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先生为叶嘉莹先生之师,亦为其步入诗词殿堂及终身为诗词布道之引领者。 凡听过叶先生诗词课的同仁,无不被其生动活泼、声情并茂、深入浅出之教学方式所吸引。这魅力逼人的讲风背后不仅仅是丰厚的学养在支撑,更有其师顾随先生的言传身教在加持。 叶先生在由其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之序中,谈到顾随先生诗词课之精妙绝伦,史无前例,令其如临仙境并终身受用。追忆恩师,其情感之饱满、感受之激烈、思维之震颤、灵魂之舞蹈,透过以下文字,得到淋漓展现: 先生对于诗词具有极敏锐之感受与极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国古典与西方文学两方面之学识及修养,所以先生之讲课往往旁征博引,兴会淋漓,触绪发挥,皆具妙义,可以予听者极深之感受与启迪。我自己虽自幼即在家中诵读古典诗词,然而却从来未曾聆听过像先生这样生动而深入的讲解,因此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这段炽热文字让我看到了少年叶嘉莹。 跟随叶先生的笔记,我“旁听”了几堂顾随先生唐诗课(主要讲李白和杜甫),虽没有叶先生“飞蝇初见明朗之天光”的诗心唤醒与灵魂觉知之叹,但亦有啁啾忽遇大鹏扶摇直上九天的震撼。 顾随先生讲唐诗,非专在诗,他更重视诗背后的人,人内在的情感素养。 先生认为:真诚之人,才能做感人之诗。一个面目狰狞内里不净之人是做不出令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好诗的。 顾随先生的课,是学文与学道并立、作诗与做人双飞。这也符合传统文人传道受业解惑的为师准则。 除了继承中华千年师道,顾随先生还吸收了西洋学术“寻根究底”的精髓。 所以顾随先生的课是中西结合、古今通用。 比如他讲杜甫的诗时,提到中国诗人善于写自然之静和人心之寂,如王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但如果要写一种生动激昂的情绪,以西洋取胜,盖西洋文字原为跳动的音节。如雪莱(Shelley)之 If Winter Comes: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中国古诗难于举重若轻,以简单常见的字表现深刻的思想情绪。 大抵中国人意境甚高,而思维较浅,这充分体现在文字上。 西方人重思考、爱究理,同样体现在文字上,如雪莱此诗就可做到深入浅出。 顾随老师的课,不是简单的古典文化课,是一次打磨钝感诗心的机会,是一场生发感动的心灵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