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这首讨饭诗,受到王维的嘲讽、苏轼的哀叹,但现代的鲁迅先生却说他喝醉了……

 12345csdms 2021-11-26

说说诗词 1周前

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一赞誉是很恰当的。陶渊明虽然不是历史上的第一个隐士,却是第一个大量写诗,来表达归隐志趣,描绘田园生活,抒发隐逸情怀的诗人。

他的诗歌大多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率真洒脱,让世人看到了一个鄙弃世俗、悠然飘逸的隐士形象。其实,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全然美好。鲁迅先生就曾说,陶渊明的形象在人们心中“飘逸得太久”。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必然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现实问题。从他的这首《乞食》中,我们就能窥见他的窘境。

图片

乞食

作者: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此诗作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陶渊明六十二岁,体弱多病,常饥寒困顿,而又赶上灾年,不得不向人乞食,诗人根据乞食的真实经历,写下此诗。一说此诗作于陶渊明青年时期,大约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陶渊明二十一岁,当天不过是到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家蹭了一顿饭吃,他们在一起高谈阔论,饮酒赋诗。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诗歌大意是: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图片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

“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爱酒。“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总体上,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诗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最后竟然落到这个地步,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到辛酸?所以,陶渊明此诗问世后,引起了后世很多文人的注意。王维读了之后大加嘲讽,苏轼读了之后连连哀叹,但现代的鲁迅读了之后,却说陶渊明是喝多了。

王维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与魏居士书》中,王维说:“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计其后之累也。”

王维认为,陶渊明“叩门拙言辞”是因为要饭要得多了而惭愧得不好意思开口。他落到如此境地是自作自受、因小失大,如果他当初见了督邮,没有弃官而去,就能一直享受公田之利。可惜他忍不了一时的羞辱,最终一生困窘。

“诗佛”王维说出这样的话来,的确很让人诧异,但也不难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虽然也有隐逸情怀,但他一直都是半官半隐状态,晚年更是“偷禄苟活”。王维这么现实的人,自然很难理解陶渊明的精神。

宋代的苏轼这样评论此诗:“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谢主人。哀哉!哀哉!此大类丐者口颊也。”他说陶渊明这个样子,简直就像是一个乞丐,让人为之痛心。

但现代的鲁迅却不相信陶渊明此诗所写为真,鲁迅在《“碰壁”之后》一文中说:“穷到透顶,愁得要死的人,哪里还有这闲情逸致来著书?……其时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正当苦痛,即说不出苦痛来。”鲁迅认为陶渊明当时或许是喝醉了,其境遇与诗中所写的说不定还是相反的。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 对陶渊明不感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