幻作家说:“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我想,科普让人们了解某种科学技术知识,不如普及科学思维方式

我觉得科学思维应当先行。如何行,需得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汪诘老师在《科学思维要点》中对于“信源”可靠度的介绍,特别让我眼前一亮。这次就主要说说“”。

信源:信息的最初来源。简单点说,就是你想要传达给别人的信息,最初是从哪里创造出来的。

通常,做为普通人的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无外乎是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之后多是通过网络,门户网站、微博什么的,现而今,几乎全集中在了微信里。就像我,现在已经几乎不看新闻,微信的朋友圈里、群聊里、公众号文章推送里偶尔获得些信息。

我相信每个人在获取信息时会有一个基本的处理,那就是对它的真实性进行初步的判断。判断的方式很多,但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凭常识和逻辑分析。比如有个信息说某个人依靠双手扑腾就飞上了一万米高空,这种不符合常识的信息我们通常会把它看成是一个笑话。

二是会看信息的发布渠道。比如每天新冠疫情的信息,因为是来自国家卫健委,通过央视播报,我们通常选择相信。而微信群里常发布说“延迟退休确定了,看你要延长几年退休”这类的消息,因为没有发布的官方来源,我们一般是选择不信的。

当然也总有些很容易辨别的虚假信息被人到处传,要嘛是猎奇娱乐心理,不管真伪,只博一乐;或中间有利益链条,故意为之;再就是自己真信了,就像马保国大师真相信自己的“接化发”是真功夫一样。

其实也有很多我们不能辨别真伪的信息,我们选择信或不信,结果错了。虽然那也不是我们的错,但总觉得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在求真务实的道路上,我们不希望运用和传播虚假的信息,那也就只有加强自我的学习能力。

在信息获取上,有一个“证据金字塔”,对信源进行了等级划分。

信源等级: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信息可靠程度的一种依据。信息的可靠度与其信源的可靠度是正比关系。信源等级越高,表示它的可靠程度相对也越高。

一级信源:国际组织的书面材料。WHO,IPCC,“联合国”、“世界”打头的官方组织。WHO是世界卫生组织,IPCC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还有诸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不过有一些打着联合国或世界头衔的山寨机构,要注意区分。

二级信源:科学办公认的那些高质量的科学期刊,尤其是Cell、Nature、Science,这三本期刊被并称为CNS。CNS(Cell, Nature, Science)是美国Cell(《细胞》)、英国Nature(《自然》)及美国Science(《科学》)三大举世公认的顶极科学期刊简称。CNS并不是专有名称,只是表示生命科学高水平学术杂志。

三级信源:国家级机构发表的书面材料和各类教科书。比如中国科学院,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等。这一级不多说。

四级信源:SCI收录的期刊。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 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或者叫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

五级信源:具有良好口碑的专业机构垂直类媒体。像前阵比较火的丁香医生,果壳网等。

六级信源:综合性的大媒体。如CCTV、CNN、BBC。

七级信源:某专家学者的个人著作、访谈等。比如张文宏,钟南山。

再往下还可以分,直到信源等级最差的道听途说。

需要说明,世界上的所有分类、分级其实都是人为划定的界线,而真实世界往往是复杂的,是不需要迁就这些界线的,总是会存在跨界的情况。

我们也不能尽信高等级的信源,就像说道听途说也有真消息,国际组织也可能撒谎。我们应该在该认真的地方,要保持质疑的态度。

在对信源的辨识上,常识和逻辑仍是基础。所以我们掌握科学思维,也就是在不断的强化吸收常识和逻辑知识,帮助我们认识这个扑朔迷离的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