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声无哀乐论》辩论三

 濠上三寻 2021-11-26
嵇康在辩论二中,通过情绪划分法,成功地躲开了秦客的尖锐一击。这种情绪划分闻所未闻,秦客消化起来有点困难,不知如何回击,使得第三次攻难节奏有点急促,语气也较为生硬:

​夫观气采色,天下之通用也。心变于内,而色应于外,较然可见,故吾子不疑。夫声音,气之激者也,心应感而动,声从变而发,心有盛衰,声亦降杀。同见役于一身,何独于声音便当疑耶?

秦客认为:通过观察气色来探知情绪好坏,是天下人共知,没有人质疑的。声音和气色一样,也是由情绪驱使,通过身体展现出来的。同出于一身,为何独独怀疑声音没有哀乐之情呢?

成功回击了秦客上一轮极具杀伤力的问难之后,嵇康整个人明显放松且更自信了。针对“同出于一身”的论难,他调皮地回应道:

同出一身者,期于识之也。设使从下出,则子野之徒,亦当复操律鸣管,以考其音,知南风之盛衰,别雅郑之淫正也。

既然你认为声音与气色“同出于一身”,都能传递哀乐之情。假如某人放了个响屁,那么子期、子野之徒亦当操律鸣管,听声辨情一番,以考察出南风之盛衰,辨别出雅郑之淫正来。

嵇康的这番回答明显带有调侃意味,脱口而出的“设使从下出”,杀的开口闭口古圣先贤的秦客措手不及。

杨立华老师对“设使从下出”有一番精彩论述:

“设使从下出”一句,常被解作“设使声音从地出”,实由后人误将魏晋风度中的自然当作阳春白雪类的高人雅言所致,殊不知魏晋士人所追求的,恰恰是泥沙俱下中的精神独存。

面对嵇康的“剑走偏锋”,秦客是且战且走:

声音自当有哀乐,但闇者不能识之。至钟子之徒,虽遭无常之声,则颖然独见矣。

声音就是含有哀乐,只是普通人识别不了而已。秦客这傲娇的语言,妥妥地显露了他在泄气……

嵇康乘胜追击,加倍调侃道:

食辣、大笑、熏目、悲哀,都会导致流泪的后果,但即使我们让易牙这样精于辨别滋味的人来品尝,也一定无法辨别出一滴眼泪到底是乐泪还是哀泪。

最后嵇康总结道:

圣人之音,无需圣人自己亲自演奏,一个懂音律的人便可精准传达,因为音声只有曲调,不含哀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