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任安、《报任安书》及其他

 赵一刀 2021-11-26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沉痛讲述了他的心路历程,表明了他受到奇耻大辱后之所以苟活的原因,那就是:要写就《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他希望此书完成之后,“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如此则他的心愿达成,了无遗憾,“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写这封信的由头,一方面是因为任安曾经写给过司马迁一封劝进的信。这一点,《报任安书》的开头说的很明白:“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任安倒了霉,卷进“戾太子案“。司马迁写这封信时,冬日将近,而依照汉律,死罪之人在十二月处斩,司马迁预感到任安将不久于人世。

那么,任安是什么时候写信给司马迁的呢?

有一种说法,任安是在得罪汉武帝被下狱之后写信给司马迁的,所谓“推贤进士“,其实是任安在用曲笔请求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自已开托 。

百度百科这样说,以研究《史记》闻名的台湾学者杨照,也持此种看法,他在接受采访中说:

《报任安书》的来龙去脉,是发生了“戾太子案”……在“戾太子案”解决后,汉武帝把任安下狱,审判的过程中,任安写信拜托司马迁帮他。因为司马迁被阉后,做了中书令,能够进到宫里面,常常在皇帝左右。任安说,你现在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不能因为发达了就忘了老朋友。司马迁把这封信压了快两年,才写了回信。这个时候任安已经要被行刑了,他必须要和任安解释,否则任安就听不到了。

这样说法是有问题的。

在细说这一点之前,先看看任安为什么会被下狱。这就不得不说说“戾太子案“。

和许多曾经“英明”的领袖一样,汉武帝晚年开始“亲小人远贤臣”,而且疑神疑鬼。“绣衣使者”江充受到武帝信任,而他因为与太子刘据有嫌隙,害怕武帝去世后,被“秋后算账”,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91年七月,江充指使胡巫说官中有蛊气,于是,武帝派江充去调查。结果,江充诬告说从太子宫中挖出的木人最多,还有帛书等等,以此陷害刘据。刘据又气又怕,想去京城外的甘泉宫面见武帝,江充却派人催他当面问话,在此情况下,刘据走投无路,听从他的老师的建议,在征得卫皇后的同意后,决定起兵,调长乐宫卫队,矫诏捉拿并杀了江充等人。

跟随江充的太监苏文逃出长安,到甘泉宫向武帝报告,说太子谋反,武帝不信,派内侍召刘据前来,内侍胆怯根本没有进城,回来却谎报太子确实已经谋反。武帝大怒,返回长安城西的建章宫,颁布诏书征调三辅的军队前来平叛。

刘据手中无正规军队,只得假传圣旨,将关在长安的囚徒赦免放出,命亲信统辖抵御官兵。

当时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握有兵权。刘据乘车来到北军南门外,召见任安。《史记·田叔列传第四十四》中记载:“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任安,与节令发兵。安拜受节,入,闭门不出。”太子交给任安符节,令他发兵,任安下拜接受了符节,回到军营后,却闭门不出。任安在这起事件中,保持中立态度,没有帮助太子,也没有帮助官军。

太子无奈之下,又将长安城内数万市民临时武装起来,长安民众受巫蛊之害,多怨恨江充等人,同情太子。于是由囚徒和市民组成的部队,与丞相刘屈氂率领的正规军,激战五日,最终失败,死亡数万人,血流成河。

刘据兵败后,守卫覆盎门的司直田仁“以为太子骨肉之亲,父子之闲不甚欲近”,将其放出城外。刘据东逃,隐藏在一农户家里,后消息泄露,已经当了38年太子的刘据自刭而死 。其妻儿子女全部遇害,太子的母亲卫皇后自杀。

汉武帝回宫后,追查释放太子出城的司直田仁和按兵不动的任安的责任。

汉武帝认为任安没有支持太子,但对任安接受太子符节的行为心存疑惑。话说任安曾经鞭打过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吏,这个小吏怀恨在心,于是此时上书,报告说任安接受太子的符节时,说过“幸与我其鲜好者”的话。表面看来这句话是说“希望给我更好的符节”,而在武帝看来言下之意却似乎有些微妙

结果汉武帝非常生气,说:“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常活之,今怀诈,有不忠之心。”于是将任安下狱审问,最后与田仁均被腰斩。

后来,有人上书为太子鸣冤:“太子进则不得上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无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

武帝霍然醒悟,晚年丧子的他悲痛不已,开始对参与陷害太子的臣子进行严惩。江充虽然已死,仍然被夷三族,围攻太子的功臣商丘成、张富昌等都被处死;曾在农户家里对太子兵刃相加的人被灭族,诬陷太子的李广利、刘屈氂皆被灭族......

刘据的孙子刘询(这孙子命大,没有在这场内乱中被杀)后来登极,是为汉宣帝,他为祖父刘据追加谥号曰“戾”,这场内乱后来被称为“戾太子案”或“巫盅之祸”。

 接着上头说, 杨照认为任安给司马迁的信是要托司马迁为他说情,为什么我们认为杨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呢?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李陵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战败,无奈之下投降,司马迁在朝中没有附和众人的意见,没有对李陵落井下石,他说李陵“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而这句话却犯了汉武帝的大忌——你怎么知道他的想法?他告诉你的?照你这么说,谁都可以投降了?——因此,武帝大怒,认为司马迁为李陵游说,是想诬陷李广利,遂将他下狱审理,处司马迁腐刑。

《汉书·司马迁传》中说:”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迁书,责以古贤臣之义。”任安写信的时间是在司马迁受刑以后,也就是说应在公元前99年9月以后。“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迁书”,也就是说,任安是在益州刺史任上给司马迁写信的,那时候任安根本不在狱中。 

 

《报任安书》的下文第一段还说:“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句中所说的“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意思是“你的信应该及时回复,可是赶上我跟皇帝东巡……”,而司马迁跟从汉武帝东巡的是在太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96年。

这也就是说,任安给司马迁写信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99年9月至公元前96年之间。

而“戾太子案”发生后,任安下狱应在公元前91年,距离他写信给司马迁至少有5个年头。

任安出身贫寒,但一直心怀大志,想有所作为。但他生不逢时,碰上个难侍候的主,在“戾太子案”中,追随太子的结果是死,听从武帝的命令攻打太子的是死,任安采取折衷态度,最后也还是死。

在我看来,在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讲情而受刑后,任安仍劝告司马迁“尽推贤进士之义”,确实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意思。也许这也是司马迁几年都不回信的一个原因吧。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解释了他受奇耻大辱而不求死的原因,他告诉任安,我知道自己问什么活着,但我没法跟人说,说了也没用,说了也不过是增加别人的笑柄,徒增自已的痛苦罢了。

《报任安书》中云:“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意思是说,恐怕你任安将不久于人世了,我要赶在你被杀之前,表明自己的心迹,否则就没有机会对故人有个交待了,也许你的灵魂也会对我有无穷的遗怨。

其实,司马迁是通过这封信表明自已长期以来的心志和信念,不是借机向皇帝表白,更不是婉拒任安的求救。

作为研究《史记》的专家,杨照还出了一本《史记的读法》,却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令人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